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研磨設備自動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可雙邊送料、以及對產品進行多工位同時打磨加工的打磨機。
背景技術:
在產品的制備過程中常常通過打磨工藝對產品的表面進行磨光處理,打磨就是利用砂輪、砂紙等砂粒固定的工具對產品表面進行機械磨制,其目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成品去除毛刺、表面銹蝕處理、成品表面拋光、打磨洗凈工作、成品表面清光、去除氧化薄膜等等。
傳統的打磨工藝一般是直接手工打磨或者是利用打磨機打磨,工人勞動強度大,加工環境噪音、粉塵污染嚴重,加工過程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產品加工成本較高,加工周期長,而且產品在打磨加工過程中通過工人的經驗進行打磨精度和質量判斷,加工的產品精度無法統一,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生產效率低。
隨著生產自動化的迅速發展,自動化打磨機由于其具有節省時間、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工作環境、減少產品差異等優勢而被廣泛應用。但是,現有的自動化打磨機一般只能對一個產品進行周期性地打磨加工,不能達到多個產品同時多工位進行打磨加工,生產效率得不到明顯的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生產效率的打磨機。
為了實現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磨機,包括工作臺和安全門,工作臺被安全門分隔成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安全門上設有開孔,其中,打磨機還包括送料裝置和搬運裝置,送料裝置設置在第一區域,搬運裝置跨越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地設置,送料裝置設有兩個儲料機構、殼組件以及兩個X軸移動機構,殼組件、工作臺和安全門之間圍成腔體,腔體在朝向開孔方向設有一端開口,兩個儲料機構分別位于殼組件的兩側,兩個X軸移動機構設置在兩個儲料機構的側面,儲料機構用于放置待加工產品,兩個X軸移動機構控制待加工產品移動,搬運裝置設有連動機構、Y軸移動機構、Z軸移動機構以及工件夾具,Z軸移動機構安裝在工作臺上,Z軸移動機構控制連動機構和Y軸移動機構移動,Y軸移動機構控制連動機構移動,工件夾具安裝在連動機構上,工件夾具用于裝夾待加工產品。
由此可見,送料裝置設有兩個用于放置待加工產品的儲料機構,分別通過兩個X軸移動機構的移動來推動待加工產品進入腔體,從而進行雙邊送料給腔體。Z軸移動機構控制連動機構和Y軸移動機構移動,工件夾具安裝在連動機構上,從而控制工件夾具豎直移動進行裝夾腔體內的待加工產品,再通過Y軸移動機構控制工件夾具帶動待加工產品搬運到第二區域,以便進行后續的打磨加工。可自動化雙邊送料以及搬運至第二區域加工,其中工件夾具可設置多個進行多工位產品裝夾,進行多工位產品同時搬運,提高生產加工效率。
一個優選的方案是,送料裝置還包括第一固定座、導軌以及兩個密封蓋,第一固定座安裝在工作臺上,殼組件套在第一固定座上,導軌安裝在第一固定座的凹槽內,兩個密封蓋分別罩在第一固定座和導軌的兩端,X軸移動機構可移動地與導軌配合。
由此可見,殼組件套在第一固定座上,導軌安裝在第一固定座的凹槽內,兩個密封蓋分別罩在第一固定座和導軌的兩端,X軸移動機構可移動地與導軌配合。利用兩個密封蓋的優良密封性能,進行對第一固定座和導軌的兩端密封,保證工作環境優良,提高工作穩定性。
進一步的方案是,送料裝置還包括第一驅動控制機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設置在工作臺位于第一區域的下方,第一驅動控制機構控制X軸移動機構在導軌上移動。
由此可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控制X軸移動機構在導軌上移動,結構簡單,傳動性能可靠。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X軸移動機構包括移動塊和連接件,位于第一區域的工作臺鏡像錯開地設置有兩個開槽,移動塊可移動地與導軌配合,連接件穿過開槽地設置在移動塊和第一驅動控制機構之間,第一驅動控制機構控制連接件移動。
