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駕駛室翻轉機構,特別是指一種單扭桿式駕駛室翻轉機構及其前懸支架。
背景技術:
為便于整車的維修與保養,大多數平頭載貨汽車駕駛室能夠向前翻轉。目前,駕駛室的翻轉主要是利用扭桿的扭轉力矩克服駕駛室的重力矩來實現的,包括雙扭桿和單扭桿兩種類型。雙扭桿受力均勻但結構復雜,主要用于駕駛室質量大的中型車;單扭桿結構簡單,主要用于駕駛室質量小的輕型車。
采用單扭桿結構的駕駛室翻轉機構,由于扭桿對駕駛室施加繞Z軸順時針旋轉的力矩,容易造成裝配后駕駛室歪斜。單獨偏移右側支架,會造成兩側支承孔不同心,翻轉機構受力惡化。需要設計一種駕駛室前懸支架,糾正單扭桿翻轉機構造成的駕駛室歪斜,滿足輕型卡車生產裝配和質量保證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糾正單扭桿翻轉機構造成的駕駛室歪斜的單扭桿式駕駛室翻轉機構及其前懸支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駕駛室前懸支架,由前懸左支架與前懸右支架共兩個前懸支架構成,各所述前懸支架均包括底座和支承孔,所述底座包括用于在車架縱梁上進行側面定位的豎直安裝面,安裝時,豎直安裝面緊貼車架縱梁的側面并通過螺栓固定;各所述前懸支架的支承孔分別逆時針旋轉,使其支承孔的中心線分別與該前懸支架的豎直安裝面的法線的夾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為α,角度α的取值優選為50′~1°。
本實用新型同時提供了一種應用上述駕駛室前懸支架的單扭桿式駕駛室翻轉機構,包括前懸支架對、扭桿和翻轉支架總成,所述前懸支架對為前述前懸左支架與前懸右支架;所述翻轉支架總成包括翻轉套管和固定在翻轉套管上的兩個翻轉支架;所述扭桿套設在所述翻轉套管內,所述翻轉套管套設在前懸左支架與前懸右支架的支承孔內;所述扭桿的左端周向固定地設置在翻轉套管內;所述扭桿的右端通過設置在前懸右支架的底座上的扭力臂進行周向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前懸支架支承孔結構,使駕駛室安裝位置右側向前預偏,抵消了單扭桿翻轉機構造成的駕駛室歪斜,同時又能保證兩側支承孔同心,使翻轉機構受力較好,達到糾正駕駛室裝配姿態,優化翻轉機構受力的目的,提高了整車裝配質量和零部件可靠性,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單扭桿式駕駛室翻轉機構安裝在車架上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前懸支架安裝在車架上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2中前懸左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4為圖2中前懸右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其中:前懸左支架1、前懸右支架2、翻轉支架3、翻轉套管4、扭桿5、扭力臂6、扭力臂固定座7、導向裝置8、豎直安裝面9、中心線10、法線11、第一橫梁12、車架縱梁13、底座14、支承孔15、腹板16、加強筋17、橡膠支承18、凸臺1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單扭桿式駕駛室翻轉機構,包括前懸支架對、扭桿5和翻轉支架總成;其中:
前懸支架對由前懸左支架1與前懸右支架2共兩個前懸支架構成,各前懸支架均包括底座14和支承孔15,底座14的內側面為豎直安裝面9,各前懸支架的支承孔15分別繞Z軸(即鉛垂線方向)逆時針旋轉,使其支承孔15的中心線10分別與該前懸支架的豎直安裝面9的法線11(由于視角原因,圖2中法線11沒有直接畫在豎直安裝面9上)的夾角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角度為α,角度α的取值范圍為50′~1°。底座14為L型支架,水平面設置有兩級臺階,豎直安裝面9上設置有凸臺19。支承孔15通過腹板16固定于底座14上,腹板16兩側有四處加強筋17。
翻轉支架總成包括翻轉套管4和固定在翻轉套管4上的兩個翻轉支架3。前懸左、右支架的支架孔中分別安裝有橡膠支承18,在橡膠支承18中裝配翻轉支架總成。扭桿5安裝在翻轉套管4內,翻轉套管4左端內花鍵與扭桿5外花鍵配合,扭桿5右端外花鍵與扭力臂6內花鍵配合。前懸右支架2的支承孔15的右端設置有導向裝置8,扭力臂6的上部左端套在導向裝置8內,下端固定在前懸右支架2的底座14外側的扭力臂固定座7上并用螺栓緊固。
安裝時,前懸左、右支架裝配在車架縱梁13和第一橫梁12的安裝孔中,豎直安裝面9緊貼車架縱梁13的外側面并通過螺栓緊固;由于各前懸支架的支承孔15分別繞Z軸逆時針旋轉角度為α,使得駕駛室安裝位置右側向前預偏,抵消了單扭桿翻轉機構造成的駕駛室歪斜,同時又能保證兩側支承孔同心,使翻轉機構受力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