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鋼管加工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上料裝置。
背景技術:
鋼管拋光清理加工上料時,現(xiàn)有的技術是人工將鋼管一根根的放在輸送軌道上,上料時間長、效率低,而且人員頻繁地在軌道內工作,存在安全隱患;或者將成捆的鋼管放在上料架上,分解平放,通過上料架的斜度以及鋼管的自重慢慢下落,往往會造成一次有多根鋼管上料,造成多根鋼管堆擠在一起,不利于長鋼管單根拋光處理。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上料裝置,該鋼管自動上料裝置不僅能有效的保證不同規(guī)格的鋼管單根上料,而且上料平穩(wěn)、方便、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支撐架,支撐架頂部設有支撐桿,所述的支撐架上固定有送料板,送料板傾斜向下設置,送料板中部設有隔孔,隔孔內活動設有擋料板,擋料板通過連桿Ⅰ和連桿Ⅱ與支撐桿活動連接,擋料板下方設有滾筒,滾筒上設有至少1個凸塊,所述的連桿Ⅰ和連桿Ⅱ的長度之和大于隔孔側面中心點到支撐桿的垂直距離,所述的擋料板的高度小于隔孔側面中心點到滾筒外壁的垂直距離,所述的送料板端部下方設有限位輸送裝置。
所述的限位輸送裝置包括底架,底架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輸送滾筒,輸送滾筒內設有滾軸,滾軸上設有皮帶輪,所述的底架上設有至少一個限位支撐板,限位支撐板上活動設有限位支撐槽,限位支撐槽的形狀為半圓弧狀,限位支撐槽上固定有螺桿,螺桿端部連接有手柄,螺桿上活動連接有螺母,螺母固定在底架的外側部。
所述的連桿Ⅰ的兩端分別與支撐桿的下側和連桿Ⅱ鉸接,所述的連桿Ⅱ分別與連桿Ⅰ和擋料板的上端鉸接。
所述的支撐架底部固定在底座上。
所述的滾筒內設有轉軸,轉軸上設有連接齒輪,轉軸通過連接齒輪與電機連接。
所述的皮帶輪通過皮帶與驅動電機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省人力,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該自動上料裝置不僅能有效的保證鋼管單根上料,而且限位裝置的設置使上料平穩(wěn)、上料位置精準、方便、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連桿Ⅰ和連桿Ⅱ與擋料板的連接結構側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自動上料裝置,包括支撐架2,支撐架2頂部設有支撐桿3,所述的支撐架2上固定有送料板4,送料板4傾斜向下設置,送料板4中部設有隔孔21,隔孔21內活動設有擋料板7,擋料板7通過連桿Ⅰ5和連桿Ⅱ6與支撐桿3活動連接,擋料板7下方設有滾筒9,滾筒9上設有至少1個凸塊8,所述的連桿Ⅰ5和連桿Ⅱ6的長度之和大于隔孔21側面中心點到支撐桿3的垂直距離,所述的擋料板7的高度小于隔孔21側面中心點到滾筒9外壁的垂直距離,所述的送料板4端部下方設有限位輸送裝置。所述的限位輸送裝置包括底架12,底架12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輸送滾筒13,輸送滾筒13內設有滾軸14,滾軸14上設有皮帶輪15,所述的底架12上設有至少一個限位支撐板16,限位支撐板16上活動設有限位支撐槽17,限位支撐槽17的形狀為半圓弧狀,限位支撐槽17上固定有螺桿18,螺桿18端部連接有手柄19,螺桿18上活動連接有螺母20,螺母20固定在底架12的外側部。所述的連桿Ⅰ5的兩端分別與支撐桿3的下側和連桿Ⅱ6鉸接,所述的連桿Ⅱ6分別與連桿Ⅰ5和擋料板7的上端鉸接。所述的支撐架2底部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的滾筒9內設有轉軸10,轉軸10上設有連接齒輪,轉軸10通過連接齒輪與電機連接。所述的皮帶輪15通過皮帶與驅動電機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使用時:首先把圓鋼管11堆在送料板4上,擋料板7位于凸塊8正上方,使擋料板7擋住圓鋼管11,啟動電機,使?jié)L筒9轉動,根據(jù)鋼管需要下料的頻率選擇電機的最佳轉速,當擋料板7位于凸塊8正上方時,擋料板7擋住圓鋼管,當擋料板7與凸塊8錯開時,擋料板7下降,使圓鋼管滾落,連桿Ⅰ5和連桿Ⅱ6的長度之和大于隔孔21側面中心點到支撐桿3的垂直距離,且擋料板7的高度小于隔孔21側面中心點到滾筒9外壁的垂直距離,能保證圓鋼管的停止與下料。調整限位支撐槽17的位置,使從送料板4上滾落下來的圓鋼管正好落入調整限位支撐槽17內,然后啟動驅動電機,使輸送滾筒13轉動帶動圓鋼管前行,使圓鋼管進入到下一拋光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