由此可見,移動塊可移動地與導軌配合,連接件穿過開槽地設置在移動塊和第一驅動控制機構之間,第一驅動控制機構控制連接件移動,傳動性能可靠,提高送料傳輸的穩定性。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第一驅動控制機構包括第一緩沖器和第一驅動氣缸,第一緩沖器和第一驅動氣缸分別設置在工作臺上,第一驅動氣缸的第一活塞桿末端與連接件連接,第一緩沖器用于吸收連接件的沖擊能量。
由此可見,第一緩沖器用于吸收連接件的沖擊能量,避免連接件壓傷待加工產品,提高送料精度。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Z軸移動機構包括第二固定座、懸臂、滑塊以及第二驅動控制機構,第二固定座安裝在工作臺上,第二驅動控制機構與第二固定座連接,懸臂的一端連接滑塊,懸臂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驅動控制機構,第二驅動控制機構控制懸臂移動,懸臂與Y軸移動機構連接,滑塊與連動機構連接。
由此可見,懸臂的一端連接滑塊,懸臂的另一端連接第二驅動控制機構,第二驅動控制機構控制懸臂移動,懸臂與Y軸移動機構連接,滑塊與連動機構連接,結構簡單,連接性能可靠。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Y軸移動機構包括橫梁、第三驅動控制機構以及兩個第二緩沖器,橫梁連接懸臂,兩個第二緩沖器分別安裝在橫梁上,第三驅動控制機構安裝在橫梁的側面,第三驅動控制機構位于兩個第二緩沖器之間,第三驅動控制機構與連動機構連接,第三驅動控制機構控制連動機構移動。
由此可見,兩個第二緩沖器分別安裝在橫梁上,第三驅動控制機構位于兩個第二緩沖器之間,第二緩沖器用于吸收第三驅動控制機構的沖擊能量,避免壓傷連動機構上的工件夾具上的產品,提高送料精度。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連動機構包括連動桿和滑軌,工件夾具連接至連動桿,滑軌設置在連動桿上,滑塊與滑軌可移動地配合設置,連動桿與第三驅動控制機構連接,第三驅動控制機構控制連動桿移動。
由此可見,工件夾具連接至連動桿,滑軌設置在連動桿上,滑塊與滑軌可移動地配合設置,連動桿與第三驅動控制機構連接,第三驅動控制機構控制連動桿移動。結構簡單,控制精度高,傳動性能穩定。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驅動控制機構包括第二驅動氣缸和彈簧,第二驅動氣缸與第二固定座連接,第二驅動氣缸的第二活塞桿的尾端設有上壓板和下壓板,懸臂的另一端設有擋板,第二活塞桿與擋板連接,擋板位于上壓板和下壓板之間,彈簧抵接在上壓板和擋板之間,第二驅動氣缸控制第二活塞桿移動。
由此可見,第二驅動氣缸的第二活塞桿的尾端設有上壓板和下壓板,懸臂的另一端設有擋板,第二活塞桿與擋板連接,擋板位于上壓板和下壓板之間,彈簧抵接在上壓板和擋板之間,第二驅動氣缸控制第二活塞桿移動。利用彈簧的作用力使移動機構作用在工件夾具上的力為彈性力,放置壓傷產品,結構簡單,提高加工精度。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第三驅動控制機構為無桿氣缸,無桿氣缸的活塞位于兩個第二緩沖器之間,活塞與連動機構連接。
由此可見,第三驅動控制機構為無桿氣缸,無桿氣缸的活塞位于兩個第二緩沖器之間,能確保甚至在高速的情況下活塞平穩地停止,減小打磨機的體積,提高傳動力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送料裝置第一視角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送料裝置第二視角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送料裝置結構分解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送料裝置的仰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送料裝置局部結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搬運裝置第一視角結構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搬運裝置第二視角結構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搬運裝置結構分解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搬運裝置局部結構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一視角結構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二視角結構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一局部結構分解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一視角局部結構圖。
