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流體循環控制系統及壓鑄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模具進行壓鑄過程中,需要對模具進行及時冷卻,對模具的冷卻采用傳統的模具進回水方式,模具進回水方式通常采用最為普通的手動球閥控制,在整個冷卻過程中,水流大小全憑經驗控制,一般都將球閥完全打開,以免冷卻不到位,無法直接觀察到冷卻效果,而且由于采用手動控制,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對模具冷卻時采用手動球閥控制導致冷卻效果差、工作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種流體循環控制系統及壓鑄冷卻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
一種流體循環控制系統,包括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器、第一流體循環器、第二流體循環器、總進水閥門和總回水閥門,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均與所述總進水閥門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總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總回水接口均與所述總回水閥門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總回水閥門、所述總進水閥門均通過管道與同一儲水源連通;
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和總回水接口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第一電磁閥和第四電磁閥,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和總回水接口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第二電磁閥和第三電磁閥,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所述第四電磁閥均與所述PLC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三電磁閥、所述第四電磁閥均用于在獲取PLC控制器的開關指令時打開或關閉。
在本方案中,通過PLC控制器控制與PLC控制器連接的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第三電磁閥以及第四電磁閥的打開或關閉,在系統需要對模具進行冷卻時,PLC控制器發送開關指令打開上述電磁閥,以實現對模具的自動冷卻,無需手動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較佳地,所述流體循環控制系統還包括總進水三通接頭和總回水三通接頭,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包括第一進水接口、第一出水接口和第二出水接口,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包括第二進水接口、第三進水接口和第三出水接口;
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的第一進水接口與所述總進水閥門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的一接口與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的第一出水接口對接,所述第一電磁閥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閥的一接口與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的第二出水接口對接,所述第二電磁閥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總進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
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的第三出水接口與所述總回水閥門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的一接口與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的第二進水接口對接,所述第三電磁閥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總回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四電磁閥的一接口與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的第三進水接口對接,所述第四電磁閥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總回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
較佳地,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和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均為組合式流體循環器,所述組合式流體循環器由若干個單體流體循環器并行連接組成。這樣通過單體流體循環器的任意組合可以滿足冷卻需求,提高了實用性。
較佳地,所述單體流體循環器包括分進水接口和分回水接口。
較佳地,所述單體流體循環器包括回水手旋旋鈕、進水手旋旋鈕、溫度表和流量顯示區。
在本方案中,通過旋轉組合式流體循環器中的回水手旋旋鈕和進水手旋旋鈕,可以對水量進行控制,操作者可通過觀察組合式流體循環器上的流量顯示區及溫度表,可以實時觀察組合式流體循環器上的水流量和溫度,當發現溫度過高時,旋轉回水手旋旋鈕和進水手旋旋鈕,使水流量增加,當發現溫度無明顯變化而水流量較大時,旋轉回水手旋旋鈕和進水手旋旋鈕以減少水流量,可以自由調節,方便實用。
一種壓鑄冷卻裝置,包括壓鑄機,所述壓鑄冷卻裝置還包括所述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所述壓鑄機包括承載臺、動模板和定模板,所述定模板固設于所述承載臺上,所述動模板設置于所述承載臺上且在所述承載臺上可移動,所述動模板與所述定模板之間設有模具室,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固設于所述動模板的側面,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固設于所述定模板的頂部。
較佳地,所述模具室內設有模具,所述模具上設有若干進水接口和若干回水接口;
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和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均為組合式流體循環器,所述組合式流體循環器由若干個單體流體循環器并行連接組成,所述單體流體循環器包括分進水接口和分回水接口;
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進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進水接口均與所述模具的若干進水接口管道連接,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回水接口均與所述模具的若干回水接口管道連接。
在本方案中,通過第一流體循環器和第二流體循環器同時對模具進行冷卻,提高了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制冷效果較好,制冷效率較高,簡單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的組合式流體循環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壓鑄冷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舉個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來更清楚完整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流體循環控制系統,包括PLC控制器(圖中未示出)、第一流體循環器1、第二流體循環器2、總進水閥門3、總回水閥門4、儲水源5、第一電磁閥6、第二電磁閥7、第三電磁閥8、第四電磁閥9、總進水三通接頭10和總回水三通接頭11,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總進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總進水接口均與所述總進水閥門3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總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總回水接口均與所述總回水閥門4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總回水閥門4、所述總進水閥門3均通過管道與同一儲水源5連通??傔M水三通接頭10和總回水三通接頭11均為三通管道連接件。
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總進水接口和總回水接口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第一電磁閥6和第四電磁閥9,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總進水接口和總回水接口連接的管道上分別設有第二電磁閥7和第三電磁閥8,所述第一電磁閥6、所述第二電磁閥7、所述第三電磁閥8、所述第四電磁閥9均與所述PLC控制器電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6、所述第二電磁閥7、所述第三電磁閥8、所述第四電磁閥9均用于在獲取PLC控制器的開關指令時打開或關閉。
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10包括第一進水接口、第一出水接口和第二出水接口,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11包括第二進水接口、第三進水接口和第三出水接口。
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10的第一進水接口1001與所述總進水閥門3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6的一接口與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10的第一出水接口1002對接,所述第一電磁閥6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總進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二電磁閥7的一接口與所述總進水三通接頭10的第二出水接口1003對接,所述第二電磁閥7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總進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
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11的第三出水接口1101與所述總回水閥門4通過管道連接,所述第三電磁閥8的一接口與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11的第二進水接口1102對接,所述第三電磁閥8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總回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所述第四電磁閥9的一接口與所述總回水三通接頭11的第三進水接口1103對接,所述第四電磁閥9的另一接口與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總回水接口通過管路連接。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和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均為組合式流體循環器,所述組合式流體循環器由若干個單體流體循環器并行連接組成。所述單體流體循環器包括分進水接口106和分回水接口105。所述單體流體循環器包括回水手旋旋鈕101、進水手旋旋鈕104、溫度表102和流量顯示區103。
如圖4所示,一種壓鑄冷卻裝置,包括壓鑄機,所述壓鑄冷卻裝置還包括所述的流體循環控制系統,所述壓鑄機包括承載臺203、動模板201和定模板202,所述定模板202固設于所述承載臺203上,所述動模板201設置于所述承載臺203上且在所述承載臺203上可移動,所述動模板201與所述定模板202之間設有模具室204,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固設于所述動模板201的側面,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固設于所述定模板202的頂部。
所述模具室204內設有模具,所述模具上設有若干進水接口和若干回水接口。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進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進水接口均與所述模具的若干進水接口管道連接,所述第一流體循環器1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回水接口、所述第二流體循環器2的單體流體循環器的分回水接口均與所述模具的若干回水接口管道連接。
通過第一流體循環器1和第二流體循環器2對模具進行冷卻時,通過旋轉組合式流體循環器中的回水手旋旋鈕101和進水手旋旋鈕104,可以對水量進行控制,操作者可通過觀察組合式流體循環器上的流量顯示區103及溫度表102,當發現溫度過高時,旋轉回水手旋旋鈕101和進水手旋旋鈕104,使水流量增加,當發現溫度無明顯變化而水流量較大時,旋轉回水手旋旋鈕101和進水手旋旋鈕104以減少水流量,從而實現對模具冷卻的靈活控制,提高冷卻效果和工作效率。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