專利名稱: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剎車片生產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普通剎車片的限位槽或孔通常開設在側面,加工過程中是使用夾具將剎車片固定,然后使用鉆床在側面鉆槽或孔。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需求需要在剎車片的頂面開槽,而且開設的限位槽的形狀也要求多樣。由于剎車片的頂面通常有多個倒角,再加上限位槽的形狀也不僅僅局限于原來所常用的半圓槽。因此,如果還是利用以前的鉆床則不易對剎車片的頂面開槽,而且也不能開設其他形狀的槽,例如U形槽等。此外,利用鉆床對剎車片的側面開槽也只能一次加工兩片,加工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對剎車片頂面開槽并提高生產效率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驅動機構、傳動機構、夾持機構、及砂輪,所述夾持機構與所述傳動機構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機構用于夾持至少一個剎車片,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傳動機構往返運動,所述砂輪用于對往返運動的至少一個剎車片進行限位槽加工。上述方案中,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絲桿與螺母,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絲桿旋轉,所述螺母套設于所述絲桿外周,所述螺母與所述夾持機構固定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所述電機的主軸與所述絲桿固定連接,所述電機為正反轉電機。上述方案中,當所述至少一個剎車片為多個時,多個剎車片沿著所述傳動機構的往返運動方向間隔排列。上述方案中,所述限位槽為U形槽。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利用該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可對剎車片頂面進行開槽,并且能夠得到各種形狀的限位槽,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剎車片開設有限位槽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當然下述實施例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如圖1和圖2所示,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它包括驅動機構、傳動機構、夾持機構1、及砂輪7。夾持機構I與傳動機構固定連接。夾持機構I用于夾持至少一個剎車片4。在本實施例中,剎車片的4的數目為4個,當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的4個,可以根據加工需求來進行調整。驅動機構用于驅動傳動機構往返運動。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包括電機6,電機6的主軸5與傳動機構固定連接,電機6為正反轉電機。在本實施例中,傳動機構包括絲桿2與螺母3。螺母3套設于絲桿2外周。螺母3與夾持機構I固定連接。正反轉電機6帶動主軸5正反旋轉,然后通過絲桿2與螺母3的配合帶動夾持機構I作往返運動,最后通過砂輪7的旋轉對往返運動的四個剎車片4的端面進行限位槽加工。四個剎車片4沿著傳動機構的往返運動方向間隔排列。在本實施例中,所加工得到的限位槽8為U形槽。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槽的形狀可以通過砂輪加工面形狀的改變而改變。可以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還可以實現剎車片的側面開U形槽,剎車片的端面與側面交接處開槽,剎車片的端面開半孔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驅動機構、傳動機構、夾持機構、及砂輪,所述夾持機構與所述傳動機構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機構用于夾持至少一個剎車片,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傳動機構往返運動,所述砂輪用于對往返運動的至少一個剎車片進行限位槽加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絲桿與螺母,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絲桿旋轉,所述螺母套設于所述絲桿外周,所述螺母與所述夾持機構固定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所述電機的主軸與所述絲桿固定連接,所述電機為正反轉電機。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至少一個剎車片為多個時,多個剎車片沿著所述傳動機構的往返運動方向間隔排列。
5.如權利要求1 所述 的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為U形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它包括驅動機構、傳動機構、夾持機構、及砂輪。該夾持機構與傳動機構固定連接。該夾持機構用于夾持至少一個剎車片。該驅動機構用于驅動該傳動機構往返運動。該砂輪用于對往返運動的至少一個剎車片進行限位槽加工。利用該剎車片限位槽加工裝置可對剎車片頂面進行開槽,并且能夠得到各種形狀的限位槽,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B24B19/02GK203156516SQ201320123559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周光志, 翟棟 申請人:湖北飛龍摩擦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