圖15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二視角局部結構圖。
圖16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仰視圖。
圖17是圖16在A-A處的剖視圖。
圖18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打磨裝置第二局部結構分解圖。
圖19是本實用新型打磨機實施例的工作狀態局部剖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圖1是打磨機1的結構圖,圖2和圖3是打磨機1的送料裝置6不同視角結構圖,圖4是打磨機1的送料裝置6結構分解圖,圖5是打磨機1的送料裝置6仰視圖,圖6是打磨機1的送料裝置6局部結構圖。打磨機1包括工作臺2和安全門3,安全門3設置在工作臺2上,工作臺2被安全門3分隔成第一區域4和第二區域5,安全門3上設有開孔31,其中,打磨機1還包括送料裝置6、搬運裝置7以及兩個打磨裝置8,送料裝置6設置在第一區域4,搬運裝置7跨越第一區域4和第二區域5設置,兩個打磨裝置8并排設置在第二區域5,工作臺2套在兩個打磨裝置8上,送料裝置6用于輸送待加工產品(未標示),搬運裝置7用于接收第一區域4的送料裝置6輸送的待加工產品并且搬運到第二區域5內,同時搬運裝置7對第二區域5的不同工位加工產品(未標示)搬運至下一步工位打磨加工,打磨裝置8用于接收搬運裝置7搬運的產品(未標示)并且對其進行打磨加工。
送料裝置6包括第一固定座64、導軌65、兩個儲料機構62、殼組件61、兩個密封蓋63、兩個X軸移動機構66以及兩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第一固定座64安裝在工作臺2上,導軌65安裝在第一固定座64的第一凹槽641內,殼組件61套在第一固定座64上,殼組件61、工作臺2和安全門3圍成在朝向開孔31方向一端開口的腔體612,兩個儲料機構62分別位于殼組件61的兩側并與第一固定座64連接,兩個密封蓋63分別位于兩個儲料機構62的側面并罩在第一固定座64和導軌65的兩端,兩個X軸移動機構66分別與導軌65配合并相對導軌65水平移動,儲料機構62用于放置待加工產品,X軸移動機構66用于控制兩個儲料機構62分別向腔體612雙向送料,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設置在工作臺2位于第一區域4的下方,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控制X軸移動機構66在導軌65上水平移動。
儲料機構62設有四條導向條621以及側蓋622,其中兩條導向條621安裝在殼組件61的側面上,另外兩條導向條621分別安裝在側蓋622的兩側,四條導向條621的一端分別與第一固定座64連接,待加工產品可放置在四條導向條621圍成的內部。位于第一區域4的工作臺2鏡像錯開地設置有兩個第一開槽21,X軸移動機構66包括移動塊661和第一連接件662,移動塊661可移動地與導軌65配合,第一連接件662穿過第一開槽21地設置在移動塊661和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之間,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控制第一連接件662水平移動并帶動移動塊661在導軌65上水平移動,伴隨著移動塊661的水平移動從而推動待加工產品進入腔體612。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包括第一緩沖器673和第一驅動氣缸672,第一緩沖器673和第一驅動氣缸672分別安裝在工作臺2位于第一區域4的下方,第一驅動氣缸672的第一活塞桿671末端與第一連接件662連接,第一緩沖器673用于吸收第一連接件662的沖擊能量。
