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壓鑄模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加工頂蓋的壓鑄模。
背景技術:
壓鑄又稱壓力鑄造,屬鑄造工藝的范疇,是特種鑄造工藝中的一種。壓鑄工藝是利用壓鑄模將熔融狀態合金澆入壓鑄機的壓室,在壓力作用下,以極高的速度充填在壓鑄模的腔內,并在高壓下使熔融合金冷卻凝固而獲得鑄件。
頂蓋是一種具有薄壁且結構復雜的制件,現有技術中公告號為CN204308164U的專利(公開日為2015.05.06)公開了一種頂蓋用壓鑄模具,該頂蓋用壓鑄模具包括定模及動模,所述定模與所述動模之間形成有用于成型所述頂蓋的成型空腔及連通于所述成型空腔且供金屬液體進入所述成型空腔的澆道,所述成型空腔具有位于所述成型空腔下側并用于成型所述頂蓋下側之傾斜薄壁的下傾斜腔道,所述澆道連通于所述下傾斜腔道的底部,所述澆道與所述下傾斜腔道朝同一側傾斜,且所述澆道對所述金屬液體之導流方向與所述下傾斜腔道對所述金屬液體之導流方向的夾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90°。
但上述頂蓋用壓鑄模具卻具有以下不足之處:
1、該模具的成型空腔一次僅能制得一個頂蓋,加工效率較低;
2、該模具的分流錐固定安裝在動模的底部,這樣的結構難以確保分流錐的結構強度,使得該分流錐難以適應加工兩個或多個頂蓋所需的高壓。故分流錐處的結構也限制了該模具實現更為高效的壓鑄加工。
基于此,申請人考慮設計一種能夠一次性加工兩個頂蓋,加工效率更高的壓鑄模。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供一種能夠一次性加工兩個頂蓋,加工效率更高的加工頂蓋的壓鑄模。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加工頂蓋的壓鑄模,包括定模和動模,所述定模與動模之間兩個相鄰的成型面上形成有用于成型頂蓋的成型空腔,以及用于供熔融狀態合金通過且與成型空腔連通的澆道;所述動模上安裝有分流錐和用于頂出頂蓋的推桿;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型空腔為橫向間隔設置的兩個,所述澆道整體位于兩個成型空腔之間的位置且上端與兩個成型空腔連通;所述分流錐的一端為分流端,該分流端凸出于動模的成型面且具有凹槽狀的過流通道;所述澆道的下端與所述過流通道的上端相連通;
所述定模上正對所述分流錐的位置貫穿設置有一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處插接安裝有一個澆口套,所述澆口套的內徑與所述分流錐的外徑相匹配。
上述加工頂蓋的壓鑄模在使用時,定模固定在壓鑄機的定模安裝板上,澆注系統與壓室相通;動模固定安裝在壓鑄機的動模安裝板上,隨動模安裝板移動而與定模合模、開模。
合模時,推桿復位,當模具完全閉合時,讓熔融的金屬液通過壓鑄機的壓室,在壓射沖頭的作用下,使金屬液進入澆口套后通過分流錐的過流通道,快速進入動模與定模閉合形成的成型空腔并填充該成型空腔。因成型空腔為間隔設置的兩個,故能夠一次性壓鑄成型兩個頂蓋,提高了制造效率。此外,因分流錐的分流端為凸設于動模的成型面,故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能夠持久地正常使用,確保壓鑄生產的可靠性。
開模時,動模與定模分開,操作推桿將壓鑄件(頂蓋)從型腔中推出,即可進行下次壓鑄加工。
作為優選,所述分流錐上遠離分流端的一端為落在動模的沉頭孔內的定位端,且所述分流錐的定位端的邊緣設置有與分流錐同軸向的定位軸肩,所述動模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軸肩正對且直徑相匹配的插孔,所述定位軸肩和所述插孔內插接有止轉銷。
上述止轉銷的設置,能夠有效防止分流錐相對于動模套板的轉動,獲得準確的定位來保證金屬液的順利通過。
作為優選,所述分流錐內同軸貫穿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滑動配合設置有所述推桿。
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優化壓鑄件的推出過程,而且推桿和分流錐之間的間隙也有助于排氣,提升制得的壓鑄件的質量。
作為優選,所述動模包括動模座板,以及在所述動模座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固定相連的墊塊、支承板、動模套板和由模具鋼制得的型芯塊;
所述動模座板、墊塊與支承板之間形成有用于設置推桿推動結構的容腔,所述動模座板上具有與該容腔連通的通孔;
