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自動裝夾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在自動化生產設備中使用的自動裝夾裝置。
背景技術:
在拋光機拋光套筒類零件外表面時,轉盤連續低速轉動(1r/min),將每一個工裝上的零件送至拋光輪位置進行拋光,轉盤上同時安裝若干個工裝,這就要求零件裝夾快速、操作簡便,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因此,有必要研發一種快速實現零件自動裝夾的裝置,能快速、簡便裝夾和卸下零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快速、簡便夾卸待加工件的自動裝夾裝置。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快速、簡便夾卸待加工件的自動拋光設備。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能快速、簡便夾卸待加工件的自動加工設備。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自動裝夾裝置,包括用于夾持待加工件的夾持機構,以及使夾持機構張合以松開或緊持待加工件的張合驅動機構,所述夾持機構為彈性變形材料制成的夾持機構,和/或所述夾持機構上設置有彈性變形的結構。
所述夾持機構包括2個或2個以上的夾爪,夾爪之間設置開有變形槽;所述張合驅動機構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頂塊、頂軸和頂頭,頂頭以能相對夾爪移動張合夾爪的方式對應于夾爪設置,且頂頭與夾爪的配合面處形成有使夾爪對應變形槽張合的斜面,頂軸上設有彈性復位結構。
所述夾爪自然并攏時的外形輪廓與待加工件的上的定位孔形狀相適配。
自動拋光設備,包括用于拋光待加工件的拋光機構,裝夾待加工件的自動裝夾裝置,以及帶動自動裝夾裝置移至拋光機構處的工作臺;自動裝夾裝置包括用于夾持待加工件的夾持機構,以及使夾持機構張合以松開或緊持待加工件的張合驅動機構,所述夾持機構為彈性變形材料制成的夾持機構,和/或所述夾持機構上設置有彈性變形的結構。
所述夾持機構包括2個或2個以上的夾爪,夾爪之間設置開有變形槽;所述張合驅動機構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頂塊、頂軸和頂頭,頂頭以能相對夾爪移動張合夾爪的方式對應于夾爪設置,且頂頭與夾爪的配合面處形成有使夾爪對應變形槽張合的斜面;還包括相適配的彈性復位結構和凸臺,彈性復位結構設置在所述頂軸上,凸臺能壓縮、釋放彈性復位結構,使頂頭相對夾爪移動以張合夾爪;還包括旋轉機構,旋轉機構能帶動頂頭旋轉。
所述旋轉機構包括能一起轉動的旋轉輪和轉軸,轉軸內穿設所述頂軸,轉軸連接所述夾爪。
自動加工設備,采用如前所述的自動拋光設備,且所述拋光機構由加工機構替代。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工作時,拋光套筒類待加工件的外表面時,工作臺連續低速轉動(1r/min),將每一個工裝位上夾持機構上裝夾的待加工件送至拋光輪處進行拋光。由于工作臺上同時安裝若干個工裝,這就要求待加工件裝夾快速、操作簡便,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本發明能實現待加工件自動裝夾,既能快速、簡便地裝夾待加工件,又能快速、簡便地卸下待加工件,從而實現待加工件的自動化裝夾,操作簡單,節省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的夾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的夾爪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的夾爪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夾持機構1、夾爪11、變形槽111、張合驅動機構12、頂塊121、頂軸122、頂頭123、斜面124、彈性復位結構13、凸臺14、工作臺2、拋光機構3。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闡述。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明的自動裝夾裝置主要包括夾持機構1。
