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45350閱讀:53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技術,特別是一種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
背景技術
現有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自行車,大都是腳蹬鏈輪驅動的,腳蹬一圈只有半圈做功,所以驅動力量不大,遇到坡道,人出力受限,車速很慢?,F有的自行車常常發生脫鏈和卡鏈故障?,F有的后輪驅動自行車,人騎時,上身須前傾或直挺,這樣不舒適易疲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自行車的上述缺陷,設計一種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騎行舒適不易疲勞、加速快、速度快,坡道行使給力大,手腳雙動更健身?!0004]本實用新型按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如圖I至圖8示。如圖3示,圓管殼3由圓柱管和上蓋、下底聯結組成,所述上蓋有一長條形孔3-1,長條形孔3-1的長方向既與上蓋的徑向重合,又與車長方向一致;如圖2示,圓管殼3有一對對稱徑向缺口 3-2 ;圓球43置于圓管殼3內,并與圓管殼3的內圓、圓管殼3的上蓋的下平面、圓管殼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轉動配合。如圖I示,前車輪I為傳統自行車車輪或為電動機式車輪,前車輪I安裝在前杈2中;如圖3不,前杈2的上端由圓管殼3的下底插入圓管殼3內,前杈2處于圓管殼3的下底之中的外圓與圓管殼3的下底配成轉動配合,前杈2的上端與圓球43的下部固定。如圖2示,軸42沿徑向穿過圓管殼3的徑向缺口 3-2和圓球43,軸42與圓球43固定,軸42放置于徑向缺口 3-2 ;在軸42的兩端分別聯結左(按車前行方向定義)圓弧形滑板42-1、右圓弧形滑板42-2,腳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與左圓弧形滑板42_1配成轉動配合,腳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與右圓弧形滑板42-2配成轉動配合;左腳蹬40、右腳蹬41分別安裝在腳蹬架4后部的左側、右側,左腳蹬40、右腳蹬41均帶有可調節松緊的扣帶。如圖3示,聯接圓桿5的下端通過圓管殼3的上蓋的長條形孔3-1與圓球43固定,聯接圓桿5既能在長條形孔3-1內前后活動,又能轉動;如圖I示,轉套6用一號螺母7安裝在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和圓臺,轉套6與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配成轉動配合;聯接圓桿5的頭部是一塊板5-1,板5-1的頭是一半圓形,從半圓的斜上頂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對稱中心面過聯接圓桿5的直徑方向,且板5-1板厚的對稱中心面與前車輪I的直徑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環圈5-2隔一環溝5-3包圍。如圖I示。推拉管12下部有徑向缺口 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_1的下部環溝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觸環溝5-2底,使板5-1插入徑向缺口 12_1,用一號鉸銷8將推拉管12下部與板5-1聯系,板5-1與徑向缺口 12-1配成轉動配合,使推拉管12能與板5_1相對擺轉;按鈕14、推桿13、推拉管12上部、一號彈簧11組成伸縮機構,若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向下伸時,再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將向上回縮。此機構的具體結構原理與現有的按壓式簽字筆的相同,在此不贅述。彈銷9的上端臺處于推桿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號彈簧10上端頂住空腔13-1的內頂,二號彈簧10的下端抵住彈銷9的上端面,彈銷9下部外圓與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動配合,彈銷9的斜下端為半圓球。橫向車把15聯結在推拉管12頭部左右兩側。