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藝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拋光裝置。
背景技術:
拋光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電動機帶動安裝在拋光裝置上的拋光軸高速旋轉,由于拋光軸和拋光劑共同作用并與待拋表面進行摩擦,進而可達到去除漆面污染、氧化層、淺痕的目的。拋光裝置操作的關鍵是要設法得到最大的拋光速率,以便盡快除去磨光時產生的損傷層。同時也要使拋光損傷層不會影響最終觀察到的組織。前者要求使用較粗的磨料,以保證有較大的拋光速率來去除磨光的損傷層,但拋光損傷層也較深;后者要求使用最細的材料,使拋光損傷層較淺,但拋光速率低。現有技術中,如專利號為201320446264.0,申請日為2013.07.24《拋光裝置》,該實用新型實現了對圓弧形工件的自動化加工,提高了工件加工的平整度,提高了生產效率,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但是該實用新型結構復雜,拋光效果欠佳,缺少進給速度和位置的調節(jié)功能,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拋光效果好、進給速度和位置可調、制造成本低的拋光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拋光裝置,包括底板、驅動組件、進給組件、拋光組件和絲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方設置有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包括撐條、第一固定板、電機、第一半聯軸器和第二半聯軸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方連接有兩根撐條,所述兩根撐條的下方固定在底板上,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方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轉動軸上連接有第一半聯軸器,所述第一半聯軸器的前端連接有第二半聯軸器。所述拋光組件包括軸承座、拋光罩、撐塊、第二固定板、拋光軸、蓋板和軸承;所述進給組件包括墊塊、滑軌、滑軌座、連接板、第一擋條、第二擋條、螺栓和拉環(huán)。
進一步的,所述拋光軸的一端與第二半聯軸器相連接,所述拋光軸的兩端均設置有軸承,所述軸承均設置在軸承座的內部,所述軸承座的下方連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下方設置有三個撐塊,三個撐塊的下方固定在底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三個撐塊的一側設置有蓋板。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方設置有兩條平行排布的滑軌,所述滑軌上均嵌套有兩個滑軌座,所述滑軌座的上方固定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上方兩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擋條和第二擋條,所述第二擋條外部側面中心處設置有拉環(huán)。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擋條外部側面上還設置有兩個螺栓,所述兩個螺栓分別位于拉環(huán)的兩側,且對稱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滑軌的一端下方連接有墊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拋光效果好,進給速度和位置可調,制造成本低,適合大面積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進給組件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拋光裝置,包括底板1、驅動組件、進給組件、拋光組件和絲杠19;底板1的上方設置有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包括撐條2、第一固定板3、電機4、第一半聯軸器5和第二半聯軸器6,第一固定板3的下方連接有兩根撐條2,兩根撐條2的下方固定在底板1上,第一固定板3的上方設置有電機4,電機4的轉動軸上連接有第一半聯軸器5,第一半聯軸器5的前端連接有第二半聯軸器6;拋光組件包括軸承座7、拋光罩8、撐塊9、第二固定板10、拋光軸16、蓋板18和軸承21,拋光軸16的一端與第二半聯軸器6相連接,拋光軸16的兩端均設置有軸承21,軸承21均設置在軸承座7的內部,軸承座7的下方連接有第二固定板10,第二固定板10的下方設置有三個撐塊9,三個撐塊9的一側設置有蓋板18;三個撐塊9的下方固定在底板1上;進給組件包括墊塊11、滑軌12、滑軌座13、連接板14、第一擋條15、第二擋條23、螺栓22和拉環(huán)17,底板1的上方設置有兩條平行排布的滑軌12,兩條滑軌12位于拋光軸16的下方,滑軌12的一端下方連接有墊塊11,滑軌12上均嵌套有兩個滑軌座13,滑軌座13的上方固定有連接板14,連接板14的上方兩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擋條15和第二擋條23,第一擋條15和第二擋條23之間放置有工件20;第二擋條23外部側面中心處設置有拉環(huán)17,第二擋條23外部側面上還設置有兩個螺栓22,兩個螺栓22分別位于拉環(huán)17的兩側,且對稱分布;兩根絲杠19固定在拋光組件上的撐塊9的內側。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