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運用于電動車前輪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電動高爾夫車、2座-6座電動車,前橋一般是采用前鋼板彈簧和非獨立前橋與車架進行連接。該結構是鋼板彈簧與車架連接,然后前橋固定在鋼板彈簧上面。車輛行駛時車輪上下跳動的范圍是由鋼板彈簧的彈性性能來決定的,由于鋼板彈簧的彈性性能范圍限制,前輪上下跳動范圍不會很大,這樣,在路面顛簸時,舒適性比較差;另外鋼板彈簧承受車身的壓力又要保證前橋的固定位置,因此鋼板彈簧裝配時要設置限位,增加裝配難度。為解決上述問題,美國專利第7581740號于2009年9月1日公開了一款高爾夫用車獨立懸掛系統,其為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總體機構是由一個可拆分式的主體結構、上搖臂、下搖臂、減震器、轉向器等組成,該結構可以靈活拆裝并且根據需要可以做出兩種轉向器選擇方案,同時增加了前輪上下跳動范圍,但是上、下搖臂與主銷連接點的結構是一個簡單的螺栓孔,這種連接在輪胎上下跳動的時候會形成運動干涉。而且轉向器的安裝空間狹小,安裝不方便。同時,該前輪獨立懸掛系統是通過大量螺栓連接,零部件孔位精度要求比較高,裝配點多,安裝復雜。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的獨立懸掛系統。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改進的雙搖臂獨立懸掛系統,從而提高乘坐舒適度和降低裝配技術難度。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種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包括與車架連接的前橋支架總成,對稱活動設置于前橋支架總成兩側的上搖臂和下搖臂,以及一減震器,其中,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分別擺動連接于第一轉動裝置,所述第一轉動裝置活動連接于第二轉動裝置。進一步地,所述上搖臂和所述下搖臂配合所述第一轉動裝置在第一方向擺動,所述第一轉動裝置配合所述第二轉動裝置在第二方向轉動。所述下搖臂長于上搖臂。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為U型,且上搖臂平行于下搖臂。 進一步地,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上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轉動裝置上對應所述通孔設置有圓孔,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通過所述通孔和圓孔擺動連接于第一轉動裝置。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上設有襯套,所述通孔設置于所述襯套中間,所述第一轉動裝置分別為與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擺動連接的上吊耳和下吊耳,上吊耳和下吊耳形成有弧形凹槽,所述圓孔位于凹槽兩端。所述圓孔之間的距離不小于所述襯套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轉動裝置為轉向節,所述轉向節中間設有圓桿,所述圓桿兩端分別連接上吊耳和下吊耳。進一步地,所述減震器上端與前橋支架總成轉動連接,下端與下搖臂轉動相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前橋支架總成由支撐桿焊接成一體,所述支撐桿至少包括一底部支撐桿、上支撐桿和連接底部支撐桿和上支撐桿的垂直支撐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乘坐舒適、降低裝配技術難度。
圖1為本發明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的局部爆炸圖;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設置于車體時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設置于車體時的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轉向器的立體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本發明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10包括對稱設于車體兩側的上搖臂 101、下搖臂103和減震器105,上搖臂101在靠近車輪一端與第一轉動裝置107擺動連接, 下搖臂103在靠近車輪一端與第一轉動裝置109擺動連接,第一轉動裝置107和109與第二轉動裝置102轉動連接。優選地,下搖臂103長于上搖臂101,上搖臂101和下搖臂103 平行且均為U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該上搖臂101和下搖臂103可分別通過第一轉動裝置107和 109安裝于車的前輪,在本發明最佳實施方式中,所述上搖臂101和所述下搖臂103通過第一轉動裝置連接轉向節和轉向器安裝于車的前輪。