兩個儲料機構62用于放置待加工產品,有選擇地控制兩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的其中一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進行工作,從而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的第一驅動氣缸672控制第一活塞桿671在朝腔體612方向沿X軸水平移動,同步第一連接件662在第一開槽21內水平移動并帶動移動塊661在滑軌65上水平移動,伴隨著移動塊661的水平移動從而推動待加工產品進入腔體612,當第一連接件662與第一緩沖器673接觸時,第一活塞桿671停止移動。接著第一驅動氣缸672控制第一活塞桿671遠離腔體612方向沿X軸水平移動,直至第一開槽21限制第一連接件662的行程從而停止移動,同時對應的儲料機構62內的待加工產品往下移動一個產品高度的位移,等待下一次給腔體612送料。如此反復,當該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對應的儲料機構62的待加工產品全部輸送完畢,即可更換另外一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進行工作,控制對相應的儲料機構62向腔體612送料。另外一種實施方式,兩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可間隔性地控制兩個儲料機構62進行雙邊送料給腔體612。
參見圖7、圖8、圖9和圖10,圖7和圖8是打磨機1的搬運裝置7不同視角結構圖,圖9是打磨機1的搬運裝置7結構分解圖,圖10是打磨機1的搬運裝置7局部結構圖。搬運裝置7包括連動機構73、Y軸移動機構72、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以及五個工件夾具74,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分別安裝在工作臺2上,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分別與連動機構73和Y軸移動機構72連接,第一Z軸移動機構71可控制連動機構73和Y軸移動機構72同步豎直移動,Y軸移動機構72與連動機構73連接,Y軸移動機構72可控制連動機構73水平移動,五個工件夾具74分別安裝在連動機構73上,位于連動機構73首端的第一工件夾具74a可移動地位于腔體612內,第一工件夾具74a用于裝夾腔體612內的待加工產品并搬運到第二區域5內。
第一Z軸移動機構71包括第二固定座711、懸臂714、第一滑塊715以及第二驅動控制機構,第二驅動控制機構包括第二驅動氣缸712和第一彈簧717,第二固定座711安裝在工作臺2上,第二驅動氣缸712與第二固定座711連接,第二驅動氣缸712的第二活塞桿713的尾端設有第一上壓板718和第一下壓板719,懸臂714的一端連接第一滑塊715,懸臂714的另一端設有第一擋板716,第二活塞桿713位于第一擋板716的第二凹槽內,第一擋板716位于第一上壓板718和第一下壓板719之間,第一彈簧717抵接在第一上壓板718和第一擋板716之間,第二驅動氣缸712控制第二活塞桿713豎直移動,帶動懸臂714相對第二固定座711豎直移動。
Y軸移動機構72包括橫梁721、第三驅動控制機構以及兩個第二緩沖器722,橫梁721的兩端分別連接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的懸臂714,兩個第二緩沖器722分別安裝在橫梁721上,本實施例的第三驅動控制機構為無桿氣缸723,無桿氣缸723安裝在橫梁721的側面,無桿氣缸723的活塞724位于兩個第二緩沖器722之間,第二緩沖器722用于吸收活塞724沿Y軸水平移動的沖擊能量,活塞724上設置有第二連接件725。
連動機構73包括第一連動桿731、兩個第一滑軌732和五個第三連接件733,五個第三連接件733把五個工件夾具74分別連接至第一連動桿731,兩個第一滑軌732分別位于第一連動桿731上,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位于懸臂714上的第一滑塊715分別與兩個第一滑軌732可移動地配合設置,活塞724上的第二連接件725連接第一連動桿731并位于兩個第一滑軌732之間,位于第一連動桿731首端的第一工件夾具74a可移動地位于腔體612內,第一工件夾具74a用于裝夾腔體612內的待加工產品并搬運到第二區域5內。
