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涉及一種二次頂出機構。
背景技術:
壓鑄工藝是一種高效率且少、無切削金屬的成型工藝,壓鑄工藝在現代工業中用于生產各種金屬零件,其具有獨特的技術特點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壓鑄工藝原理是利用高壓將金屬液高速壓入一具有特定形狀的精密金屬模具型腔內,金屬液在壓力作用下冷卻凝固,金屬液凝固后,壓鑄模具打開,取出鑄件,完成一個壓鑄循環。
現有的壓鑄模具中,在模具上設置有頂出裝置,頂出裝置包括底板、頂針板以及彈性件,該頂出裝置在工作過程中通過彈性件帶動頂針板向上移動并將鑄件向外頂出,在彈性件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彈力會不斷的減弱和消退,導致在鑄件在脫模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拉傷現象的產生,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頂出裝置存在的彈性件減弱現象的產生,需要設計一種布局合理、使用壽命長的二次頂出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布局合理、使用壽命長的二次頂出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包括:
底板;
下模,其設置于底板上,在底板和下模之間設置有若干連接 柱,所述連接柱的兩端分別與底板和下模相連;
下頂板,其活動設置于底板上;
司筒組件,其設置于下頂板和下模之間,司筒組件包括司筒下針板、司筒上針板以及司筒,所述司筒下針板設置于下頂板上,所述司筒上針板設置于司筒下針板上,所述司筒設置于司筒下針板的上表面且司筒的上端依次穿過司筒上針板和下模并設置于注塑型腔內,在司筒的下端向外凸起形成有限位部,在司筒上針板的開設有與限位部對應的限位槽,所述限位部設置于限位槽內;
同步組件,其設置于司筒下針板和下頂板之間,所述同步組件包括斜桿、拉鉤以及滑塊,所述斜桿的一端穿過司筒下針板并固連于下模上,所述滑塊套設于斜桿上,所述拉鉤的上端抵靠于司筒下針板上,拉鉤的另一端伸入下頂板上且所述滑塊的一端插設于拉鉤上。
在上述的一種二次頂出機構中,所述斜桿的上端分別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兩安裝部,在兩安裝部上分別開設有貫穿安裝部的安裝孔,在安裝孔內設置有用于固定安裝部的安裝螺釘,在斜桿的下端延伸形成有連接部且在連接部上開設有第一斜面。
在上述的一種二次頂出機構中,在滑塊上開設有與第一斜面對應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抵靠于第一斜面上,在滑塊的后端固連有固定板,在滑塊上開設有安裝孔且在安裝孔內設置有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與滑塊和固定板相連。
在上述的一種二次頂出機構中,在彈性件上穿設有連接銷,所述連接銷的一端穿過彈性件并插設于滑塊上,連接銷的另一端可移動設置于固定板上,所述彈性件的兩端分別抵靠于滑塊和連接銷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底板、上模以及下模,在下模和底板之間設置有下頂板和司筒組件,下頂板能帶動上模和司筒組件向上移動并使司筒組件向外頂出模具,同時當司筒組件 移動至預設位置時,司筒組件靜止不動,下頂板帶動上模繼續向上移動至指定位置,方便了模具的取出,同時通過司筒組件代替彈性件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省略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省略下模的剖視圖。
圖中,100、底板;110、下模;120、下頂板;200、司筒下針板;210、司筒上針板;220、司筒;221、限位部;230、頂針;300、斜桿;301、第一斜面;310、拉鉤;320、滑塊;321、第二斜面;322、固定板;323、彈性件;324、連接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二次頂出機構包括底板100、下模110、司筒下針板200以及下針板,同步組件設置于下模110和下針板之間且同步組件的兩端分別與司筒下針板200和下針板相連,在工作過程中,下針板能通過同步組件司筒下針板200共同移動,并使司筒220向上頂出成型模具,同時當同步機構移動至預設位置時,同步組件與下針板脫離使得司筒下針板200靜止不動,并使上模繼續移動至預設高度。
上述下模110設置于底板100上,在下模110的上表面開設有用于模具成型的注塑型腔,在底板100和下模110之間設置有多個連接柱且連接柱的兩端分別與底板100和下模110相連連接柱的設置保證了底板100和下模110兩者連接的穩固性,同時保證了下模110保持靜止不動狀態,使得本實用新型能正常工作。
上述司筒220組件設置于下頂板120和下模110之間,具體地,司筒220組件包括司筒下針板200、司筒上針板210以及司筒220,其中,司筒下針板200設置于下頂板120上,司筒上針板210設置于司筒下針板200上,上述司筒220設置于司筒下針板200的上表面上且司筒220的上端向上依次穿過司筒上針板210和下模110并設置于注塑型腔,在工作過程中,下針板能帶動司筒下針板200和上模向上移動,并使司筒220向外頂出成型模具,當司筒220移動至指定位置時,司筒220靜止不動,下頂板120帶動上模繼續向上移動至指定位置,保證了本實用新型能使成型模具自動頂出。
