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領域,涉及一種自行車,尤其是腳踏自行車,具體是多功能四輪腳踏自行車。
背景技術:
現行傳統自行車主要靠腳踩方式行走,這種方式需要使用兩腿用力下踩驅動,改變了人的自然行走方式,使人在行進中不能達到全身自然運動的效果、兩腳做圓周運動時只能在一點上加力,每踩踏一周用力距離短、時間少;為此,市面上推出了一種腳踏式的踏板結構自行車,但現有的腳踏自行車均存在沒有充分利用人身體自身重力驅動自行車行走、結構不緊湊造成車身過重、設計不合理,不能多功能使用以及不便于隨身攜帶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設備存在的沒有充分利用人體自身重力驅動自行車行走、結構不緊湊造成車身過重、設計不合理,不能多功能使用以及不便于隨身攜帶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能夠有效利用自身重力、設計合理、多功能且攜帶、移動和安置方便的腳踏自行車,其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多功能四輪腳踏自行車,包括支撐板,所述支撐板上橫向設有若干轉軸,支撐板上前端設有傳動軸,傳動帶與所述轉軸及傳動軸連接,所述傳動軸兩端通過輪軸與設在支撐板前端兩側的主動輪連接,支撐板后端設有后車輪;所述支撐板上端面前端處設有車把;所述車把包括支桿及把手,所述支桿一端與所述支撐板鉸接,另一端與把手連接;所述支撐板前端設為向上傾斜的結構。
所述傳動軸與主動輪之間連接有變速箱。
所述支撐板底部設有轉向裝置,轉向裝置與所述支桿連接。
所述支撐板底部設有剎車系統,且剎車捏手設在把手上。
所述支撐板底部設有變速系統,且變速捏手設在把手上。
所述支撐板底部鉸接有支撐架,且支撐板底部支撐架處連接有支撐架固定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改變傳統自行車兩腳圓周式運動,為自然行走式運動,使自行車在行進過程中,人處于一種身體前傾的自然行走狀態,不改變人在行進過程中,人身體的自然用力結構,使人體各部位得到自然充分的鍛煉;采用前高后低設計,充分利用了人身的自身重力和人身的向后蹬力使自行車動力更強,更省力;人在踏板上行走靠兩腿向后滑動提供動力,比傳統自行車兩腿用力距離長,能為自行車提供持續強勁的動力;人體完全站在自行車上,減少了傳統自行車前后輪之間自行車架子結構,使新型腳踏自行車結構緊湊,重量更輕,節省原材料,降低造價;根據軸承座的連接結構,可以將車把反過來當推車使用;利用支桿與支撐架的鉸接結構,可以將車把斜放當拖車使用;將將支撐板折起,可當拉桿車使用;此外,將支撐板上立,可以有效的方便隨身攜帶和隨處安置,減少占地空間;結構簡單、耗材量少,使得成本低廉,操作及使用方便且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作為推車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作為拖車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作為拉桿車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折疊安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板,2-傳動帶,3-主動輪,4-后車輪,5-支桿,6-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下面結合圖1-對本實用新型作出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多功能四輪腳踏自行車,包括支撐板1,所述支撐板1上橫向設有若干轉軸,用于能夠使傳動帶2能夠支撐板1上方進行滾動旋轉式的運動;支撐板1上前端中部設有傳動軸,用于傳遞傳動帶2所帶來的動力;傳動帶2與所述轉軸及傳動軸連接,這種連接方式也可以說是接觸,即傳動帶2整體環繞在支撐板1上的輪軸及傳動軸上;所述傳動軸兩端通過輪軸與設在支撐板1前端兩側的主動輪3連接,這使得傳動帶2的動力可以通過傳動軸及輪軸傳遞給主動輪3從而實現車體的前進;支撐板1后端設有后車輪4;所述支撐板1上端面前端處設有車把,方便使用者把持;所述車把包括支桿5及把手6,所述支桿5一端與所述支撐板1鉸接,從而使得支桿5可以在支撐板1上進行翻轉,此外,支桿5與支撐板1的鉸接處還可以安設禁錮裝置,以便于對支桿5位置的禁錮;另一端通過軸承座與把手6連接,這使得把手6可以在支桿5上旋轉,當然,此處也可以安設把手禁錮裝置,以便于對把手6的禁錮;所述支撐板1前端設為向上傾斜的結構,以便于有效合理的利用人體自身的重力。
實施例2:進一步的,為了便于使用者使用,所述傳動軸與主動輪之間連接有變速箱,以便于提高使用者對車體速度的可控性。
實施例3:進一步的,為了給本裝置提供有效的轉向功能,所述支撐板1底部設有轉向裝置,轉向裝置與所述支桿5連接。
實施例4:進一步的,為了提高使用者對車體的可控性,所述支撐板1底部設有剎車系統,且剎車捏手設在把手6上。
實施例5:進一步的,為了能夠給本裝置提供可變速功能,所述支撐板1底部設有變速系統,且變速捏手設在把手6上。
實施例6:進一步的,為了讓本裝置在折疊后,安置時在不貼靠其他物體的情況下,可以具有良好的穩定性,所述支撐板1底部鉸接有支撐架,且支撐板1底部支撐架處連接有支撐架固定裝置。
有益效果:結構簡單、耗材量少,使得成本低廉,操作及使用方便且實用性強。有效的解決了現有設備存在的沒有充分利用人體自身重力驅動自行車行走、結構不緊湊造成車身過重、設計不合理,不能多功能使用以及不便于隨身攜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