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到壓鑄領域,具體設計到一種使金屬熔融液均勻填充的冷室壓鑄機
背景技術:
壓鑄是一種經歷了上百年的金屬鑄造工藝,其特點是利用模具腔對融化的金屬施加高壓。模具通常是用強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這個過程有些類似注塑成型。是一種效率最高的鑄造途徑,大多數壓鑄鑄件都是不含鐵的,例如鋅、銅、鋁、鎂、鉛、錫以及鉛錫合金以及它們的合金。根據壓鑄類型的不同,需要使用冷室壓鑄機或者熱室壓鑄機。
冷室壓鑄機是一種將壓鑄和金屬熔融過程分離的壓鑄設備,金屬在熔爐或干鍋中熔化,再壓注到模具當中,因為模具和壓頭無需始終處于金屬熔融液中,使得使用壽命顯著增加,更重要的是,如此可以壓鑄鋁、鎂、銅等熔點更高的金屬,所以被廣泛使用。
然而,冷室壓鑄機因涉及到將熔融的金屬溶液轉移的壓鑄管道或壓射室中再進行壓鑄的操作工序,在轉運過程中會出現金屬熔融液降溫凝固產生碎渣,在轉運過程中熔融金屬液若與空氣接觸極易氧化,在融融狀態下,熔點和密度不同的金屬容易產生層積,所有這些均將導致產品的質量難以保證。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成品質量因被壓鑄的金屬熔融液體不合規而受影響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如下提升金屬熔融液質量并提升產品質量的技術方案:
一種物料均勻填充的壓鑄機,包括機架、固定座、動模、靜模、導桿、送 料裝置、壓鑄管道和壓射組件,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料斗、第一送料管道、第二送料管道、第一加熱裝置、第二加熱裝置、送料螺桿;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機架一端,所述靜模固定在所述固定座另一端;所述導桿連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靜模,所述導桿穿過所述動模,所述動模沿所述導桿軸向往復運動;所述壓鑄管道設置在所述動模上方,所述壓鑄管道的一端與所述靜模內部連接,所述壓鑄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壓射組件連接;所述第二送料管道豎直設置,所述第二送料管道的出口設置在所述壓鑄管道側壁的頂部,所述二送料管道的入口與所述第一送料管道的出口連接,所述第一送料管道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與所述料斗底部的一端連接,所述送料螺桿設置在所述第二送料管道中。
所述壓射組件包括壓射油缸、增壓油缸、主油路,所述壓射油缸與所述壓鑄管道連接,所述增壓油缸與所述壓射油缸連接,所述主油路通過油路與所述壓射油缸和增壓油缸連接。
所述動模包括開設有排氣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在所述動模的頂部設置有多組,所述排氣管道溝通所述動模內部與外界。
還包括動模驅動油缸包括驅動缸體和驅動活塞,所述缸體與所述導桿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動模連接。
還包括動模驅動油缸包括驅動缸體和驅動活塞,所述缸體與所述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動模連接。
還包括動模限位組件,所述動模緊固組件包括限位凹槽,限位凸起,限位油缸,多組所述限位凹槽經向設置在所述導桿上,所述限位凸起與所述凹槽相適應,所述限位油缸的缸體與所述動模抵接,所述限位油缸的活塞桿與所述限位凸起固定連接。
還包括輔助合模油缸所述輔助合模油缸包括合模缸體和合模活塞,所述合 模缸體與所述動模固定連接,所述合模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限位油缸固定連接。
所述料斗還包括推料塊和推料快驅動油缸,所述推料快設置在所述料斗底部與所述料斗的出口相對,所述推料快驅動油缸與所述推料快連接,驅動所述推料快向所述料斗出口的方向上往復運動。
該方案的優勢在于:使用第一送料管道和第二送料管道,份兩部分完成對金屬物料的處理,所述第一送料管道,重點在加熱熔融金屬物料為熔融金屬液,所述第二送料管道在送料螺桿的配合下重在保證熔融金屬液的狀態并防止不同熔點和密度的金屬發生層積,所有的金屬熔融液均勻加注到所述壓鑄管道中,大幅提升所述壓鑄管道中金屬熔融液的均勻程度,該方案的優勢在于提升被壓鑄金屬熔融液的均勻程度,杜絕工件密度偏差,增強產品壽命,提升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物料均勻填充的壓鑄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壓射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3為送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
