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壓鑄模具,特別涉及一種易取出產品的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壓鑄模具是鑄造液態模鍛的一種方法,一種在專用的壓鑄模鍛機上完成的工藝;它的基本工藝過程是:金屬液先低速或高速鑄造充型進模具的型腔內,模具有活動的型腔面,它隨著金屬液的冷卻過程加壓鍛造,既消除毛坯的縮孔縮松缺陷,也使毛坯的內部組織達到鍛態的破碎晶粒。
而目前如何將產品從壓鑄模具中輕松取出卻是一個較難處理的問題,因為金屬液在冷卻成型的過程中,極易將模具內壁高溫融入進產品表面,從而使得產品卡在模具內部,取出難度極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易取出產品的壓鑄模具,能夠方便、快捷、輕松地將位于模腔內的產品取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易取出產品的壓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相配合,且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形成有模腔,所述模腔內部上涂刷有耐高溫涂層,所述上模的上端開設有進料管道,所述進料管道和所述模腔連通,所述下模的下端設有頂桿,所述模腔中位于下模底部處設有推板,所述推板和所述頂桿相連。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進料管道的上端設有冒口,在材料冷卻成型的過程中發生收縮時進行補縮,保證產品質量。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耐高溫涂層為碳化硅材質。
在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推板的材質為不銹鋼。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通過采用在模腔內壁涂刷耐高溫涂層,并且采用推桿和頂桿以推動取出的方式,能夠更加方便、快捷、輕松地將位于模腔內的產品取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個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上模,2、下模,3、模腔,4、進料管道,5、推板,6、頂桿,7、耐高溫涂層,8、冒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請參閱圖1,本發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易取出產品的壓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和所述下模2相配合,且在所述上模1和下模2之間形成有模腔3,所述模腔3內部上涂刷有耐高溫涂層7,所述上模1的上端開設有進料管4道,所述進料管道4和所述模腔3連通,所述下模2的下端設有頂桿6,所述模腔3中位于下模1底部處設有推板5,所述推板5和所述頂桿6相連。
其中,所述進料管道4的上端設有冒口8,在材料冷卻成型的過程中發生收縮時進行補縮,保證產品質量。
所述耐高溫涂層7為碳化硅材質;所述推板5的材質為不銹鋼。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為:將合金液從冒口8導入,使得合金液沿著進料管道4進入上模1和下模2之間的模腔3內,待其冷卻成型后,拿起上模1,再推動頂桿6,利用推板5將產品沿著耐高溫涂層7推出,從而實現更加方便、快捷、輕松地取出產品的目的,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