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型芯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筒狀物鑄件的型芯結構,屬于鑄造領域。
背景技術:
在筒狀物鑄件的制造過程中,使用的型芯一般為一體型砂型結構,而且型芯內部為實體結構,圖4 是筒狀物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是現有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其中,
31為筒壁、32為筒底、33為桶內,參考圖5,砂芯53設置在上砂型一51和下砂型一52之間,砂芯53利用芯頭54固定,利用澆注系統向砂型內部澆筑形成筒狀物30,這種結構鑄造結構的砂芯重量大搬動困難,很容易碰傷,最重要的是這種結構的型芯補縮性能不好,常常會在制造過程中出現底部的環狀疏松疏孔缺陷,出現產品的致密度低下,無法進行打孔等加工作業,特別是一些內部設置齒輪、軸承的筒狀物產品,內部的機油等很容易發生漏油、滲油等問題,這種產品在鑄造過程中發生的缺陷,在加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刀具損傷、加工精度不高等問題,帶來了加工或使用方面的諸多問題。如何才能克服這種鑄造方面帶來的缺陷,很多廠家都感到非常頭痛的事情。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鑄件制造過程中由于會出現疏松疏孔缺陷,給加工、使用帶來得諸多不便,本實新型提供一種筒狀物鑄件的型芯結構,其目的是克服鑄造缺陷,提高鑄件的致密度,保證筒狀物鑄件的產品質量,達到用戶滿意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筒狀物鑄件的型芯結構,所述型芯包括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為蜂窩狀結構,蜂窩狀結構內部為上下方向的通孔,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的高度之和為筒狀物鑄件內部高度,下部型芯內的通孔結構為倒立圓錐體結構,倒立圓錐體結構構成型芯的暗冒口,所述下部型芯內通孔的上表面直徑大于下部型芯底面的直徑,所述上部型芯的下端中心部位設置有凸出部或凹陷部,下部型芯的上端中心部位設置有凹陷部或凸出部,上部型芯的凸出部或凹陷部和下部型芯的凹陷部或凸出部之間中心一致、相互匹配,所述暗冒口均勻地分布在下部型芯內,所述下部型芯的暗冒口數量小于10個,所述上部型芯的通孔至少有一個與下部型芯暗冒口上端之間連通,所述型芯為覆膜砂或粘土砂構成的型芯,所述型芯的上部型芯或下部型芯其中一個為覆膜砂構成的型芯。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積極效果為:通過將現有技術中使用的型芯分割成上下兩部分型芯,有利于搬運,可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通過將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設計成蜂窩狀的結構,而且是上下方向的通孔結構,不僅能夠降低型芯的重量,而且能夠保持內部的通氣性;通過將暗冒口的結構設計成倒立圓錐體機構,可提高暗冒口內金屬熔液的存儲量,加大暗冒口內的靜壓,提高補縮效果;通過在上部型芯或下部型芯相對的中央部位設置相互匹配的凸出部或凹陷部,有利于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之間的定位,確保鑄件內周的光滑無臺階,通過連通上部型芯和下部型芯之間可以確保補縮的通暢;這種結構的型砂可以使用粘土砂也可以使用覆膜砂。通過利用這種結構的型芯結構,能夠對圓筒狀結構的鑄件起到補縮作用,特別是對底部的環狀疏松疏孔缺陷起到良好的補縮作用,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加工難度,防止內部溶液,特別是機油等的滲漏,可大幅度地提高鑄件產品的質量,特別是可以提高筒狀物鑄件的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 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 上部型芯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 下部型芯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 筒狀物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現有技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標號說明:11:上砂型、12:下砂型、13:上部型芯、14:下部型芯、15:暗冒口、15a:暗冒口上口、15b:暗冒口下口、16:直澆口、17:橫澆道、18:集渣槽、19:明冒口、20:凸出部、21:上部通孔、31:筒壁、32:筒底、33:桶內、51:上砂型一、52:下砂型一、53:砂芯、54:芯頭。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圖5就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筒狀鑄件的型芯結構,圖1 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 是上部型芯13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 下部型芯14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所述型芯設置在上砂型11和下砂型12之間,所述型芯包括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為蜂窩狀結構,蜂窩狀結構內部為上下通孔,包括上部型芯13中的上部通孔21和下部型芯14中的暗冒口15,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的高度為筒狀物30鑄件內部高度,下部型芯14內的通孔結構為倒立圓錐體結構,倒立圓錐體結構構成型芯的暗冒口15,所述下部型芯14內的暗冒口15的上表面直徑即:暗冒口上口15a大于下部型芯14底面通孔即:暗冒口下口15b的直徑,所述上部型芯13的下端中心部位設置有凸出部20或凹陷部,下部型芯14的上端中心部位設置有凹陷部或凸出部20,上部型芯13的凸出部20或凹陷部和下部型芯14的凹陷部或凸出部20之間中心一致、相互匹配。
參考圖2,倒立圓錐體結構構成型芯的暗冒口15,其中,15a為暗冒口上口、15b為暗冒口下口,所述暗冒口15均勻地分布在下部型芯14的內,所述下部型芯14的暗冒口15數量小于10個,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4個暗冒口15。
所述上部型芯13的上部通孔21至少有一個與下部型芯14暗冒口15上端之間連通,所述型芯為覆膜砂或粘土砂構成的型芯,所述型芯的上部型芯13或下部型芯14其中有一個為覆膜砂構成的型芯。
所述筒狀物的邊部鏈接有澆注系統,其中16為直澆口、17為橫澆道、18為集渣槽、19為明冒口。
熔化的鐵水從直澆口16進入后,經過橫澆道17,在橫澆道17上設置的多個集渣槽18中將鐵水中的浮渣等過濾掉,鐵水進入上砂型11和下砂型12構成的筒狀物30內腔中,鐵水充滿內腔后,首先從暗冒口下口15b進入多個暗冒口中,然后,上升至明冒口19中,鐵水上升至明冒口19上端以后,停止澆注。等到冷卻后,拆卸砂型,切斷連接在鑄件上的澆注系統。
通過將現有技術中使用的型芯分割成上下兩部分型芯,有利于搬運,可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通過將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設計成蜂窩狀的結構,而且是上下方向的通孔結構,不僅能夠降低型芯的重量,而且能夠保持內部的通氣性;通過將下部通孔的結構設計成倒立圓錐體機構,可提高暗冒口15內金屬熔液的存儲量,加大暗冒口15內的靜壓,提高補縮效果;通過在上部型芯13或下部型芯14相對的中央部位設置相互匹配的凸出部20或凹陷部,有利于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之間的定位,確保鑄件內周的光滑無臺階,通過連通上部型芯13和下部型芯14之間可以確保補縮的通暢;這種結構的型砂可以使用粘土砂也可以使用覆膜砂。通過利用這種結構的型芯結構,能夠對圓筒狀結構的鑄件起到補縮作用,特別是對底部的環狀疏松疏孔缺陷起到良好的補縮作用,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加工難度,防止內部溶液,特別是機油等的滲漏,可大幅度地提高鑄件產品的質量,特別是可以提高筒狀物鑄件的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