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汽車,特別是涉及一種可調式充電口蓋及車輛。
背景技術:
1、目前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充電口蓋多沿用燃油車加油口的設計思路,位置集中于車輛翼子板或側圍后部,形態以圓形或方形為主。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造型科技化的發展方向,充電口蓋造型不斷創新,位置多變,周圍匹配零件數量多,傳統口蓋造型已無法匹配新能源車的設計理念,導致口蓋外板的外觀尺寸匹配難度加大。并且,現有充電口蓋一般采用塑料材質,其吸水膨脹或高溫形變問題容易造成充電口蓋與周邊零件間隙不均,甚至造成充電口蓋與周邊零件干涉導致無法正常開閉的情況。
2、因此,如何調節充電口蓋與周邊零件的間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到的至少一個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實現充電口蓋與周邊零件之間左右或上下間隙調整的可調式充電口蓋。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3、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可調式充電口蓋,包括:外蓋板、安裝板及至少一組調節機構,所述安裝板設置在所述外蓋板上,所述至少一組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安裝板的相對兩側;
4、所述調節機構包括第一助推件、第二助推件及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設置在所述外蓋板上并貫穿所述安裝板,所述第二助推件設置在所述安裝板上,所述第一助推件貫穿所述第二助推件并沿所述第一助推件的軸線方向運動,所述第一助推件與所述抵接部活動抵接。
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助推件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助推件一端,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抵接部與所述第二助推件之間,所述限位部一端與所述抵接部活動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助推件活動抵接。
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助推件還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設置在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抵接部一端,所述抵接部開設有定位孔,所述凸起部與所述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并貫穿所述定位孔。
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板一端設置有安裝部,所述第二助推件固定套設在所述安裝部中,所述第二助推件與所述抵接部的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
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限位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定位孔尺寸及所述第二助推件的橫截面尺寸。
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助推件遠離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設置有轉動部。
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助推件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助推件與所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
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板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抵接部底部設置有多個加強筋。
13、另一方面,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車輛主體以及上述任意一項的可調式充電口蓋,所述可調式充電口蓋與所述車輛主體鉸接。
14、本方案的有益效果:通過在安裝板左右或上下設置調節機構,可以在安裝外蓋板或外蓋板發生變形時,根據外蓋板的實際情況,利用第一助推件、第二助推件和抵接部的精密配合,實現外蓋板與周邊零件的左右或上下間隙調整,確保外蓋板與充電口貼合,避免干涉導致的功能失效,并保證外觀間隙良好。
1.一種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蓋板、安裝板及至少一組調節機構,所述安裝板設置在所述外蓋板上,所述至少一組調節機構設置在所述安裝板的相對兩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助推件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助推件一端,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抵接部與所述第二助推件之間,所述限位部一端與所述抵接部活動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助推件活動抵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助推件還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設置在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抵接部一端,所述抵接部開設有定位孔,所述凸起部與所述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并貫穿所述定位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板一端設置有安裝部,所述第二助推件固定套設在所述安裝部中,所述第二助推件與所述抵接部的定位孔位于同一軸線。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定位孔的孔徑及所述第二助推件的內徑。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助推件遠離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設置有轉動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助推件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助推件與所述抵接部之間的距離。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板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充電口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底部設置有多個加強筋。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