所述動模套板遠離所述支承板的一側面具有與所述型芯塊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型芯塊整體嵌入固定在該凹槽內,且所述型芯塊上整體朝向凹槽外部的一面為成型面。
上述動模的結構,型芯塊采用鑲拼結構,僅型芯塊采用模具鋼制得,這樣能合理使用模具鋼,降低模具制造成本。此外,型芯塊與動模套板之間的拼合處所具有的適當間隙也有利于成型空腔的排氣。
作為優選,所述推桿推動結構包括固定連接為一體的推板和推桿固定板,所述推板整體鄰近所述動模座板,且所述推板上背離動模座板的一面連接有所述推桿固定板,所述推桿遠離成型空腔的一端與所述推桿固定板固定連接。
上述推板和推板固定板的設置,更便于與壓鑄機的頂桿(貫穿動模座板上與容腔連通的通孔)相配合來完成推桿的推動。
作為優選,所述推桿推動結構還包括推板導套和推板導柱;所述推板和推桿固定板上沿厚度方向貫穿設置有一個通孔,所述通孔處插接固定有所述推板導套,所述支承板上固定安裝有與所述推板導套滑動配合的所述推板導柱。
上述推板導套和推板導柱的設置,能夠對推板和推桿固定板進行導向,使得其移動過程更為準確,保證推桿推動結構的可靠性。
作為改進,所述推桿推動結構還包括復位桿;所述復位桿的一端為固定連接在所述推桿固定板上的內端,另一端為貫穿所述支承板和動模套板的外端,且該外端與動模套板上遠離支承板的端面齊平時,所述推板與安裝在動模座板上的限位釘相抵接并限位。
上述復位桿的設置,能夠在動模與定模的合模過程中,復位桿的外端與定模相接觸并逐漸推動推板和推桿固定板向動模座板方向移動,且當該外端與動模套板上遠離支承板的端面齊平時,所述推板與動模座板相抵接并限位;從而使得所有的推桿復位。可見,上述復位桿的設置,無需通過推動推桿來進行復位,起到保護推桿的作用。
作為優選,所述定模包括定模座板、定模套板和由模具鋼制得的型腔塊;所述定模座板整體平行并正對于所述動模套板,所述定模套板固定安裝在所述定模座板正對動模套板的側面上;
所述定模套板正對動模套板的側面上具有與所述型腔塊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型腔塊整體嵌入固定在該凹槽內,且所述型腔塊上整體朝向凹槽外部的一面為成型面。
上述定模的結構,型腔塊采用鑲拼結構,僅型腔塊采用模具鋼制得,這樣能合理使用模具鋼,降低模具制造成本。此外,型腔塊與定模套板之間的拼合處所具有的適當間隙也有利于成型空腔的排氣。
作為改進,所述定模套板上凹槽所在側面外凸固定設置有導柱,所述動模套板上固定設置有與所述導柱相配合的導套。
動模通過導柱、導套的配合作用來實現準確導向,從而與定模保持準確的位置關系。
作為優選,所述定模套板和動模套板的上端面均固定安裝有起吊環。
上述起吊環的設置,更便于對定模套板和動模套板進行吊運轉移,從而提高定模和動模的移動或安裝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加工頂蓋的壓鑄模具有結構設計合理的優點,一次加工能夠制得兩個頂蓋,提高了頂蓋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加工頂蓋的壓鑄模的裝配圖(俯視方向)。
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圖3為圖1中B-B剖視圖。
圖中標記為:
1定模座板,2圓柱銷,3澆口套,4沉頭螺釘,5定模套板,6型腔塊,7型芯塊,8分流錐,9止轉銷,10動模套板,11圓柱銷,12墊塊,13動模座板,14推板導套,15推板導柱,16沉頭螺釘,17復位桿,18沉頭螺釘,19推桿固定板,20推板,21限位釘,22推桿,23支承板,24導套,25導柱,26起吊環。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針對描述采用諸如上、下、左、右等說明性術語,目的在于幫助讀者理解,而不旨在進行限制。
如圖1至圖3所示,加工頂蓋的壓鑄模,包括定模和動模,所述定模與動模之間兩個相鄰的成型面上形成有用于成型頂蓋的成型空腔,以及用于供熔融狀態合金通過且與成型空腔連通的澆道;所述動模上安裝有分流錐8和用于頂出頂蓋的推桿22;
所述成型空腔為橫向間隔設置的兩個,所述澆道整體位于兩個成型空腔之間的位置且上端與兩個成型空腔連通;所述分流錐8的一端為分流端,該分流端凸出于動模的成型面且具有凹槽狀的過流通道;所述澆道的下端與所述過流通道的上端相連通;
所述定模上正對所述分流錐8的位置貫穿設置有一個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處插接安裝有一個澆口套3,所述澆口套3的內徑與所述分流錐8的外徑相匹配。
實施時,所述分流錐8的過流通道的凹槽形狀為上端具有長弧邊的弧形。這樣可降低金屬液流動阻力,更利于金屬液經該過流通道快速流向澆道。
其中,所述分流錐8上遠離分流端的一端為落在動模的沉頭孔內的定位端,且所述分流錐8的定位端的邊緣設置有與分流錐8同軸向的定位軸肩,所述動模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軸肩正對且直徑相匹配的插孔,所述定位軸肩和所述插孔內插接有止轉銷9。
