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在機械工件的加工過程中,通常需要對工件進行打磨。現有的打磨工藝主要是通過機械打磨或手工進行打磨。手工打磨主要用于小型的、非標準的工件,其主要的弊端在于: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危險系數高,工作環境惡劣,粉塵多、噪音大等。機械打磨通常將工件置于磨料中,通過轉軸帶動工件轉動,工件與磨料摩擦對工件進行打磨,但轉軸的轉動方向大多是固定的,對工件的打磨并不均勻,這就影響了打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磨效率高,而且能有效提高打磨質量的打磨設備。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打磨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擺動座,所述擺動座上安裝有攪拌主軸,所述攪拌主軸的下端設有零件夾具,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位于所述攪拌主軸下方的磨料桶,所述磨料桶的一側表面上設有導向塊,所述機架上設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為弧形槽,所述導向塊與所述導向槽相互配合;還包括位于所述磨料桶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支撐臂,所述磨料桶轉動安裝在所述支撐臂上,所述磨料桶的轉軸位于所述導向塊的下方,所述底座和所述機架之間設有升降驅動裝置,所述擺動座和所述機架之間設有擺動驅動裝置,所述攪拌主軸連接有轉動驅動裝置。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零件夾具包括安裝在所述攪拌主軸下端的夾座,所述夾座上設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內安裝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穿過待打磨零件上的固定通孔安裝在所述螺栓孔上。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包括液壓缸,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在所述底座的底面。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一種打磨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安裝有擺動座,所述擺動座上安裝有攪拌主軸,所述攪拌主軸的下端設有零件夾具,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位于所述攪拌主軸下方的磨料桶,所述磨料桶的一側表面上設有導向塊,所述機架上設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為弧形槽,所述導向塊與所述導向槽相互配合;還包括位于所述磨料桶下方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支撐臂,所述磨料桶轉動安裝在所述支撐臂上,所述磨料桶的轉軸位于所述導向塊的下方,所述底座和所述機架之間設有升降驅動裝置,所述擺動座和所述機架之間設有擺動驅動裝置,所述攪拌主軸連接有轉動驅動裝置;在升降驅動裝置的帶動下,底座做升降運動,帶動磨料桶上下運動,磨料桶的一側設有導向塊,機架上設有與所述導向塊配合的導向槽,所述導向槽為弧形槽,使得磨料桶在進行上下運動的同時進行擺動,使得磨料從多個角度與待打磨工件產生摩擦,提高了打磨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導向槽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打磨設備,包括機架1,所述機架1上安裝有擺動座2,所述擺動座2上安裝有攪拌主軸3,所述攪拌主軸3的下端設有零件夾具,所述機架1上還設有位于所述攪拌主軸3下方的磨料桶4,所述磨料桶4的一側表面上設有導向塊5,所述機架1上設有豎直設置的導向槽6,所述導向槽6為弧形槽,所述導向塊5與所述導向槽6相互配合;還包括位于所述磨料桶4下方的底座7,所述底座7上設有支撐臂8,所述磨料桶4轉動安裝在所述支撐臂8上,所述磨料桶8的轉軸位于所述導向塊5的下方,所述底座7和所述機架1之間設有升降驅動裝置,所述擺動座2和所述機架1之間設有擺動驅動裝置,所述攪拌主軸3連接有轉動驅動裝置。所述擺動驅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上的擺動驅動液壓缸11,所述擺動座包括轉動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轉軸,所述擺動驅動液壓缸11的活塞桿鉸接在所述擺動座2上。
所述零件夾具包括安裝在所述攪拌主軸下端的夾座12,所述夾座12上設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內安裝有固定螺栓9,所述固定螺栓9穿過待打磨零件上的固定通孔安裝在所述螺栓孔上。
所述升降驅動裝置包括液壓缸10,所述液壓缸10的活塞桿連接在所述底座7的底面。
在升降驅動裝置的帶動下,底座7做升降運動,帶動磨料桶4上下運動,磨料桶4的一側設有導向塊5,機架1上設有與所述導向塊5配合的導向槽6,所述導向槽為弧形槽,使得磨料桶4在進行上下運動的同時進行擺動,使得磨料從多個角度與待打磨工件產生摩擦,提高了打磨效率。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