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鑄鋁模具,具體為一種電機轉子鑄鋁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電機轉子的鑄鋁加工方式主要有壓力鑄鋁和離心鑄鋁兩種,相對于離心鑄鋁,壓力鑄鋁具有如下特點:(1)在壓鑄過程的始終,壓力起著主要作用;(2)由于金屬液充型過程是在壓力作用下進行的,轉子鐵心可在冷態下壓鑄;(3)生產效率高,易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從而可減輕勞動強度。因此,壓力鑄鋁在電機轉子加工方面應用更為廣泛。
目前使用的壓力鑄鋁均是在下模上開設有澆鑄流道,這種結構的鑄鋁模具在使用時,鋁液從轉子鐵芯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在流動過程中,往往由于壓力的下降和溫度的降低而導致流動性能變差,進而容易導致遠離下模處的轉子鐵芯的鑄鋁質量較差,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電機的整體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電機轉子鑄鋁模具,以解決遠離下模處的轉子鐵芯由于溫度降低而導致的鑄鋁質量差的問題。
本方案中的一種電機轉子鑄鋁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在上模和下模之間設有中模,上模、中模和下模形成工作腔室,工作腔室內放置有轉子鐵芯,轉子鐵芯的內圓處連接有假軸,下模上開設有澆鑄流道,澆鑄流道的兩側對稱設有澆鑄支路,其特征在于,在中模上還開設有液體流道,液體流道包括進液段、槽型段和出液段,進液段和出液段分別位于中模的兩側。
本方案在進行澆鑄時,將轉子鐵芯放置在由上模、中模和下模形成的工作腔室內,向澆鑄流道內通入鋁液,鋁液經澆鑄流道兩側的澆鑄支路進入轉子鐵芯,在進行澆鑄的同時,向中模的液體流道內通入高溫液體,高溫液體發出的熱量傳遞到轉子鐵芯處,該熱量將會增加轉子鐵芯內鋁液的流動性,從而使得鋁液能更均勻的分布在轉子鐵芯各處,提高轉子鐵芯整體的澆鑄質量。因此本方案能方便的解決遠離下模處的轉子鐵芯由于溫度降低而導致的鑄鋁質量差的問題。
進一步,轉子鐵芯與假軸采用平鍵的方式進行連接。平鍵是一種常用的連接件,平鍵的連接方式性能可靠且安裝和拆卸方便。
進一步,中模的兩側分別開設有與上模配合的上凹槽和與下模配合的下凹槽。在進行安裝時,將上模放入中模的上凹槽內,將下模放入中模的下凹槽內,因此在進行上模和下模的安裝時,均是以中模為基準,因此可使得各模之間能保持在既定的位置,保證了轉子鐵芯的鑄鋁質量。
進一步,上模上開設有上排氣通道,下模上開設有下排氣通道。在進行鑄鋁時,轉子鐵芯中的空氣可分別通過上排氣通道和下排氣通道排出,有效的防止了轉子鐵芯中由于存在空氣而導致的斷裂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上模板1、上模2、上排氣孔3、轉子鐵芯4、假軸5、中模6、液體流道7、下模板8、下模9、澆鑄流道10、澆鑄支路11、下排氣孔12。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一種電機轉子鑄鋁模具,包括上模板1,在上模板1的下部設有上模2,上模板1與上模2采用周向均布的四個螺釘進行連接。
在上模2上開設有上排氣通道,上排氣通道包括上排氣孔3和上排氣槽,其中上排氣孔3為具有錐度的上排氣孔3,上排氣孔3的錐度結構的小端與上排氣槽相通。
在上模2的下方設有轉子鐵芯4,轉子鐵芯4包括上端環、硅鋼片和下端環,上排氣孔3的錐度結構的大端與上端環相抵,在轉子鐵芯4的內圓處開設有平鍵槽,在轉子鐵芯4的內圓處設有假軸5,假軸5與轉子鐵芯4采用平鍵的方式進行連接,假軸5的軸伸段依次穿過上模2和上模板1并伸出上模板1,假軸5與上模2和上模板1均采用間歇配合的方式。
在轉子鐵芯4的外圓處設有中模6,在中模6上開設有液體流道7,液體流道7包括進液段、槽型段和出液段,其中中模6的上側為液體流道7的進液段,中模6的下側為液體流道7的出液段,液體流道7的槽型段具有向轉子鐵芯4方向的凹槽。
在中模6的上側和下側還分別開設有上凹槽和下凹槽,在進行中模6和上模2的配合時,將上模2伸入中模6的上凹槽內即可。
在中模6的下側設有下模9,在下模9下側設有下模板8,在下模9的左右兩側開設有下排氣通道,下排氣通道包括下排氣孔12和下排氣槽,下排氣孔12為具有錐度結構的下排氣孔12,其中下排氣孔12的錐度結構的大端與下端環相抵,下排氣孔12的錐度結構的小端與下排氣槽相通。
在下模9的中部還開設有澆鑄流道10,在澆鑄流道10的兩側分別設有澆鑄支路11,在進行澆鑄時,澆鑄的鋁液進入澆鑄流道10后分別從兩側的澆鑄支路11進入轉子鐵芯4。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