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部件加工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淬火機床專用裝置。
背景技術:
撥叉是汽車上的關鍵零件, 應用于操縱機構, 例如控制離合器的嚙合、 斷開的機構中 , 從而控制橫向或縱向進給, 如變速器換擋。目前,撥叉的淬火工序通常采用人工淬火方式,因此,工藝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甚大,質量不穩定,為了改進目前撥叉的淬火工藝質量,以自動化生產代替人工淬火,技術人員針對高頻淬火設備開發一款撥叉專用工裝,使設備能夠連續淬火,過程控制不需人手,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工藝質量穩定、自動化程度高的淬火機床專用裝置,它用于高頻淬火設備,具有連續淬火的性能,解決手工淬火不穩定的缺陷,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淬火機床專用裝置,包括機架,水箱,水泵,在機架上設備集水箱,集水箱連接水泵,在機架上還設置堆碼落料架和平移裝置,在堆碼落料架的正下方設置滑板,所述滑板一側連接汽缸,滑板沿機架的滑軌上平移將樣件從堆碼落料架送進集水箱內淬火。
所述堆碼落料架包括汽缸支座,汽缸支座上設置導軌與L形導塊,落料汽缸安裝在汽缸支座上,汽缸伸縮桿連接L形導塊,在L形導塊下固定樣件夾桿組。
所述樣件是撥叉,所述夾桿組包括中心孔桿、叉腳定位桿,所述叉腳定位桿設置在撥叉的兩叉腳的內側位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根據工件特點配備必要的落料、運輸裝置,用于高頻淬火設備,具有連續淬火的性能,解決了手工淬火不穩定的缺陷,減輕體力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淬火機床專用裝置的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淬火機床專用裝置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淬火機床專用裝置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淬火機床專用裝置的堆碼落料架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淬火機床專用裝置的堆碼落料架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前后”、“上”、“下”、 “左”、“右”、“垂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作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含義。
參見圖1-5,一種淬火機床專用裝置,包括機架1,水箱2,水泵3,在機架上設備集水箱4,集水箱連接水泵,在機架上還設置堆碼落料架5和平移裝置6,在堆碼落料架的正下方設置滑板10,所述滑板10一側連接汽缸14,滑板沿機架的滑軌上平移將樣件從堆碼落料架送進集水箱4內淬火。堆碼落料架是樣件撥叉的掛具,實現撥叉垂直疊放,方便逐件加工。
所述堆碼落料架包括汽缸支座56,汽缸支座上設置導軌51與L形導塊52,落料汽缸53安裝在汽缸支座上,汽缸伸縮桿連接L形導塊,在L形導塊下固定樣件的夾桿組54。
所述樣件是撥叉20,所述夾桿組包括中心孔桿57、叉腳定位桿58,所述叉腳定位桿設置在撥叉的兩叉腳的內側位置。
機架1上設置輸送帶22,輸送帶22由輸送帶、主動輥23和輸送帶從動輥24配合,實現淬火工序完成后撥叉的卸料工作。其中,輸送帶的運輸方向與撥叉從堆碼落料架移去集水箱的方向互相垂直。
平移裝置6由滑板10、汽缸14、芯軸7、伸縮套8、推桿9、推板11構成,推桿9固定滑板10上方,當平移裝置6向集水箱方向移動時,推桿9可頂托堆碼落料架上的撥叉、防止撥叉從堆碼落料架上掉下來。伸縮套8安裝在滑板10上,推桿9推動芯軸7且設置在伸縮套8內,在淬火前,推桿9將芯軸7頂起,使堆碼落料架最下端的撥叉的中心孔落在芯軸上,使撥叉隨滑板10往集水箱前進。淬火完成后,撥叉后退回到置輸送帶的位置,推桿9回退使芯軸向下縮退,撥叉從滑板轉移至輸送帶,由輸送帶送離設備。
夾具的使用方法是:
1、操作人員首先將工件裝在堆碼落料架上。
2、裝好工件后,用卡板將工件夾住在快換夾頭上,使中心孔桿與芯軸保持同軸(自動程序開啟前調整完成)。按動掛具汽缸按鈕使其到位。
3、啟動操作按鈕(自動)將工件依次送到淬火區域(集水箱內),進行加熱、冷卻、退料、原點,掛具汽缸升起。
4、工裝使用前必須使用手動按鈕進行調整,使工件與感應器的間隙、行程位置達到自動要求。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換所限定,在未經創造性勞動所作的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