優選地,在司筒220靠近司筒下針板200一側向外凸起形成有限位部221,在司筒上針板210上開設有與限位板對應的限位槽,上述限位部221設置于限位槽內,限位槽的設置限制了司筒220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移,避免司筒220出現位置偏移而影響司筒220的頂出精度現象的產生,提高了本發明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地,在司筒220內穿設有頂針230,頂針230的下端依次穿過司筒下針板200和下針板并與底板100固連,頂針230上端穿設于司筒220上,在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中,司筒下針板200能帶動司筒220沿著頂針230移動,避免司筒220在移動過程中發生位置偏移而導致成型件拉傷現象的產生,提高了司筒220的移動精度,保證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地,在頂針230的前端延伸形成有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的直徑小于頂針230的直徑,在司筒220的前端設置有與第一安裝部對應的第二安裝部,第二安裝部的直徑小于司筒220的直徑,上述第二安裝部的內表面能抵靠于第一安裝部的外表面上,避免了司筒220的位置出現偏移現象的產生,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上述同步機構包括斜桿300、拉鉤310以及滑塊320,斜桿 300的上端固連于下模110上,斜桿300的下端伸入下針板上且下針板能沿著斜桿300移動,拉鉤310的兩端分別與司筒下針板200和下針板相連,滑塊320套設于斜桿300上且滑塊320的一端插設于拉鉤310上,當滑塊320抵靠于拉鉤310上時,下針板能帶動拉鉤310同步移動并使司筒下針板200向上頂出;當滑塊320與拉鉤310脫離時,司筒下針板200靜止且下針板能帶動上模繼續向上頂出,使得上模與下模110遠離而方便了成型件的取出。
優選地,在斜桿300的上端分別向兩側延伸形成有兩安裝部,在兩安裝部上分別開設有貫穿安裝部的安裝孔,在安裝孔內設置有用于固定安裝部的安裝螺釘,安裝螺釘的一端穿過安裝孔并螺紋連接于下模110上,使得下針板在向上移動的過程中下針板能沿著斜桿300移動且保證斜桿300靜止不動,保證了本使用新型的正常工作,在斜桿300的下端延伸形成有連接部,在連接部和斜桿300兩者之間的連接處的外表面開設有第一斜面301。
進一步地,上述滑塊320可移動設置于斜桿300上且滑塊320的一端插設于拉鉤310上,在滑塊320上開設有與第一斜面301對應的第二斜面321,在初始狀態下,第二斜面321抵靠于第一斜面301上,在滑塊320向上移動過程中由于第二斜面321和第一斜面301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滑塊320能相對斜桿300向后移動,使得滑塊320與拉鉤310脫離,保證了本實用新型正常工作。
進一步地,在滑塊320的后端固連有固定板322,在滑塊320上開設有安裝孔且在安裝孔內設置有彈性件323,彈性件323的兩端分別與滑塊320和固定板322相連,在滑塊320相對斜桿300相對向后移動的過程中,滑塊320與拉鉤310脫離且上述彈性件323被壓縮,當下針板復位至初始位置時,彈性件323能使滑塊320再次插設于拉鉤310上,實現了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復位,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進一步地,在彈性件323上穿設有連接銷324,連接銷324的一端穿過彈性件323并插設于滑塊320上,連接銷324的另一端可移動設置于固定板322上,上述滑塊320能帶動固定銷移動并使彈性件323壓縮,連接銷324的設置避免了在使用過程中彈性件323出現位置偏差而影響滑塊320正常復位現象的產生,保證了本發明正常工作。
在斜桿300上還套設有蓋板且蓋板位于滑塊320的上方,在蓋板上開設有與滑塊320對應的固定槽,上述滑塊320設置于固定槽內且固定板322與蓋板相連,在蓋板上設置有螺釘且螺釘的一端穿過蓋板并螺紋連接于下頂板120上,使得滑塊320能在豎直方向保持靜止狀態,保證了本實用新型正常工作。
拉鉤310,在拉鉤310上開設有于滑塊320對應的限位槽,所述滑塊320的一端設置于限位槽內,當滑塊320插設于限位槽內時,滑塊320能沿著斜桿300移動并使拉鉤310隨著滑塊320同步移動;當滑塊320脫離限位槽時,拉鉤310靜止且所述滑塊320能沿著斜桿300繼續移動。
在滑塊320靠近拉鉤310一側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分別開設有傾斜面,避免了在本實用新型工作的過程中出現滑塊320卡滯于限位槽內而影響本實用新型正常工作現象的產生,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效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