如圖I示,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聯結組成三角形車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3前端均與圓管殼3的外圓固定,前部滑桿37-3的橫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導圓弧,前部滑桿37-3在腳蹬架4斜下部之上;車座27安裝在所述三角形車架的頂點,車座27帶有可調整角度的靠背、帶有減振裝置,車座27的高低也能調整;載物架30用左、右兩個支桿29分別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28-1、右(按圖6定義)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腳板39聯結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的左、右兩側。如圖I示,滑塊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外周面,并且滑塊38與前部滑桿37-3配成滑動配合;一號連桿25的斜上端用二號鉸銷18與轉套6的邊耳6_1聯接, 且使一號連桿25能與邊耳6-1相對轉動;如圖I、圖4、圖5示,一號連桿25的斜下端套在滑塊38中圓柱38-2上,然后用擰在中圓柱38-2頭部的中螺母45擋住,并使一號連桿25與中圓柱38-2配成轉動配合;上齒板36的前端(朝車前進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塊38上圓柱38-1上,然后用擰在上圓柱38-1頭部的上螺母44擋住,并使上齒板36與上圓柱38_1配成轉動配合;下齒板35的前端(朝車前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塊38下圓柱38-3上,然后用擰在下圓柱38-3頭部的下螺母46擋住,并使下齒板35與下圓柱38_3配成轉動配合;使上齒板36的后部有齒部分和下齒板35的后部有齒部分夾持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在上齒板36的后端下側面固定上磁鐵32a,在下齒板35的后端上側面固定下磁鐵32b,上磁鐵32a與下磁鐵32b隔間隔相互吸引;如圖I不,上齒板36的齒向車前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上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下齒板35的齒向車后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下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一個一號后車輪31a,如圖6示,后車軸34a穿過后車輪31a和棘輪33a的中心并與它們固定,從圖I看,棘輪33a的齒順著順時針方向(從圖I看)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37-1均用一號軸承47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按圖6定義)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按圖6定義)杈枝37-2均用二號軸承48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右端。或者,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二號后車輪31b_l和三號后車輪31b_2,如圖7示??蚣?2 (按圖8定義)的左邊與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按圖8定義)杈枝37-1固定,框架52的右邊與后斜杈28的右(按圖8定義)杈枝28_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按圖8定義)杈枝37-2固定;差速器53的外殼固定在框架52內;二號后車軸34b-l的右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二號后車輪31b-l、左軸承49后與差速器53的左輸出轉軸(圖中未畫)聯接,二號后車軸34b-l的左端與后與二號后車輪31b-l的中心固定,左軸承49安裝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 ;三號后車軸34b_2的左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三號后車輪31b-2、右軸承50、二號棘輪33b、聯軸套51后與差速器53的右輸出轉軸(圖中未畫)聯接,三號后車軸34b-2的右端與三號后車輪3lb-2的中心固定,右軸承50安裝在右杈枝37-2和右杈枝28-2,三號后車軸34b-2不接觸二號棘輪33b和聯軸套51,聯軸套51將二號棘輪33b的左端與差速器53的輸入轉軸(圖中未畫)聯接。