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轉子鑄鋁模具,具體為一種具有多流道的轉子鑄鋁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電機轉子的鑄鋁加工方式主要有壓力鑄鋁和離心鑄鋁兩種,相對于離心鑄鋁,壓力鑄鋁具有如下特點:(1)在壓鑄過程的始終,壓力起著主要作用;(2)由于金屬液充型過程是在壓力作用下進行的,轉子鐵心可在冷態下壓鑄;(3)生產效率高,易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從而可減輕勞動強度。因此,壓力鑄鋁在電機轉子加工方面應用更為廣泛。
目前使用的壓力鑄鋁的模具均是在下模上開設有澆鑄流道,鋁液從下模的澆鑄流道進入,并在壓力的作用下流向轉子鐵芯,這種鑄鋁模具由于鋁液是從下模進入,在鋁液從下模往上模方向運動時,往往由于壓力不足導致位于上模附近的轉子鐵芯容易出現空隙,進而造成轉子鐵芯各處的鋁液分布不均勻,轉子的鑄鋁質量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能使鋁液均勻的分布在轉子鐵芯各處,從而提高轉子鑄鋁質量的一種具有多流道的轉子鑄鋁模具。
本方案中的具有多流道的轉子鑄鋁模具,包括上模、中模和下模,上模、中模和下模之間形成的腔室內設有轉子鐵芯,轉子鐵芯的內圓處連接有假軸,在上模處設有上模板,在下模處設有下模板,在中模上開設有澆鑄流道,澆鑄流道包括錐度段和圓柱段,錐度段與外部流道相通,圓柱段與轉子鐵芯相通,在錐度段與圓柱段的相接處還對稱設置有澆鑄支路。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在對轉子鐵芯進行鑄鋁時,先將轉子鐵芯放置在由上模、中模和下模之間形成的腔室內,將鑄造的鋁液通入澆鑄流道的錐度段,并經澆鑄流道的圓柱段進入轉子鐵芯,在鋁液進入圓柱段的同時,部分鋁液還將進入澆鑄支路內,在澆鑄流道的圓柱段和澆鑄支路的共同作用下,澆鑄的鋁液均勻的分布在轉子鐵芯內。
本方案將澆鑄流道設置在中模上,并在澆鑄流道的兩側設置澆鑄支路,從而使得澆鑄的鋁液能從各個方向均勻的分布在轉子鐵芯內,保證了轉子鐵芯各處鋁液分布的均勻性,有效的提高了轉子的鑄鋁質量。
進一步,在中模的兩端分別開設有上凹槽和下凹槽,上模伸入上凹槽中,下模伸入下凹槽中。在進行各模的裝配時,先安裝中模,再將上模放入中模的上凹槽中,最后將下模放入中模的下凹槽中,從而可以保證安裝過程中各模之間位置的可靠性。
進一步,上模與上模板通過周向均布的四個螺釘進行連接。將上模和上模板通過螺釘進行連接,螺釘是一種常見的連接件,具有連接性能可靠和安裝拆卸方便的優點。
進一步,在上模板上還開設有與外部機架進行配合的安裝止口。在將上模板與外部機架進行配合安裝時,將上模板的安裝止口對準外部機架相應的安裝位置,可使上模板的定位簡單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下模1、下模板2、下排氣槽3、下排氣孔4、轉子鐵芯5、假軸6、中模7、澆鑄流道8、澆鑄支路9、上模10、上排氣孔11、上排氣槽12、上模板13。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具有多流道的轉子鑄鋁模具,包括下模板2,在下模板2的上部安裝有下模1,在下模1上開設有下排氣通道,下排氣通道包括下排氣孔4和下排氣槽3,其中下排氣槽3與下模板2相抵。
在下模1的上側設有轉子鐵芯5,轉子鐵芯5包括上端環、下端環和硅鋼片,下排氣孔4的上側與下端環相抵,在轉子鐵芯5的內圓處還開設有鍵槽,在假軸6上也開設有相應的鍵槽,轉子鐵芯5與假軸6通過位于鍵槽內的平鍵進行連接。
在轉子鐵芯5的外圓處設有中模7,在中模7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上凹槽和下凹槽,下模1伸入中模7的下凹槽內,在中模7的中部還開設有澆鑄流道8,澆鑄流道8包括錐度段和圓柱段,其中錐度段與外部流道相通的一側為錐度段的大端,錐度段的小端與圓柱段相通,在錐度段與圓柱段相接的位置處還對稱設有澆鑄支路9,對稱設置的澆鑄支路9最好分別位于轉子鐵芯5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位置處。
在中模7的上側為上模10,上模10伸入中模7的上凹槽內,在上模10的上側設有上模板13,在上模10上開設有上排氣通道,上排氣通道包括上排氣孔11和上排氣槽12,上排氣槽12與上模板13相抵,上排氣孔11與轉子鐵芯5的上端環相抵,同時上模10與上模板13采用周向均布的四個螺釘進行連接,在上模板13的上側還開設有安裝止口,上模板13通過安裝止口與外部機架進行位置配合。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