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磨削類產品(拋光帶,拋光片等)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立體磨料成型固化脫模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平面顯示器及手機玻璃加工中或其它需要精密拋光的工程中,均需要用拋光帶來清除玻璃表面的殘膠、標記筆痕跡、玻璃倒角后殘余的玻璃碎屑或進行精密拋光,當前此類拋光帶的工作面均為一整體平面,存在排屑不暢,拋光帶研磨能力下降快,壽命低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以高效率的在基材上進行磨料成型固化,形成研磨方塊,在研磨方塊間形成間隔以利工作時及時有效排除清洗研磨過程中的碎屑和雜質的立體磨料成型固化脫模機構,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立體磨料成型固化脫模機構,包括墻板1,機架7,伺服電機驅動裝置6,還包括依次設于墻板1上部的出模裝置3,模輥4和入模裝置5,設于模輥4下方且位于墻板1之間的紫外線固化裝置2,所述出模裝置3包括安裝于墻板1上平面的氣缸座一32和線軌一34,所述氣缸座一32上安裝有出模控制氣缸31,所述線軌一34的滑塊上安裝有出模壓輥座33,所述出模控制氣缸31的活塞端與出模壓輥座33側面連接,所述出模壓輥座33上設有出模壓輥35;所述模輥(4)表面設置有下凹的型腔41,所述入模裝置5包括安裝于墻板1上端斜平面56上的氣缸座二52和線軌二54,所述氣缸座二52上安裝有入模控制氣缸51,所述線軌二54的滑塊上安裝有入模壓輥座53,所述入模控制氣缸51的活塞端與入模壓輥座53的側面連接,所述入模壓輥座53上設有入模壓輥55。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斜平面56與水平面的夾角57為45度。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將已均勻涂布一層磨料的基材8,在未干燥狀態下進入入模壓輥55與模輥4之間,在入模壓輥55與模輥4共同作用下,磨料在模輥4的型腔41中成型,經過設于模輥4下方的紫外線固化置2固化后,由出模壓輥35在出模控制氣缸31的控制下前后移動調整實現理想的出脫角度,將成型固化好的磨料帶材導出,從而生產出優質的立體磨料產品。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本技術方案的立體磨料成型固化脫模機構生產的立體磨料,具有研磨方塊和排屑槽,具有優良的排屑作用,研磨方塊在使用過程中表層邊消耗邊磨損,可保證持續穩定的研磨清洗能力,具有自銳性,因此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立體磨料成型固化脫模機構,包括墻板1,機架7,伺服電機驅動裝置6,還包括依次設于墻板1上部的出模裝置3,模輥4和入模裝置5,設于模輥4下方且位于墻板1之間的紫外線固化裝置2,出模裝置3包括安裝于墻板1上平面的氣缸座一32和線軌一34,氣缸座一32上安裝有出模控制氣缸31,線軌一34的滑塊上安裝有出模壓輥座33,出模控制氣缸31的活塞端與出模壓輥座33側面連接,出模壓輥座33上設有出模壓輥35;模輥4表面設置有下凹的型腔41,入模裝置5包括安裝于墻板1上端斜平面56上的氣缸座二52和線軌二54,氣缸座二52上安裝有入模控制氣缸51,線軌二54的滑塊上安裝有入模壓輥座53,入模控制氣缸51的活塞端與入模壓輥座53的側面連接,入模壓輥座53上設有入模壓輥55。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斜平面56與水平面的夾角57為4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