其中,所述分流錐8內同軸貫穿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內滑動配合設置有所述推桿22。
其中,所述動模包括動模座板13,以及在所述動模座板13的厚度方向依次固定相連的墊塊12、支承板23、動模套板10和由模具鋼制得的型芯塊7;
所述動模座板13、墊塊12與支承板23之間形成有用于設置推桿推動結構的容腔,所述動模座板13上具有與該容腔連通的通孔;
所述動模套板10遠離所述支承板23的一側面具有與所述型芯塊7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型芯塊7整體嵌入固定在該凹槽內,且所述型芯塊7上整體朝向凹槽外部的一面為成型面。
實施時,型芯塊7用沉頭螺釘與動模套板10固定連接;動模套板10通過圓柱銷11與沉頭螺釘16在支承板23上定位、連接;支承板23、墊塊12通過圓柱銷和沉頭螺釘,相對于動模座板13定位、連接。
其中,所述推桿推動結構包括固定連接(通過沉頭螺釘18固定連接)為一體的推板20和推桿固定板19,所述推板20整體鄰近所述動模座板13,且所述推板20上背離動模座板13的一面連接有所述推桿固定板19,所述推桿22遠離成型空腔的一端與所述推桿固定板19固定連接。
實施時,所述推桿22為貫穿所述支承板23、動模套板10和型芯塊7且相互間隔設置的多根。這樣可使推桿22在壓鑄件上的推力分布得更為均勻,從而獲得更好的推出效果。
其中,所述推桿推動結構還包括推板導套14和推板導柱15;所述推板20和推桿固定板19上沿厚度方向貫穿設置有一個通孔,所述通孔處插接固定有所述推板導套14,所述支承板23上固定安裝有與所述推板導套14滑動配合的所述推板導柱15。
其中,所述推桿推動結構還包括復位桿17;所述復位桿17的一端為固定連接在所述推桿固定板19上的內端,另一端為貫穿所述支承板23和動模套板10的外端,且該外端與動模套板10上遠離支承板23的端面齊平時,所述推板20與安裝在動模座板13上的限位釘21相抵接并限位。
實施時,優選所述復位桿17為在所述型芯塊7四周均勻設置的多根。
其中,所述定模包括定模座板1、定模套板5和由模具鋼制得的型腔塊6;所述定模座板1整體平行并正對于所述動模套板10,所述定模套板5固定安裝在所述定模座板1正對動模套板10的側面上;
所述定模套板5正對動模套板10的側面上具有與所述型腔塊6的形狀和大小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型腔塊6整體嵌入固定在該凹槽內,且所述型腔塊6上整體朝向凹槽外部的一面為成型面。
實施時,型腔塊6、定模套板5用沉頭螺釘固定連接。定模套板5通過圓柱銷2和沉頭螺釘4在定模座板1上定位、連接。
其中,所述定模套板5上凹槽所在側面外凸固定設置有導柱25,所述動模套板10上固定設置有與所述導柱25相配合的導套24。
其中,所述定模套板5和動模套板10的上端面均固定安裝有起吊環26。
上述加工頂蓋的壓鑄模在使用時,定模通過定模座板1固定在壓鑄機的定模安裝板上,澆注系統與壓室相通;動模通過動模座板13固定在壓鑄機的動模安裝板上,隨動模安裝板移動而與定模合模、開模。
合模時,復位桿17頂在動模套板10上,使推板20與推桿22復位,推板20與限位釘21接觸;當模具完全閉合時,讓熔融的金屬液通過壓鑄機的壓室,在壓射沖頭的作用下,使金屬液進入模具澆口套3,進入動模與定模閉合形成的成型空腔(由型腔塊6與型芯塊7形成)并充填型腔。
開模時,動模與定模分開,壓鑄機的頂桿(未畫出)推動推板20,推板20帶動推桿固定板19、推桿22將壓鑄件從型腔中推出。
上述成形零件(即型腔塊6與型芯塊7)是在考慮制件材料的收縮率、模具材料與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制件的三維造型分模而得到的,故成形零件的精度高。
而且,成形零件采用鑲拼結構,能合理使用模具鋼,降低模具制造成本;且拼合處的適當間隙有利于型腔排氣。
上述壓鑄模的分流錐8為中心設有推桿22的結構,其導向效果好,并通過中間的推桿22,平穩地推出至澆道,同時推桿22和分流錐8之間的間隙也有助于排氣。
上述壓鑄模一次加工能夠生產兩件壓鑄件,這樣可以合理利用動定模空間,提高壓鑄件的生產效率較高。
采用上述壓鑄模可壓鑄薄壁、復雜的制件,且制得壓鑄件質量穩定,形狀精度與尺寸精度方面的互換性好。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需指出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上述變形和改進的技術方案應同樣視為落入本申請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