如圖I示,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圓朝向車座27 —側聯結萬向球節16,二號連桿17的斜上端與萬向球節16聯系;如圖I圖8示,螺銷21穿過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并與其焊接;三號連桿22的左端套在螺銷21上并與其配成轉動配合,三號連桿22的左(按圖I定義)端右(按圖8定義)側面與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按圖I定義)左(按圖8定義)側面光滑貼合,三號連桿22的左(按圖I定義)端的左(按圖8定義)側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三號連桿22左端的孔22-2的徑向;螺栓19從三號連桿22的左端(按圖I定義)的螺孔22-1擰入,螺栓19穿過三號連桿22的圓柱19-1插入螺銷21的環 槽21-1,且使圓柱19-1能繞環槽21-1滑轉;手輪20的中螺孔與螺銷21的左部螺桿配合聯接,手輪20的右(按圖8定義)端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手輪20的徑向;如圖I示,三號連桿22的右端用三號鉸銷23聯系在掛耳24上,使三號連桿22的右端能繞三號鉸銷23轉動,掛耳24聯結在斜樑26的上斜側面。設置滑塊38、上齒板36、下齒板35、棘輪33a/33b的保護罩殼(圖中未畫),防止它們運動時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異物掉到它們上影響正常騎行。所述保護罩殼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車架上。設置與現有自行車結構及原理相同的剎車裝置(圖中未畫)。如圖I示,彈銷9插入盲孔5-3時,推拉管12和聯接圓桿5結合成一推拉桿,轉松手輪20,使二號連桿17上的齒與三號連桿22上的齒分離,二號連桿17與三號連桿22能相對擺轉。人騎時,左右腳分別蹬左腳蹬40、蹬右腳蹬41 一起向前,同時雙手握住車把15向后拉,軸42轉動,這時圓球43在圓管殼3內轉動。這樣,一號連桿25將推動滑塊38連同上齒板36、下齒板35向后運動,上齒板36將在棘輪33a/33b上彈跳地向后滑過,而下齒板35的齒與棘輪33a/33b的齒咬合,推動棘輪33a/33b逆時針(從圖I看)轉動,車向前行。當雙手握住車把15向前推,若左腳蹬40、右腳蹬41上的扣帶扣著人腳,雙腳向后拉,這樣手腳并用,使一號連桿25拉動滑塊38連同上齒板36、下齒板35向前運動,下齒板35將在棘輪33a/33b上彈跳地向后滑過,而上齒板36的齒與棘輪33a/33b的齒咬合,拉動棘輪33a/33b逆時針(從圖I看)轉動,車向前行。所述推拉的活動的最大范圍,是板5_1前邊、后邊分別接觸環圈5-2內沿形成的空間。在推拉管12和聯接圓桿5結合成一操縱桿時,腳可停放在放腳板39上歇息,只用手推拉驅動騎行。在彈銷9插入盲孔5-3時,按一下按鈕14立即松手,推桿13上彈使彈銷9拔出盲孔5-3,推拉管12和聯接圓桿5能相對擺動,然后,轉緊手輪20,使二號連桿17上的齒與三號連桿22上的抵合,二號連桿17與三號連桿22不能相對擺轉,這樣推拉管12被限制前后擺動。這種情況下,人只用雙腳驅動,并用手握車把15掌控方向騎行。若要再用手推拉驅動,先轉松手輪20,再向下按住按鈕14,然后前后推拉推拉管12,彈使彈銷9下端在板5-1的半圓面上滑動,一旦對準盲孔5-3,彈銷9就在二號彈簧10彈力作用下,立即插入盲孔5-3,推拉管12和聯接圓桿5又結合成一操縱桿,最后放開按鈕14。無論是在上述的手腳同時驅動騎行、只用雙手驅動、只用雙腳驅動哪一種驅動下騎行轉向時,都象騎現有的傳統的自行車一樣用手轉動轉動車把實現。如圖2示,轉彎時,軸42在圓管殼3的向缺口 3-2內水平(相對于圖I說)轉動,聯接在軸42左圓弧形滑板42-1、右圓弧形滑板42-2分別在腳蹬架4的左枝4-1的滑槽、腳蹬架4的右枝4_2的滑槽內滑轉,腳蹬架4總不會左右擺動,不影響雙腳的正常蹬拉左腳蹬40和右腳蹬41的運動。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I.傳統自行車,單用腳蹬轉,而且腳每蹬轉一圈只有半圈能發力。而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改變了傳統的自行車蹬轉的騎行方式,手腳并用,而且手腳來回運動均能發力,驅動力比傳統自行車的大得多,所以能比傳統自行車獲得高得多的加速度和騎行速度,且爬坡能力比傳統自行車強得多。手腳并用還比傳統自行車更好的健身。2.傳統自行車靠鏈條傳動,鏈條與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均有摩擦,且鏈條傳動剛性差,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齒板與棘輪之間的摩擦力比鏈條傳動中鏈條與主動輪和從動輪之間總摩擦力小,而且齒板與棘輪傳動剛性強,所以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效率比傳統自行車的高。 3、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的腳蹬在車座前下方,人騎時自然微向后仰靠住車座的靠背很舒適,較長時間騎行也不會疲勞。4.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不存在掉鏈問題。5.以上優點,使其應用前景廣闊,并容易推廣。