第二驅動氣缸712控制第二活塞桿713豎直往下移動,帶動懸臂714相對第二固定座711豎直往下移動,伴隨著橫梁714、無桿氣缸723和第一連動桿731同時往下移動,位于腔體612內的第一工件夾具74a同步往下移動并裝夾腔體612內的待加工產品,同時位于第二區域5的第二工件夾具74b、第三工件夾具74c、第四工件夾具74d和第五工件夾具74e分別裝夾不同工位加工產品。接著,第二驅動氣缸712控制第二活塞桿713豎直往上移動,帶動懸臂714相對第二固定座711豎直往上移動,伴隨著橫梁714、無桿氣缸723和第一連動桿731同時往上移動,五個工件夾具74裝夾產品同步往上移動。
然后,無桿氣缸723控制活塞724遠離腔體612方向沿Y軸水平移動,帶動第一連動桿731上的兩個第一滑軌732在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位于懸臂714一端的第一滑塊715上水平移動,當活塞724與第二緩沖器722接觸時,活塞724停止移動,此時之前位于腔體612內的第一工件夾具74a帶動待加工產品移動至第二區域5,同時位于第二區域5的第二工件夾具74b、第三工件夾具74c和第四工件夾具74d分別帶動不同工位加工產品移動至下一個工位,第五工件夾具74e帶動已完成加工產品移動至出料裝置9。
從而,第二驅動氣缸712控制第二活塞桿713豎直往下移動,帶動懸臂714相對第二固定座711豎直往下移動,伴隨著橫梁721、無桿氣缸723和第一連動桿731同時往下移動,第一工件夾具74a、第二工件夾具74b、第三工件夾具74c和第四工件夾具74d把產品放置在打磨裝置8上,以便進行對待加工產品進行第一工位打磨加工、不同工位加工產品進行下一步工位打磨加工,第五工件夾具74e裝夾的已完成加工產品放置在出料裝置9上。接著,第二驅動氣缸712控制第二活塞桿713豎直往上移動,帶動懸臂714相對第二固定座711豎直往上移動,伴隨著橫梁721、無桿氣缸723和第一連動桿731同時往上移動,五個工件夾具74往上移動。然后,無桿氣缸723控制活塞724在朝腔體612方向沿Y軸水平移動,帶動第一連動桿731上的兩個第一滑軌732在兩個第一Z軸移動機構71位于懸臂714一端的第一滑塊715上水平移動,當活塞724與第二緩沖器722接觸時,活塞724停止移動,此時之前位于第二區域5的第一工件夾具74a移動至腔體612內。如此反復循環,對待加工產品、不同工位加工產品和已加工產品進行搬運輸送。
參見圖11、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和圖18,圖11和圖12是打磨機1的打磨裝置8不同視角結構圖,圖13和圖18是打磨機1的打磨裝置8不同局部結構分解圖,圖14和圖15是打磨機1的打磨裝置8不同視角局部結構圖,圖16是打磨機1的打磨裝置8仰視圖,圖17是圖16在A-A處的剖視圖。兩個打磨裝置8并排設置在第二區域5,工作臺2套在兩個打磨裝置8上,可根據產品打磨加工的不同精度要求,兩個打磨裝置8可進行粗磨加工或是細磨加工。打磨裝置8包括第二Z軸移動機構81和兩個加工裝置86,第二Z軸移動機構81包括四個導柱816、四個導套815、升降板814、第一固定板817以及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電機811、絲桿812和螺母813,四個導柱816設置在工作臺2和第一固定板817之間,四個導套815分別可滑動地套在四個導柱816上,升降板814套在四個導套815上,第一電機811安裝在第一固定板817的下方,絲桿812與第一電機811連接,第一電機811控制絲桿812旋轉,螺母813安裝在升降板814上,螺母813套在絲桿812上配合旋轉。第一電機811控制絲桿812正反轉,伴隨著絲桿812與螺母813的配合正反轉,從而升降板814帶動四個導套815沿著四個導柱816上下移動。
兩個加工裝置86分別交錯地并排設置在工作臺2上,加工裝置86包括夾具組件82和兩個加工控制組件83。夾具組件82包括加工夾具829、第四連接件828以及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包括第二電機821、第二固定板822、旋轉盤824、第二連動桿826、光電感應器827,第二固定板822通過四個連桿823與工作臺2連接,第二電機821位于第二固定板822的下方,旋轉盤824和光電感應器827位于第二固定板822的上方,第二電機821與旋轉盤824連接并控制旋轉盤824旋轉,旋轉盤824的上方在偏離軸心的位置設有圓柱825,旋轉盤824的下方設有凸臺830,光電感應器827設有第三凹槽,凸臺830可插入第三凹槽內并可相對于第三凹槽轉動,光電感應器827用于檢測旋轉盤824轉動一周后的停止點,第二連動桿826連接圓柱825和第四連接件828,該第四連接件828呈U形設置,工作臺2設有兩個第二開槽22,第四連接件828穿過兩個第二開槽22并與加工夾具829連接,加工夾具829用于固定工件夾具74搬運的產品。