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內視鏡組件以及具有該內視鏡組件的車輛。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汽車內內視鏡調節都是通過駕駛員人手在鏡殼上施力以進行上下左右調節,從而獲得駕駛員所需的最佳后方視野。但是內內視鏡為滿足后方視野要求,一般都布置在前風擋玻璃上方,駕駛過程中并不方便觸及,特別是身高臂長不足的女性駕駛員更加不容易觸及,加上還需要施力進行手動調節,極為不便。因此傳統的手動調節方式在駕駛過程中調節內內視鏡非常不便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內視鏡組件,該內視鏡組件可以實現電動調節內視鏡的位置和角度,從而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地提出了一種車輛。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的內視鏡組件,包括:內視鏡;轉向器,所述轉向器與所述內視鏡相固定;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轉向器相連以驅動所述轉向器沿第一方向移動和/或沿第二方向移動,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正交。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視鏡組件,通過設置轉向器和驅動電機,可以不需要駕駛員手動調節內視鏡,驅動電機通過驅動轉向器將內視鏡調節至所需位置和角度,從而可以有效節省人力,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舒適性,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安全性。另外,驅動電機驅動轉向器轉向順暢,靈活性好。
另外,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視鏡組件還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術特征: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方向為左右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為上下方向。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驅動電機包括: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設置成用于驅動所述轉向器左右移動,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設置成用于驅動所述轉向器上下移動。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驅動電機和所述轉向器之間設置有第一傳動機 構,所述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齒輪和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輪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嚙合且所述第一齒條固定在所述轉向器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驅動電機和所述轉向器之間設置有第二傳動機構,所述第二傳動機構包括: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所述第二齒輪與所述第二驅動電機嚙合且所述第二齒條固定在所述轉向器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內視鏡與所述轉向器通過卡接結構卡接固定,所述卡接結構為多個且在所述轉向器的周向均勻分布。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卡接結構包括卡扣和卡槽,所述卡槽設置在所述內視鏡的殼體上,所述卡扣設置在所述轉向器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內視鏡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后表面向前凹入以構成凹槽,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轉向器伸入所述凹槽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內視鏡組件還包括:支撐座,所述支撐座固定在所述車輛的車身上,所述驅動電機固定在所述支撐座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包括上述的內視鏡組件,由于具有上述的內視鏡組件,駕駛員在駕駛員車輛過程中無需手動調節內視鏡,駕駛員可以通過相應的操縱按鈕即可調節內視鏡的位置和角度,從而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舒適性和駕車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的爆炸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的剖視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的內視鏡和轉向器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
內視鏡組件 100;
內視鏡 10;殼體 11;凹槽 12;
轉向器 20;驅動電機 30;卡接結構 40;支撐座 5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的內視鏡組件100。
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100可以包括:內視鏡10、轉向器 20和驅動電機30,如圖2所示,轉向器20與內視鏡10相固定,具體地,如圖3所示,內視鏡10與轉向器20可以通過卡接結構40卡接固定,卡接結構40可以為多個,而且卡接結構40在轉向器20的周向均勻分布。通過設置卡接結構40,可以將轉向器20牢靠安裝在內視鏡10上,從而可以保證內視鏡10和轉向器20之間的安裝可靠性,而且可以提高內視鏡10和轉向器20的安裝效率。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3所示,卡接結構40可以包括卡扣和卡槽,卡槽設置在內視鏡10的殼體11上,卡扣設置在轉向器20上。其中,轉向器20可以直接扣合在內視鏡10的殼體11上,這樣卡接結構40可以將轉向器20安裝在內視鏡10的殼體11上。或者,轉向器20可以旋轉預定角度后通過卡接結構40與內視鏡10的殼體11相卡接。
驅動電機30與轉向器20相連以驅動轉向器20沿第一方向移動和/或沿第二方向移動,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正交。可以理解的是,驅動電機30可以驅動轉向器20沿第一方向移動,或者驅動電機30可以驅動轉向器20沿第二方向移動,或者驅動電機30可以驅動轉向器2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同時移動。其中,可選地,第一方向可以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可以為上下方向。由此,驅動電機30可以通過轉向器20驅動內視鏡10沿上下方向移動,或者驅動電機30通過轉向器20驅動內視鏡10沿左右方向移動,或者驅動電機30可以通過轉向器20驅動內視鏡10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同時移動。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100,通過設置轉向器20和驅動電機30,可以不需要駕駛員手動調節內視鏡10,驅動電機30通過驅動轉向器20將內視鏡10調節至所需位置和角度,從而可以有效節省人力,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舒適性,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安全性。另外,驅動電機30驅動轉向器20轉向順暢,靈活性好。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可選實施例,驅動電機30可以包括: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第一驅動電機設置成用于驅動轉向器20左右移動,第二驅動電機設置成用于驅動轉向器20上下移動。通過設置第一驅動電機和第二驅動電機,可以使得轉向器20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動彼此獨立,從而可以提高內視鏡組件100的工作可靠性,可以提高內視鏡組件100的結構可靠性。
可選地,第一驅動電機和轉向器20之間可以設置有第一傳動機構,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齒輪和第一齒條,第一齒輪與第一驅動電機嚙合,而且第一齒條固定在轉向器20上。第一齒條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通過設置第一傳動機構,可以使得第一驅動電機和轉向器20之間傳動穩定且可靠,可以保證內視鏡1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動平穩性。
可選地,第二驅動電機和轉向器20之間可以設置有第二傳動機構,第二傳動機構包括: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第二齒輪與第二驅動電機嚙合,而且第二齒條固定在轉向器20上。 第二齒條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通過設置第二傳動機構,可以使得第二驅動電機和轉向器20之間傳動穩定且可靠,可以保證內視鏡10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動平穩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2所示,內視鏡10可以包括殼體11,殼體11的后表面向前凹入以構成凹槽12,驅動電機30和轉向器20伸入凹槽12內。通過設置凹槽12,驅動電機30和轉向器20可以容納在凹槽12內,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內視鏡組件100的整體體積,進而可以降低內視鏡組件100對車內空間的占用體積,可以提高內視鏡組件100的布置靈活性。
可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內視鏡組件100還可以包括:支撐座50,支撐座50固定在車輛的車身上,驅動電機30固定在支撐座50上。通過設置支撐座50,可以保證驅動電機30的位置可靠性,從而可以保證驅動電機30的工作可靠性。其中,與驅動電機30相連的電線可以穿過支撐座50后向車輛的電源處延伸。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用于控制內視鏡10的角度調節的按鈕可以集成在車輛的外后視鏡的按鈕上,這樣可以提高車輛的控制按鈕的集成度,可以便于駕駛員操縱,可以提高車輛的性能。
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車輛,包括上述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100,由于具有上述實施例的內視鏡組件100,駕駛員在駕駛員車輛過程中無需手動調節內視鏡10,駕駛員可以通過相應的操縱按鈕即可調節內視鏡10的位置和角度,從而可以提高駕駛員的駕車舒適性和駕車安全性。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