I.圖I是所述的結構示意圖;2.圖2是圖I的A-A剖視圖;3.圖3是圖2的B-B剖視圖;4.圖4是圖I中一號連桿25、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滑塊38、上齒板36或下齒板35的俯視圖;5.圖5是圖I的C-C剖面圖;6.圖6是圖I的D-D剖面放大圖;7.圖7是圖I的E-E剖面放大圖;8.圖8是圖I的F-F剖面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I至圖8示。如圖3示,圓管殼3由圓柱管和上蓋、下底聯結組成,所述上蓋有一長條形孔3-1,長條形孔3-1的長方向既與上蓋的徑向重合,又與車長方向一致;如圖2示,圓管殼3有一對對稱徑向缺口 3-2 ;圓球43置于圓管殼3內,并與圓管殼3的內圓、圓管殼3的上蓋的下平面、圓管殼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轉動配合。如圖I示,前車輪I為傳統自行車車輪或為電動機式車輪,前車輪I安裝在前杈2中;如圖3不,前杈2的上端由圓管殼3的下底插入圓管殼3內,前杈2處于圓管殼3的下底之中的外圓與圓管殼3的下底配成轉動配合,前杈2的上端與圓球43的下部固定。如圖2示,軸42沿徑向穿過圓管殼3的徑向缺口 3_2和圓球43,軸42與圓球43固定,軸42放置于徑向缺口 3-2 ;在軸42的兩端分別聯結左(按車前行方向定義)圓弧形滑板42-1、右圓弧形滑板42-2,腳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與左圓弧形滑板42_1配成轉動配合,腳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與右圓弧形滑板42-2配成轉動配合;左腳蹬40、右腳蹬41分別安裝在腳蹬架4后部的左側、右側,左腳蹬40、右腳蹬41均帶有可調節松緊的扣帶。如圖3示,聯接圓桿5的下端通過圓管殼3的上蓋的長條形孔3-1與圓球43固定,聯接圓桿5既能在長條形孔3-1內前后活動,又能轉動;如圖I示,轉套6用一號螺母7安裝在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和圓臺,轉套6與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配成轉動配合;聯接圓桿5的頭部是一塊板5-1,板5-1的頭是一半圓形,從半圓的斜上頂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對稱中心面過聯接圓桿5的直徑方向,且板5-1板厚的對稱中心面與前車輪I的直徑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環圈5-2隔一環溝5-3包圍。如圖I示。推拉管12下部有徑向缺口 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_1的下部環溝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觸環溝5-2底,使板5-1插入徑向缺口 12_1,用一號鉸銷8將推拉管12下部與板5-1聯系,板5-1與徑向缺口 12-1配成轉動配合,使推拉管12能與板5_1 相對擺轉;按鈕14、推桿13、推拉管12上部、一號彈簧11組成伸縮機構,若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向下伸時,再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將向上回縮。此機構的具體結構原理與現有的按壓式簽字筆的相同,在此不贅述。彈銷9的上端臺處于推桿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號彈簧10上端頂住空腔13-1的內頂,二號彈簧10的下端抵住彈銷9的上端面,彈銷9下部外圓與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動配合,彈銷9的斜下端為半圓球。橫向車把15聯結在推拉管12頭部左右兩側。如圖I示,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聯結組成三角形車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3前端均與圓管殼3的外圓固定,前部滑桿37-3的橫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導圓弧,前部滑桿37-3在腳蹬架4斜下部之上;車座27安裝在所述三角形車架的頂點,車座27帶有可調整角度的靠背、帶有減振裝置,車座27的高低也能調整;載物架30用左、右兩個支桿29分別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28-1、右(按圖6定義)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腳板39聯結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的左、右兩側。