第二電機821控制旋轉盤824正反轉,通過偏離旋轉盤824軸心設置的圓柱825來帶動第二連動桿826水平移動,從而控制加工夾具829水平移動。當第二電機821控制旋轉盤824旋轉時,凸臺830同步旋轉盤824的旋轉而轉出光電感應器827的第三凹槽,當旋轉盤824旋轉一周后,凸臺830轉回光電感應器827的第三凹槽處,光電感應器827檢測到旋轉盤824轉動一周后的停止點,停止點信號反饋回控制機構,控制機構的第二電機821停止工作,從而旋轉盤824停止轉動。
兩個加工控制組件83分別安裝在升降板814上并相對地設置在加工夾具829的兩側,加工控制組件83包括盒組件831、打磨夾具840、移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控制機構,盒組件831安裝在升降板814上,移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控制機構位于盒組件831內部,打磨夾具840穿過第二開槽22地連接在移動機構上,打磨夾具840用于安裝打磨器件85,移動機構與第四驅動控制機構連接,第四驅動控制機構控制移動機構水平移動。
移動機構包括第二滑塊839和第二滑軌838,第二滑軌838的兩端與盒組件831的兩側面連接,第二滑塊839與第二滑軌838可移動地配合設置,打磨夾具840穿過第二開槽22地連接在第二滑塊839上,第二滑塊839向下延伸設有第二擋板836,第四驅動控制機構包括第三驅動氣缸832和第二彈簧835,第三驅動氣缸832安裝在盒組件831內部,第三驅動氣缸823的第三活塞桿833的末端設置有第二上壓板837和第二下壓板834,第三活塞桿833位于第二擋板836的第四凹槽內,第二擋板836位于第二上壓板837和第二下壓板834之間,第二彈簧835抵接在第二下壓板834和第二擋板836之間,第三驅動氣缸832控制第三活塞桿833水平移動,第二擋板836帶動第二滑塊839水平移動,同步打磨夾具840帶動打磨器件85水平移動。
兩個加工控制組件83的打磨夾具840相對地設置在加工夾具829的兩側,通過第三驅動氣缸832控制第三活塞桿833在第二開槽22內朝向加工夾具829方向水平移動,伴隨著第二擋板836帶動第二滑塊839水平移動,同步打磨夾具840帶動打磨器件85在朝加工夾具829方向水平移動,從而打磨器件85對加工夾具829上的產品兩側面進行打磨加工。當打磨加工完畢,第三驅動氣缸832控制第三活塞桿833在第二開槽22內遠離加工夾具829方向水平移動,伴隨著第二擋板836帶動第二滑塊839水平移動,同步打磨夾具840帶動打磨器件85在遠離加工夾具829方向水平移動,從而打磨器件85結束對加工夾具829上的產品兩側面打磨加工。
加工裝置86還包括吸塵組件84,吸塵組件84設有漏斗841和吸管842,漏斗841位于兩個加工控制組件83的盒組件831之間并安裝在升降板814上,吸管842穿過第一固定板817并與漏斗841連通。當打磨器件85對加工夾具829上的產品進行打磨加工時,所產生的灰塵或顆粒等由于重力會落到漏斗841內,通過吸管842排出打磨機1的外部。
參見圖19,圖19是打磨機1的工作狀態局部剖視圖。打磨機1的兩個儲料機構62用于放置待加工產品,有選擇地控制兩個第一驅動控制機構67進行雙邊送料。
搬運裝置7跨越第一區域4和第二區域5設置,搬運裝置7的第一Z軸移動機構71控制連動機構73和Y軸移動機構72同步豎直移動,Y軸移動機構72與連動機構73連接,Y軸移動機構72控制連動機構73水平移動,第一工件夾具74a可移動地位于腔體612內,第一工件夾具74a用于裝夾腔體612內的待加工產品,Y軸移動機構72和第一Z軸移動機構71分別控制第一工件夾具74a、第二工件夾具74b、第三工件夾具74c和第四工件夾具74d把產品放置在加工夾具829上,以便進行對待加工產品進行第一工位打磨加工、不同工位加工產品進行下一步工位打磨加工,第五工件夾具74e裝夾的已完成加工產品放置在出料裝置9上。
打磨裝置8用于接收搬運裝置7搬運的產品,并且通過控制相對地設置在加工夾具829的兩側的打磨夾具840水平移動,從而帶動打磨器件85對加工夾具829上的產品兩側面打磨加工。
上述打磨機1可自動化雙邊送料,并且能夠對產品進行多工位同時打磨加工,提高生產加工效率。
以上所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