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電動平衡車,尤其是涉及一種兩踏板可以前后錯位的電動平衡車。
技術背景
電動平衡車又叫體感車、思維車,其運動原理是基于一種動態平衡的原理,在電動平衡車內設有陀螺儀、加速度傳感器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
現有技術中電動平衡車一般采用在電動平衡車中間連接部位加入轉軸,使得電動平衡車可以在腳踏板控制前進后退的同時進行兩腳踏板的相對轉動,但是這也只能夠局限于繞中間軸的相對轉動,而不能進行兩踏板的前后錯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兩腳踏踏板能夠實現前后錯位的電動平衡車。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平衡車,包括車輪、中間連接軸和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個車體組件、兩個輪轂電機和兩個腳踏控制板,所述兩個車體組件的相對遠離端與所述輪轂電機相連接,所述兩個車體組件的相對靠近端與所述中間連接軸連接,所述輪轂電機設于所述車輪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連接軸與一個所述車體組件的相對靠近端固定連接,所述中間連接軸與另一個所述車體組件的相對靠近端轉動連接,所述車體組件包括腳踏板連接軸,所述腳踏板連接軸的軸線與所述中間連接軸的軸線為不同直線,所述腳踏控制板與所述腳踏板連接軸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腳踏控制板與所述腳踏板連接軸轉動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中間連接軸的軸線與兩個所述輪轂電機的軸心的連線在同一直線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車體組件還包括連接塊,所述連接塊設于所述車體組件的相對靠近端,所述連接塊與所述中間連接軸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兩個連接塊上各設有一第一軸孔,所述中間連接軸通過一個所述第一軸孔與一個所述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中間連接軸通過另一個所述第一軸孔與另一個所述連接塊轉動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與所述中間連接軸轉動連接的所述連接塊上設有用于限制所述連接塊轉角的第一限位釘。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車體組件還包括電機固定塊,所述電機固定塊設于所述車體組件的相對遠離端,所述電機固定塊設有凹陷部,所述電機固定塊通過所述凹陷部與所述輪轂電機相連。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機固定塊上設有第二軸孔,所述連接塊上設有第三軸孔,所述腳踏板連接軸通過所述第二軸孔與所述電機固定塊固定連接,所述腳踏板連接軸通過所述第三軸孔和所述連接塊固定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腳踏控制板包括腳踏板本體,所述腳踏板本體下端設有可套設于所述腳踏板連接軸的套筒,所述腳踏板本體通過所述套筒與所述腳踏板連接軸轉動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腳踏板本體上設有用于限制所述腳踏板本體轉角的第二限位釘。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現有技術中的電動平衡車,兩塊腳踏板為保持固定狀態,無法實現前后錯位,針對這一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述電動平衡車,由于中間連接軸與一個車體組件固定連接,與另一個車體組件轉動連接,車體組件包括腳踏板連接軸,由于腳踏板連接軸與中間連接軸的軸線不同,所以能夠實現兩個腳踏板連接軸繞所述中間連接軸發生相對轉動,所述腳踏控制板與所述腳踏板連接軸連接,也即是能夠實現兩個腳踏控制板前后錯位。兩個腳踏控制板的前后錯位能夠模擬人步行時兩腳前后的狀態,使得行駛更為流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電動平衡車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提供的電動平衡車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另外,專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聯接/連接關系,并非單指構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據具體實施情況,通過添加或減少聯接輔件,來組成更優的聯接結構。本實用新型創造中的各個技術特征,在不互相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組合。
實施例1:
請一并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電動平衡包括中間連接軸1和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個車體組件2、兩個車輪3、兩個輪轂電機(圖中未給出)和兩個腳踏控制板4。