如圖I示,滑塊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外周面,并且滑塊38與前部滑桿37-3配成滑動配合;一號連桿25的斜上端用二號鉸銷18與轉套6的邊耳6_1聯接,且使一號連桿25能與邊耳6-1相對轉動;如圖I、圖4、圖5示,一號連桿25的斜下端套在滑塊38中圓柱38-2上,然后用擰在中圓柱38-2頭部的中螺母45擋住,并使一號連桿25與中圓柱38-2配成轉動配合;上齒板36的前端(朝車前進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塊38上圓柱38-1上,然后用擰在上圓柱38-1頭部的上螺母44擋住,并使上齒板36與上圓柱38_1配成轉動配合;下齒板35的前端(朝車前方向的那端)套在滑塊38下圓柱38-3上,然后用擰在下圓柱38-3頭部的下螺母46擋住,并使下齒板35與下圓柱38_3配成轉動配合;使上齒板36的后部有齒部分和下齒板35的后部有齒部分夾持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在上齒板36的后端下側面固定上磁鐵32a,在下齒板35的后端上側面固定下磁鐵32b,上磁鐵32a與下磁鐵32b隔間隔相互吸引;如圖I不,上齒板36的齒向車前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上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下齒板35的齒向車后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下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0042]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一個一號后車輪31a,如圖6示,后車軸34a穿過后車輪31a和棘輪33a的中心并與它們固定,從圖I看,棘輪33a的齒順著順時針方向(從圖I看)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按圖6定義)杈枝37-1均用一號軸承47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按圖6定義)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按圖6定義)杈枝37-2均用二號軸承48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右端?;蛘?,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二號后車輪31b_l和三號后車輪31b_2,如圖7示??蚣?2 (按圖8定義)的左邊與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按圖8定義)杈枝37-1固定,框架52的右邊與后斜杈28的右(按圖8定義)杈枝28_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按圖8定義)杈枝37-2固定;差速器53的外殼固定在框架52內;二號后車軸34b-l的右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二號后車輪31b-l、左軸承49后與差速器53的左輸出轉軸(圖中未畫)聯接,二號后車軸34b-l的左端與后與二號后車輪31b-l的中心固定,左軸承49安裝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 ;三號后車軸34b_2的左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三號后車輪31b-2、右軸承50、二號棘輪33b、聯軸套51后與差速器53的右輸出轉軸(圖中未畫)聯接,三號后車軸34b-2的右端與三號后車輪3lb-2的中心固定,右軸承50安裝在右杈枝 37-2和右杈枝28-2,三號后車軸34b-2不接觸二號棘輪33b和聯軸套51,聯軸套51將二號棘輪33b的左端與差速器53的輸入轉軸(圖中未畫)聯接。如圖I示,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圓朝向車座27 —側聯結萬向球節16,二號連桿17的斜上端與萬向球節16聯系;如圖I圖8示,螺銷21穿過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并與其焊接;三號連桿22的左端套在螺銷21上并與其配成轉動配合,三號連桿22的左(按圖I定義)端右(按圖8定義)側面與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按圖I定義)左(按圖8定義)側面光滑貼合,三號連桿22的左(按圖I定義)端的左(按圖8定義)側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三號連桿22左端的孔22-2的徑向;螺栓19從三號連桿22的左端(按圖I定義)的螺孔22-1擰入,螺栓19穿過三號連桿22的圓柱19-1插入螺銷21的環槽21-1,且使圓柱19-1能繞環槽21-1滑轉;手輪20的中螺孔與螺銷21的左部螺桿配合聯接,手輪20的右(按圖8定義)端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手輪20的徑向;如圖I示,三號連桿22的右端用三號鉸銷23聯系在掛耳24上,使三號連桿22的右端能繞三號鉸銷23轉動,掛耳24聯結在斜樑26的上斜側面。設置滑塊38、上齒板36、下齒板35、棘輪33a/33b的保護罩殼(圖中未畫),防止它們運動時碰到人或物,也能防止異物掉到它們上影響正常騎行。所述保護罩殼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車架上。設置與現有自行車結構及原理相同的剎車裝置(圖中未畫)。