1——機架、2——固定座、3——動模、4——靜模、5——導桿、6——壓鑄通道、601——推板、7——壓射組件、701——壓射油缸、702——增壓油缸、703——主油路、704——單向閥、8——送料裝置、801——料斗、8011——推料快、8012——推料塊驅動油缸、802——第一送料管道、803——第一加熱裝置、804——第二送料管道、805——第二加熱裝置、9——驅動油缸、10——動模限位組件、1001——限位凹槽、11——輔助合模油缸。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3所示一種壓鑄機,包括機架、固定座、動模、靜模、導桿、送料裝置、壓鑄管道和壓射組件,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料斗、第一送料管道、第二送料管道、第一加熱裝置、第二加熱裝置、送料螺桿;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機架一端,所述靜模固定在所述固定座另一端;所述導桿連接所述固定座和所述靜模,所述導桿穿過所述動模,所述動模沿所述導桿軸向往復運動;所述壓鑄管道設置在所述動模上方,所述壓鑄管道的一端與所述靜模內部連接,所述壓鑄管道的另一端與所述壓射組件連接;所述第二送料管道豎直設置,所述第二送料管道的出口設置在所述壓鑄管道側壁的頂部,所述二送料管道的入口與所述第一送料管道的出口連接,所述第一送料管道傾斜設置,所述第一管道的入口與所述料斗底部的一端連接,所述送料螺桿設置在所述第二送料管道中。
具體的,所述動模在外力的推動下沿所述導桿向所述靜模運動,與所述靜模完成合模,所述料斗傳輸適量金屬物料至所述第一送料管道,所述第一輸送管道將所述金屬物料緩慢向所述第二送料管道移動,同時所述第一加熱裝置對金屬物料加熱,將金屬物料加熱至熔融金屬液狀態,所述送料螺桿將金屬熔融液從所述第二送料管道均勻輸送至所述壓射管道中,同時所述第二加熱裝置保持所述第二輸送管道內部的溫度,保證物料始終處于完全的金屬熔融狀態,不會冷卻形成碎渣。所述壓射組件將所述壓射管道中的熔融金屬液體壓射到完成合模的所述動模和靜模的內部,在設定時間過后開模,取出成品。
鑄造過程中因為金屬熔融液的溫度無法得到保持造成小部分金屬熔融液凝結成金屬碎屑,使得工件成型后包含了沙眼,影響使用壽命;金屬熔融液在靜 置時產生沉降,密度較高的金屬熔融液將沉降到底部,造成工件鑄造完成后內部密度不均勻,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樣的工件內部將產生極大的應力,使得產品壽命大打折扣,嚴重影響產品質量,該方案通過兩級加熱,使得金屬始終處于均勻的熔融狀態,有效排除了空氣,有效排除了金屬凝結成小顆粒,有效杜絕金屬熔融液沉降產生上下分層的現象,從而提升了壓射的精度,提高了產品質量。
進一步的,所述壓射組件包括壓射油缸、增壓油缸、主油路,所述壓射油缸與所述壓鑄管道連接,所述增壓油缸與所述壓射油缸連接,所述主油路通過油路與所述壓射油缸和增壓油缸連接。
具體的,壓射開始時,液壓油通過所述主油路流入所述壓射油缸的后腔,所述壓射油缸的活塞桿推動所述壓射管道中的推板將金屬熔融液壓射入完成合模后的所述動模和靜模內部,同時液壓油通過所述主油路流入所述增壓油缸的后腔,增壓油缸的活塞桿推動所述壓射油缸的活塞,進一步增強對所述動模和靜模中的金屬熔融液的壓力,排除氣泡,有效防止沙眼的產生。
進一步的,所述動模包括開設有排氣管道,所述排氣管道在所述動模的頂部設置有多組,所述排氣管道溝通所述動模內部與外界。
具體的,所述壓鑄管道中的金屬熔融液壓射到合模后的所述動模和靜模的同時,所述動模和靜模內部的空氣被金屬熔融液排擠向上方和動模方向運動,通過所述排氣管道排出到外界,防止空氣中的氧氣、水蒸氣和灰塵混入金屬熔融液,影響產品質量。
進一步的,還包括動模驅動油缸包括驅動缸體和驅動活塞,所述缸體與所述導桿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動模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動模驅動油缸包括驅動缸體和驅動活塞,所述缸體與所 述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動模連接。
該技術方案的優勢在于,使用液壓驅動活塞,帶動所述動模在所述導桿上運動,采用直線往復動作,降低設備復雜度,動作效率高,可靠性強。
進一步的,還包括動模限位組件,所述動模緊固組件包括限位凹槽,限位凸起,限位油缸,多組所述限位凹槽經向設置在所述導桿上,所述限位凸起與所述凹槽相適應,所述限位油缸的缸體與所述動模抵接,所述限位油缸的活塞桿與所述限位凸起固定連接。
具體的,所述動模和靜模完成合模后,所述限位油缸驅動所述限位凸起向所述導桿方向運動與對應的所述限位凹槽卡接,在所述導桿的軸向上對所述動模進行限位。
進一步的,還包括輔助合模油缸所述輔助合模油缸包括合模缸體和合模活塞,所述合模缸體與所述動模固定連接,所述合模活塞的活塞桿與所述限位油缸固定連接。
具體的,所述動模和靜模完成合模后,液壓油沖入所述合模缸體無桿腔,所壓迫所述合模活塞,在所述合模活塞的反作用力下所述合模缸體壓緊所述動模增強所述動模和靜模的合模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料斗還包括推料塊和推料快驅動油缸,所述推料快設置在所述料斗底部與所述料斗的出口相對,所述推料快驅動油缸與所述推料快連接,驅動所述推料快向所述料斗出口的方向上往復運動。
該技術方案的優勢在于,可精確控制,每次加入所述第一輸送管道中金屬物料的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 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