如圖2所示,所述上搖臂101和下搖臂103分別包括襯套1011和襯套1031,襯套中間為通孔,第一轉動裝置分別為與上搖臂101和下搖臂103擺動連接的上吊耳107和下吊耳109,上吊耳107和下吊耳109形成有弧形凹槽,凹槽兩端設有與通孔對應的圓孔,且所述圓孔之間的距離不小于襯套1011和1031的長度。將襯套1011和1031分別置入上吊耳107和下吊耳109的凹槽中,對齊通孔和圓孔并通過螺栓穿設其中,最后以螺母固定,從而實現上搖臂101和上吊耳107、下搖臂103和下吊耳109在第一方向擺動連接。另外,優選地,第二轉動裝置為轉向節102,上搖臂101和下搖臂103之間通過轉向節102轉動連接, 轉向節102中間固定有襯套1021,上吊耳107凹槽底部設有孔洞,下吊耳109凸出面上焊接或安裝有圓桿1091,圓桿1091可穿過襯套1021中間的通孔和上吊耳107底部的孔洞并通過開孔螺母104和開口銷106固定,從而實現上吊耳101與轉向節102、下吊耳103與轉向節102在第二方向轉動連接,在轉向器作用下,轉向節102可轉動于圓桿1091,最終轉向節與碟剎片108固定并連接于車的前輪。易于想到,所述圓桿也可固定在襯套1021中間,圓桿的兩端分別與上吊耳107和下吊耳109轉動連接。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設置于車體時的立體示意圖,包括由支撐桿焊接成一體的前橋支架總成20,支撐桿20至少包括一底部支撐桿201、上支撐桿203和連接底部支撐桿和上支撐桿的垂直支撐桿205,并至少包括一支撐桿將前橋支架總成20連接至車架30,前橋支架總成結構簡單,無需大量的螺栓連接,安裝時僅需將前橋支架的框架通過支撐桿和螺栓螺母連接于車架,再將雙搖臂懸掛裝置安裝于前橋支架總成兩側,大大降低了裝配難度。減震器105上端通過銷釘和螺栓與前橋支架總成 20轉動連接,下端通過銷釘和螺栓與下搖臂103轉動相連接。上搖臂101通過橡膠襯套、螺栓和搖臂支架轉動連接至前橋支架總成20,下搖臂103通過橡膠襯套、螺栓和搖臂支架轉動連接至所述前橋支架總成20。通過獨特的上搖臂、下搖臂的轉向節設計,保證輪胎在跳動過程中可以始終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如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雙搖臂式獨立懸掛裝置設置于車體時的立體示意圖,減震器105上端通過銷釘和螺栓與前橋支架總成20轉動連接,下端通過銷釘和螺栓與上搖臂103轉動相連接。如圖5為本發明轉向器的立體裝配示意圖,所述轉向器50和包箍60放置于前橋支架總成20后方的裝配空間,用螺栓固定,轉向器50左右兩端分別連接到左、右轉向節102 并固定。由于獨特的前橋支架總成20結構,前橋支架總成20后方給予轉向器50留下很大的安裝空間,對于轉向器的安裝和維修提供了便利。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包括與車架連接的前橋支架總成,對稱活動設置于前橋支架總成兩側的上搖臂和下搖臂,以及一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分別擺動連接于第一轉動裝置,所述第一轉動裝置活動連接于第二轉動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搖臂和所述下搖臂配合所述第一轉動裝置在第一方向擺動,所述第一轉動裝置配合所述第二轉動裝置在第二方向轉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搖臂長于上搖臂。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為U型,且上搖臂平行于下搖臂。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上設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轉動裝置上對應所述通孔設置有圓孔,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上設有襯套,所述通孔設置于所述襯套中間,所述第一轉動裝置分別為與所述上搖臂和下搖臂擺動連接的上吊耳和下吊耳,上吊耳和下吊耳形成有弧形凹槽,所述圓孔位于凹槽兩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圓孔之間的距離不小于所述襯套的長度。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轉動裝置為轉向節,所述轉向節中間設有圓桿,所述圓桿兩端分別連接上吊耳和下吊耳。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器上端與前橋支架總成轉動連接,下端與下搖臂轉動相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橋支架總成由支撐桿焊接成一體,所述支撐桿至少包括一底部支撐桿、上支撐桿和連接底部支撐桿和上支撐桿的垂直支撐桿。
全文摘要
一種雙搖臂式獨立懸掛系統,包括與車架連接的前橋支架總成,其由支撐桿焊接成一體;對稱設置于前橋支架總成兩側的上搖臂、下搖臂和減震器,上搖臂和下搖臂分別軸向轉動連接于上吊耳和下吊耳,上吊耳和下吊耳轉動連接于轉向節。本發明結構簡單,降低裝配難度,使車輛始終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文檔編號B60G7/00GK102189907SQ201010131598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1日
發明者鄔寶貴 申請人:蘇州益高電動車輛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