權利要求1.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其特征是 圓管殼(3)由圓柱管和上蓋、下底聯結組成,所述上蓋有一長條形孔(3-1),長條形孔(3-1)的長方向既與上蓋的徑向重合,又與車長方向一致;圓管殼(3)有一對對稱徑向缺口(3-2);圓球(43)置于圓管殼(3)內,并與圓管殼(3)的內圓、圓管殼(3)的上蓋的下平面、圓管殼(3)的下底的上平面均配成轉動配合; 前車輪(I)為傳統自行車車輪或為電動機式車輪,前車輪(I)安裝在前杈(2中);前杈(2)的上端由圓管殼(3)的下底插入圓管殼(3)內,前杈(2)處于圓管殼(3)的下底之中的外圓與圓管殼(3)的下底配成轉動配合,前杈(2)的上端與圓球(43)的下部固定; 軸(42)沿徑向穿過圓管殼(3)的徑向缺口 (3-2)和圓球(43),軸(42)與圓球(43)固定,軸(42)放置于徑向缺口(3-2);在軸(42)的兩端分別聯結左圓弧形滑板(42-1)、右圓弧形滑板(42-2),腳蹬架(4)的左枝(4-1)的前端的滑槽與左圓弧形滑板(42)-1配成轉動配合,腳蹬架(4)的右枝(4-2)的前端的滑槽與右圓弧形滑板(42-2)配成轉動配合;左腳蹬(40)、右腳蹬(41)分別安裝在腳蹬架(4)后部的左側、右側,左腳蹬(40)、右腳蹬(41)均帶有可調節松緊的扣帶; 聯接圓桿(5)的下端通過圓管殼(3)的上蓋的長條形孔(3-1)與圓球(43)固定,聯接圓桿(5)既能在長條形孔(3-1)內前后活動,又能轉動;轉套(6)用一號螺母(7)安裝在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和圓臺,轉套¢)與聯接圓桿(5)中部外圓配成轉動配合;聯接圓桿(5)的頭部是一塊板(5-1),板(5-1)的頭是一半圓形,從半圓的斜上頂向斜下方打一盲孔(5-4),板(5-1)的板厚的對稱中心面過聯接圓桿(5)的直徑方向,且板(5-1)板厚的對稱中心面與前車輪(I)的直徑所在平面重合,板(5-1)的下部被環圈(5-2)隔一環溝(5-3)包圍; 推拉管(12)下部有徑向缺口(12-1),推拉管(12)下部插入板(5-1)的下部環溝(5-2),推拉管(12)下端不接觸環溝(5-2)底,使板(5-1)插入徑向缺口(12_1),用一號鉸銷(8)將推拉管(12)下部與板(5-1)聯系,板(5-1)與徑向缺口(12-1)配成轉動配合,使推拉管(12)能與板(5-1)相對擺轉;按鈕(14)、推桿(13)、推拉管(12)上部、一號彈簧(11)組成伸縮機構,若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向下伸時,再按一下按鈕(14),推桿(13)將向上回縮;彈銷(9)的上端臺處于推桿(13)下部的空腔(13-1)中,二號彈簧(10)上端頂住空腔(13-1)的內頂,二號彈簧(10)的下端抵住彈銷(9)的上端面,彈銷(9)下部外圓與空腔(13-1)的下端中孔和盲孔(5-3)均配成滑動配合,彈銷(9)的斜下端為半圓球。橫向車把(15)聯結在推拉管(12)頭部左右兩側; 斜樑(26)、后斜杈(28)、水平后杈(37)聯結組成三角形車架,斜樑(26)的前下端、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3)前端均與圓管殼(3)的外圓固定,前部滑桿(37-3)的橫截面是矩形且四角導圓弧,前部滑桿(37-3)在腳蹬架(4)斜下部之上;車座(27)安裝在所述三角形車架的頂點,車座(27)帶有可調整角度的靠背、帶有減振裝置,車座(27)的高低也能調整;載物架(30)用左、右兩個支桿(29)分別固定在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右杈枝(28-2)的下部;左、右放腳板(39)聯結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_3)的左、右兩側; 滑塊(38)套在水平后杈(37)的前部滑桿(37-3)外周面,并且滑塊(38)與前部滑桿(37-3)配成滑動配合;一號連桿(25)的斜上端用二號鉸銷(18)與轉套(6)的邊耳(6_1)聯接,且使一號連桿(25)能與邊耳(6-1)相對轉動;一號連桿(25)的斜下端套在滑塊(38)中圓柱(38-2)上,然后用擰在中圓柱(38-2)頭部的中螺母(45)擋住,并使一號連桿(25)與中圓柱(38-2)配成轉動配合;上齒板(36)的前端套在滑塊(38)上圓柱(38_1)上,然后用擰在上圓柱(38-1)頭部的上螺母(44)擋住,并使上齒板(36)與上圓柱(38-1)配成轉動配合;下齒板(35)的前端套在滑塊(38)下圓柱(38-3)上,然后用擰在下圓柱(38_3)頭部的下螺母(46)擋住,并使下齒板(35)與下圓柱(38-3)配成轉動配合;使上齒板(36)的后部有齒部分和下齒板(35)的后部有齒部分夾持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在上齒板(36)的后端下側面固定上磁鐵(32a),在下齒板(35)的后端上側面固定下磁鐵(32b),上磁鐵(32a)與下磁鐵(32b)隔間隔相互吸引;上齒板(36)的齒向車前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上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下齒板(35)的齒向車后方向傾斜,與一號棘輪(33a)或二號棘輪(33b)下部的齒傾斜方向相反; 