車體組件2的相對遠離端與輪轂電機連接,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通過中間連接軸1連接,輪轂電機設置于車輪3內部,一個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與中間連接軸1固定連接,另一個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連接,車體組件2包括腳踏板連接軸20,腳踏板連接軸20與中間連接軸1的軸線處于不同的直線,腳踏控制板4與腳踏板連接軸20連接。工作時,中間連接軸1的軸線與腳踏板連接軸20的軸線處于不同的直線,當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連接的車體組件2一側的腳踏控制板4的向前或向后運動時,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連接的的車體組件2與中間連接軸1發生相對轉動,使得兩個腳踏板控制板4實現前后錯位的功能。
在一些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車體組件2還包括連接塊21,為了實現中間連接軸1與一個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固定連接,與另一個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轉動連接,連接塊21設置于車體組件2的相對靠近端,連接塊21上設有第一軸孔210,一個連接塊21通過第一軸孔210與中間連接軸1固定連接,另一個連接塊21通過第一軸孔210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連接。
在進一步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與中間連接軸1通過第一軸孔210固定連接的連接塊21上設有第一鎖緊螺絲211,第一鎖緊螺絲211將連接塊21與中間連接軸1更好的進行了固定,中間連接軸1與另一個連接塊21通過第一軸孔210轉動連接,中間連接軸1轉動端套設有第一軸承212,第一軸承212設于第一軸孔210內,用于實現中間連接軸1與該連接塊21之間的轉動,為了防止中間連接軸1與該連接塊21之間發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在第一軸承212外側設有限位卡簧213。
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端連接的連接塊21的轉角過大會給操作者帶來巨大的風險,嚴重時甚至導致事故發生,為了限制過大轉角的發生,在該連接塊21上設有限制中間連接軸1與該連接塊21之間轉角的第一限位釘214。
在一些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車體組件還包括電機固定塊22,電機固定塊22上設有第二軸孔220,電機固定塊22通過第二軸孔220與腳踏板連接軸20固定連接,連接塊21上設有第三軸孔215,連接塊21通過第三軸孔215與腳踏板連接軸20固定連接,腳踏板連接軸20的軸線與中間連接軸1的軸線處于不同的直線,從而腳踏板連接軸20的運動能夠帶動與中間連接軸1轉動端相連的連接塊21的運動,實現前后錯位的功能。
為了穩固腳踏板連接軸20通過第二軸孔220與電機固定塊22的固定,腳踏板連接軸20通過第三軸孔215與連接塊21的固定,在電機固定塊22的下端設有第二鎖緊螺絲221,第二鎖緊螺絲221用于鎖緊腳踏板連接軸20與電機固定塊22,在連接塊21的下端設有第三鎖緊螺絲216,第三鎖緊螺絲216用于鎖緊腳踏板連接軸20與連接塊21。
電機固定塊22上端設有凹陷部222,輪轂電機通過凹陷部222安裝于電機固定塊22上,為了更好的實現前后錯位的功能,中間連接軸1的軸線與兩個輪轂電機的軸心的連線處于同一條直線上。
腳踏板控制板4與腳踏板連接軸20連接,優選的腳踏控制板4與腳踏板連接軸20的連接為轉動連接。腳踏控制板4包括腳踏板本體40,腳踏板本體40下方設有可套設于腳踏板連接軸20的套筒400,腳踏板本體40通過套筒400設于腳踏板連接軸20上方,套筒400內左右兩側設有兩個第二軸承401,左側的第二軸承401一端與電機固定塊22抵靠,另一端與套筒內部套肩抵靠,右側的第二軸承401一端與連接塊21抵靠,另一端與套筒400內的套肩抵靠。
為了防止腳踏板本體40繞腳踏板連接軸20的轉角過大,在腳踏板本體40下端設有用于限制腳踏板本體40轉角的第二限位釘402,從而使腳踏板本體40的轉角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護操作者的安全。
腳踏控制板4還包括控制器和電池(圖中未給出),控制器和電池設置于腳踏板本體40內部,電池可以為電動平衡車提供電源,控制器包括中央控制器、電子陀螺儀、電子加速度計,電子陀螺儀和電子加速度計可以用來檢測腳踏板本體40水平傾斜的角度,并將這些信號發送給中央控制器來更好的驅動輪轂電機的運轉,當腳踏控制板4向前轉動時,可以通過中央控制器控制電動平衡車向前行駛,當腳踏控制板4向后轉動時,可以通過中央控制器控制電動平衡車向后行駛。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中間連接軸1的軸線與兩個輪轂電機軸心的連線并不處于同一條直線。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腳踏控制板4與腳踏板連接軸20之間的連接為固定連接。
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做出種種的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形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