夾持機構1主要用于夾持待加工件,夾持機構1可采用彈性變形材料制成,和/或夾持機構1上設置有彈性變形的結構。具體而言,夾持機構1包括2個或2個以上的夾爪11,夾爪11之間設置開有變形槽111。張合驅動機構12包括依次連接在一起的頂塊121、頂軸122和頂頭123。頂頭123以能相對夾爪11移動張合夾爪11的方式對應于夾爪11設置,且頂頭123與夾爪11的配合面處形成有使夾爪11對應變形槽111張合的斜面124,頂軸122上設有彈性復位結構13。夾爪11自然并攏時的外形輪廓與待加工件的上的定位孔形狀相適配。
張合驅動機構12能使夾持機構1張合,以松開或緊持待加工件。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自動拋光設備主要包括工作臺2、自動裝夾裝置、拋光機構3。
拋光機構3用于拋光待加工件,可采用拋光輪等現有各類拋光結構。自動裝夾裝置用于裝夾待加工件,工作臺2能帶動自動裝夾裝置移至拋光機構3處。其中,自動裝夾裝置與實施例一中相同的結構在此不再贅述。
較佳地,還包括能與彈性復位結構13相適配的凸臺14,彈性復位結構13設置在頂軸122上,凸臺14能壓縮、釋放彈性復位結構13,使頂頭123相對夾爪11移動以張合夾爪11。具體而言,彈性復位結構13采用彈簧,彈簧穿在頂軸122上,彈簧的兩端通過螺母、墊片進行限位、調整彈簧的彈力。凸臺14可采用弧片狀結構,可對應工作臺2設置。工作臺2上設置多個夾持機構1,其中一個工位上設置拋光機構3,其他工位中至少一個工位設置為夾卸工位,對應該夾卸工位處設置凸臺14,當工作臺2繞其旋轉軸線旋轉時,其中一個夾持機構1轉至凸臺14處,且頂塊121在凸臺14的抵頂作用下,壓縮彈簧,使頂頭123向上移動,使夾爪11不再向外擠壓夾爪11,夾爪11向內自動回復,這樣即可輕松地從夾爪11外套的圓筒狀待加工件取下。反之,當頂塊121離開凸臺14時,頂軸122在彈簧的彈性回復作用力下,頂頭123向下移動,并擠壓夾爪11,這樣即可將套在夾爪11外的圓筒狀待加工件緊緊套住。
較佳地,還包括旋轉機構,旋轉機構能帶動頂頭123旋轉。旋轉機構包括能一起轉動的旋轉輪和轉軸,轉軸內穿設頂軸122,轉軸連接夾爪11。通過其他動力驅動旋轉輪旋轉,進而帶動轉軸、夾爪11、夾爪11上裝夾的待加工件一起旋轉。
實施例三
本實施例中,拋光機構3由加工機構替代,采用對應的加工機構,即可采用各類拋光、打磨、上色、裝配、拆卸等加工,相應地調整工作臺2的轉速,使工作臺2的轉速與上述各類加工相適配。
實施例四
本實例中,凸臺14始端為小角度斜面124,止端為直角面。斜面124角度越小,斜面124對頂軸122的力更多的作用于軸線上,頂塊121在斜面124上運行時,頂軸122剛性越好越不容易變形。止端采用直角面,利用彈簧最大變形量時的彈簧力迅速將頂頭123快速下拉,撐開夾爪11。凸臺14形狀為弧形狀,與頂塊121軌跡圓同心,弧形對應的圓心角大小,取決于取件和上件的時間需要。
頂塊121可采用萬向球結構,這樣萬向球與凸臺14的接觸為滾動接觸,摩擦小,滾動靈活。當頂塊121處于凸臺14的斜面124上時,頂軸122會隨著夾爪11轉動,此時頂塊1214不僅繞工作臺2中心轉動,同時繞自身軸線轉動。萬向球頭的采用,可以避免頂軸122與頂塊121的螺紋連接松動,使得凸臺14磨損減小。
在頂軸122上還可設置轉接頭,轉接頭上的臺階與轉軸上的臺階,起到定位和固定轉軸在軸線方向位置的作用,使得轉軸可以承受較大的軸向力,包括來自壓縮彈簧的彈簧力和拋光輪切削力。
頂軸122通過直線軸承設置在套筒內,套筒連接夾爪11,可以使得頂軸122相對套筒可以靈活上下移動和圓周轉動。
夾爪11薄壁上開有變形槽111,且變形槽111根部有圓孔避免應力集中,利用頂頭123的錐面將夾爪11撐開,使其外圓尺寸變大,令三者相互靜止咬住,采用這種方式來裝夾待加工件,簡單容易實現,無需采用安裝工具和操作其他按鍵,使得生產連續進行。
夾爪11和頂頭123可以根據磨損程度和欲拋光待加工件尺寸進行更換,而無需更換其余待加工件,節省設備成本。
無論取下已拋光件、放置待拋光件還是拋光加工待加工件過程,由于采用直線軸承和頂塊121,夾爪11可以一直在同步帶輪驅動下轉動,不受頂軸122移動影響。使得夾爪11轉動控制簡單,驅動電機啟動后無需根據加工情況控制運轉。
本發明的整套裝置用機械方式實現待加工件的自動化裝夾,操作簡單,節省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
工作時,拋光套筒類待加工件的外表面時,工作臺2連續低速轉動,例如以1r/min的速度旋轉,將每一個工裝位上夾持機構1上裝夾的待加工件送至拋光輪處進行拋光。由于工作臺2上同時安裝若干個工裝,這就要求待加工件裝夾快速、操作簡便,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本發明能實現待加工件自動裝夾,既能快速、簡便地裝夾待加工件,又能快速、簡便地卸下待加工件。
上述實施例和附圖并非限定本發明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