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后保支架組件。
背景技術:
目前,后保支架是由白車身提供的后蒙皮的安裝點,需要足夠的強度、剛度、安裝可靠性,且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汽車市場,成本至關重要。常規的后保支架結構存在以下問題:后保支架結構過于簡單,功能單一僅使用光孔與卡扣匹配方式,安裝可靠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后保支架組件,具有自身強度高、剛度高、整車重量輕以及在低速碰撞中更好地傳遞力,增強保護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包括支架側部和支架底部,所述支架側部和支架底部的邊緣設有向后朝向的第一翻邊,所述支架底部垂直設置或一體成形于所述支架側部底部邊緣,所述支架側部與所述支架底部構成“L”形,所述支架側部前面與后地板橫梁連接,所述支架側部后面與低速碰撞保護支架連接,所述支架側部的邊緣和所述支架底部的邊緣設有向后朝向的第一翻邊。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還可以是:
所述支架側部上設有U形開孔。
所述U形開孔左側和下側設有第一定位孔。
所述U形開孔處設置有朝向前翻的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套設在后大梁內部,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后大梁固定連接。
所述支架側部與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之間設有過渡板,所述過渡板分別與所述支架側部和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過渡板上對應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位置處設置有方形開孔。
所述方形開孔兩側對應低速碰撞保護支架設置有第二定位孔。
所述支架底部設有第三螺栓孔,所述支架底部通過所述第三螺栓孔與后蒙皮螺栓連接,所述第三螺栓孔周邊設有第一加強筋。
所述支架側部和所述支架底部連接位置設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強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包括支架側部和支架底部,所述支架側部和支架底部的邊緣設有向后朝向的第一翻邊所述支架底部垂直設置或一體成形于所述支架側部底部邊緣,所述支架側部與所述支架底部構成“L”形,所述支架側部前面與后地板橫梁連接,所述支架側部后面與低速碰撞保護支架連接,所述支架側部的邊緣和所述支架底部的邊緣設有向后朝向的第一翻邊。這樣,后保支架組件與低速碰保護支架與后地板橫梁焊接,在低速碰撞過程中,后保支架組件起到承前啟后、連左通右的作用,很好的將力分散傳遞到后地板橫梁,吸收更多碰撞力,整車后部應變減小,更好地保護車內人員安全,以及通過在后保支架組件邊緣位置增加翻邊,加強了支架自身強度和剛度,延長后保支架組件使用壽命,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在低速碰撞中更好的傳遞力,增強保護作用,提升后保支架的自身強度和剛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后保支架組件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后保支架組件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后保支架組件的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中:1:支架側部;2:支架底部;3:U形開孔;4:第一加強筋;5:第二加強筋;6:第三螺栓孔;7:后大梁;8:低速碰撞保護支架;9:后地板橫梁;10:第一定位孔;11:第二定位孔;12:方形開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后保支架組件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包括支架側部1和支架底部2,所述支架底部2垂直設置或一體成形于所述支架側部1底部邊緣,所述支架側部1與所述支架底部2構成“L”形,所述支架側部1前面與后地板橫梁9連接,所述支架側部1后面與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連接,所述支架側部的邊緣和所述支架底部的邊緣設有向后朝向的第一翻邊。這樣,后保支架組件與低速碰保護支架與后地板橫梁9焊接,在低速碰撞過程中,后保支架組件起到承前啟后、連左通右的作用,很好的將力分散傳遞到后地板橫梁9,吸收更多碰撞力,整車后部應變減小,更好地保護車內人員安全,以及通過在后保支架組件邊緣位置增加翻邊,加強了支架自身強度和剛度,延長后保支架組件使用壽命,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在低速碰撞中更好的傳遞力,增強保護作用,提升后保支架的自身強度和剛度。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支架側部1上設有U形開孔3。這樣,在后保支架組件中部設計U形開孔33,切除不受力的鈑金,減輕整車重量,從而降低油耗和整車成本;U形開孔33能有效增加涂裝過程中電泳液在大梁腔體的流量,增強了大梁表面的漆膜附著力,提升漆膜厚度,增強了整車防腐性能。更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U形開孔3左側和下側設有第一定位孔10。這樣,通過在U形開孔3左側和下側設置第一定位孔10,支架側部1與后保通過第一定位孔連接,使得安裝精度提高,從而連接強度更高,安全性更好。最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U形開孔3處設置有朝向前翻的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套設在后大梁7內部,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后大梁7固定連接。這樣,通過在U形開孔3處設置有向前朝向的第二翻邊,可以有效增強支架側部1的強度,由于第二翻邊套設在后大梁7內部且固定連接,不但 增大了焊接面積,提高焊接強度,而且,后大梁7起到對支架側部1限位作用,提升支架側部1結構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支架側部1與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之間設有過渡板,所述過渡板分別與所述支架側部1和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固定連接。這樣,通過增設在支架側部1后面上設置過渡板,增加了支架側部1的整體厚度,從而增強支架側部1的結構強度和剛度,而且增設過渡板可以使支架側部1受力均勻,避免應力集中,提升使用耐久性。更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過渡板上對應所述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位置處設置有方形開孔12。這樣,由于開設的是方形開孔12,其方形開孔12周邊與支架側部1固定連接,在保證連接強度的同時,減輕了整體重量,降低成本和能耗。最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方形開孔12兩側對應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設置有第二定位孔11。這樣,低速碰撞保護支架8與方形開孔12通過第二定位孔定位并連接,使得安裝精度提高,從而連接強度更高,安全性更好。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支架底部2設有第三螺栓孔6,所述支架底部2通過所述第三螺栓孔6與后蒙皮螺栓連接。這樣,在支架底部2設計第三螺栓孔6,使得后保支架組件與后保連接方式采用螺栓連接方式,改變常規塑料材質的卡扣與圓形光孔配合方式,避免因卡扣磨損等情況引起失效,更優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第三螺栓孔6周邊設有第一加強筋4。這樣,通過在第三螺栓孔6周邊設置第一加強筋4,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有效保證第三螺栓孔6在受力的情況下支架底部2的強度,增強結構穩定性。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后保支架組件,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支架側部1和所述支架底部2連接位置設有沿豎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強筋5。這樣,由于后保支架組件受到橫向和縱向的雙方向力,長時間作用下,很容易導致后保支架組件結構變形,通過設置第二加強筋5,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的優點是:可以增強后保支架組件彎曲結構處的結構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