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一個一號后車輪(31a),后車軸(34a)穿過后車輪(31a)和棘輪(33a)的中心并與它們固定,棘輪(33a)的齒順著順時針方向傾斜一角度;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水平后杈(37)的左杈枝(37-1)均用一號軸承(47)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左端,后斜杈(28)的右杈枝(28-2)、水平后杈(37)的右杈枝(37_2)均用二號軸承(48)安裝于后車軸(34a)的右端; 或者,所述手腳雙驅無鏈自行車有二號后車輪(31b-l)和三號后車輪(31b-2),框架(52)的左邊與后斜杈(28)的左杈枝(28-1)及水平后杈(37)的左杈枝(37_1)固定,框架(52)的右邊與后斜杈(28)的右杈枝(28-2)及水平后杈(37)的右杈枝(37_2)固定;差速器(53)的外殼固定在框架(52)內;二號后車軸(34b-l)的右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二號后車輪(31b-l)、左軸承(49)后與差速器(53)的左輸出轉軸聯接,二號后車軸(34b-l)的左端與后與二號后車輪(31b-l)的中心固定,左軸承(49)安裝在左杈枝(37-1)和左杈枝(28-1);三號后車軸(34b-2)的左端依次同軸心地穿過三號后車輪(31b-2)、右軸承(50)、二號棘輪(33b)、聯軸套(51)后與差速器(53)的右輸出轉軸聯接,三號后車軸(34b-2)的右端與三號后車輪(31b-2)的中心固定,右軸承(50)安裝在右杈枝(37-2)和右杈枝(28-2),三號后車軸(34b-2)不接觸二號棘輪(33b)和聯軸套(51),聯軸套(51)將 二號棘輪(33b)的左端與差速器(53)的輸入轉軸聯接; 在推拉管(12)下部外圓朝向車座(27) —側聯結萬向球節(16),二號連桿(17)的斜上端與萬向球節(16)聯系;螺銷(21)穿過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并與其焊接;三號連桿(22)的左端套在螺銷(21)上并與其配成轉動配合,三號連桿(22)的左端右側面與二號連桿(17)的斜下端左側面光滑貼合,三號連桿(22)的左端的左側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三號連桿(22)左端的孔(22-2)的徑向;螺栓(19)從三號連桿(22)的左端的螺孔(22-1)擰入,螺栓(19)穿過三號連桿(22)的圓柱(19-1)插入螺銷(21)的環槽(21-1),且使圓柱(19-1)能繞環槽(21-1)滑轉;手輪(20)的中螺孔與螺銷(21)的左部螺桿配合聯接,手輪(20)的右端面有若干小牙齒,每個牙齒的長方向沿手輪(20)的徑向;三號連桿(22)的右端用三號鉸銷(23)聯系在掛耳(24)上,使三號連桿(22)的右端能繞三號鉸銷(23)轉動,掛耳(24)聯結在斜樑(26)的上斜側面; 設置滑塊(38)、上齒板(36)、下齒板(35)、棘輪(33a)/(33b)的保護罩殼,所述保護罩殼固定在所述三角形車架上;設置與現有自行車結構及原 理相同的剎車裝置。
專利摘要斜樑、后斜杈、水平后杈聯結組成三角形車架。車架的前端與圓管殼固定。前車杈上部、腳蹬架、聯接圓桿下部在圓管殼內用鉸軸和圓球聯系;聯接圓桿上部與上部有車把的推拉管下部鉸接,推拉管與聯接圓桿既能結合成剛體推拉桿,又能前后相對擺轉,推拉桿使前車杈擰轉實現轉向;腳蹬架與推拉桿組成推拉杠桿;前車輪安裝在前車杈中。后車輪、棘輪同軸安裝在水平后杈中。在水平后杈前部滑桿上有滑塊,連桿的前端、后端分別與推拉杠桿的下部、滑塊鉸接。上齒板、下齒板前端與滑塊鉸接,其后部有齒部分上下夾持棘輪,上齒板和下齒板后用磁鐵隔間隔相吸。帶靠背的車座安裝在三角形車架頂端。腳蹬、手推拉杠桿,通過連桿、滑塊、齒板驅轉棘輪使車前行。
文檔編號B62M1/12GK202593777SQ20122022990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劉新廣 申請人:劉新廣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门市| 高邮市| 罗平县| 江陵县| 浮山县| 永登县| 克东县| 蓬安县| 三河市| 大余县| 潞西市| 昌江| 江门市| 四平市| 桃源县| 鹿泉市| 桐庐县| 英山县| 云浮市| 尼木县| 临夏县| 深泽县| 伊通| 吕梁市| 河东区| 万荣县| 无为县| 金门县| 崇义县| 乳山市| 建湖县| 井陉县| 建水县| 康乐县| 巫山县| 柳江县| 大田县| 晋中市| 观塘区| 永寿县|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