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擺臂及后輪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以往摩托車的傳動方式為鏈條式或皮帶式,這兩種方式都存在動力轉換效率低,使用壽命有限和存在安全隱患等不利因素,所以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摩托車擺臂及后輪傳動機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連接強度,提升動力轉換效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安全隱患。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摩托車擺臂,包括擺臂本體,所述擺臂本體前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前臂,兩個所述前臂與所述擺臂本體構成U型結構;兩個所述前臂上均固定連接有板狀支架,所述擺臂本體后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后臂,所述擺臂本體內設置有連通所述擺臂本體前后兩端的腔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兩個前臂固定連接差速器箱體,兩個后臂固定連接摩托車架,提升了連接強度;兩個前臂之間放置差速器箱體,腔體內放置后輪軸,后輪軸與差速器箱體連接,便于進行后輪軸傳動,提升傳動效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安全隱患。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兩個所述前臂和兩個所述后臂均與所述擺臂本體一體鑄造成型。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前臂后臂均與擺臂本體通過鑄造一體成型,提升了連接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進一步,兩個所述板狀支架分別與兩個所述前臂通過螺栓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升板狀支架與前臂的連接強度,延長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另一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摩托車后輪傳動機構,包括摩托車擺臂、差速器箱體和后輪軸,所述差速器箱體置于所述摩托車擺臂的兩個所述前臂之間,所述差速器箱體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板狀支架連接,所述后輪軸可轉動的置于所述摩托車擺臂的腔體內,所述后輪軸與所述差速器箱體的輸入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兩個前臂之間放置差速器箱體,腔體內放置后輪軸,后輪軸與差速器箱體連接,便于進行后輪軸傳動,提升傳動效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安全隱患。
進一步,所述差速器箱體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軸體,所述差速器箱體兩端的軸體分別與兩個所述板狀支架通過焊接連接。
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差速器箱體通過軸體與板狀支架焊接連接,提升連接強度,使得摩托車更加穩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擺臂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后輪傳動機構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摩托車后輪傳動機構的俯視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擺臂本體,2、前臂,3、板狀支架,4、后臂,5、腔體,6、差速器箱體,7、后輪軸,8、軸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摩托車擺臂,包括擺臂本體1,所述擺臂本體1前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前臂2,兩個所述前臂2與所述擺臂本體1構成U型結構;兩個所述前臂2上均固定連接有板狀支架3,兩個所述板狀支架3分別與兩個所述前臂2通過螺栓連接;所述擺臂本體1后端的兩側均設置有后臂4,兩個所述前臂2和兩個所述后臂4均與所述擺臂本體1一體鑄造成型;所述擺臂本體1內設置有連通所述擺臂本體1前后兩端的腔體5。
兩個前臂2固定連接差速器箱體6,兩個后臂4固定連接摩托車架,提升了連接強度;兩個前臂2之間放置差速器箱體6,腔體5內放置后輪軸7,后輪軸7與差速器箱體6連接,便于進行后輪軸7傳動,提升傳動效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安全隱患。
實施例2:
如圖2和圖3所示,一種摩托車后輪傳動機構,包括摩托車擺臂8、差速器箱體6和后輪軸7,所述差速器箱體6置于所述摩托車擺臂8的兩個所述前臂2之間,所述差速器箱體6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板狀支架3連接,所述后輪軸7可轉動的置于所述摩托車擺臂8的腔體5內,所述后輪軸7與所述差速器箱體6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摩托車擺臂8的兩個后臂4與摩托車車架連接,差速器箱體6的輸出端與車輪連接。
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差速器箱體6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軸體8,所述差速器箱體6兩端的軸體8分別與兩個所述板狀支架3通過焊接連接;差速器箱體6通過軸體8與板狀支架3焊接連接,提升連接強度,使得摩托車更加穩固。
兩個前臂2之間放置差速器箱體6,腔體5內放置后輪軸7,后輪軸7與差速器箱體6連接,便于進行后輪軸7傳動,提升傳動效率,延長使用壽命,降低安全隱患。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