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梯控制領域,具體是一種電梯智能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現代電梯主要由曳引機(絞車)、導軌、對重裝置、安全裝置(如限速器、安全鉗和緩沖器等)、信號操縱系統、轎廂與廳門等組成。這些部分分別安裝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機房中,通常采用鋼絲繩摩擦傳動,鋼絲繩繞過曳引輪,兩端分別連接轎廂和平衡重,電動機驅動曳引輪使轎廂升降。電梯要求安全可靠、輸送效率高、平層準確和乘坐舒適等,電梯的基本參數主要有額定載重量、可乘人數、額定速度、轎廂外廓尺寸和井道型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電梯的使用越來越頻繁,雖然廣泛應用,但是也存在不少的確點,傳統的電梯一般驅動馬達放置在電梯機房內,而且轎廂與電梯機房分開放置,這導致電梯配線麻煩,而且維修保養也比較困難,為電梯維修人員帶來了不少煩惱,這些大大增加了電梯的使用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梯智能控制系統,以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電梯智能控制系統,包括動力承載模塊、電源模塊、控制處理模塊、數據交互模塊、通訊模塊、顯示模塊,所述電源模塊與動力承載模塊、控制處理模塊連接,所述通訊模塊與數據交互模塊連接,所述顯示模塊通過數據交互模塊與電源模塊連接。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動力承載模塊包括電梯廂裝置、信號控制模塊和驅動控制模塊,其中電梯廂裝置與信號控制模塊、驅動控制模塊相連,其中信號控制模塊上還設有故障檢測模塊和應急斷電模塊。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源模塊采用UPS不間斷電源,并設置有PWM控制芯片和喚醒芯片。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處理模塊采用PLC控制器和IC識別芯片,其中PLC控制器設有自定義編程單元,PLC控制器使用西門子S7-200和Win CE監控軟件,S7-200采用CPU 224XP型,內置的DI/DO點數為14/10,其中IC卡芯片包含可追溯識別單元,IC卡芯片頁編程總容量為526kB,并設置靜態隨機存儲器。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數據交互模塊具體為數據交互節點配備基礎數據傳輸設備,將交互的數據加密后進行傳輸,所對應的服務端中采用了異步響應技術。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通訊模塊包括無線通信芯片和定位芯片,其中無線通信芯片含有4G通訊模塊和音頻通道,其中定位芯片采用北斗導航芯片,芯片中加入三維定位傳感器。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顯示模塊包含人機互動、人臉識別和錄像裝置,其中人機互動設有操作鍵盤和應急報警單元,其中人臉識別采用生物識別芯片,其中錄像裝置還設有夜視攝像頭。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能準確判斷電梯內、外乘客的狀態以及電梯停靠層站狀態,避免電梯出現空載、停靠錯層和不必要的停留,使電梯的運行更加高效節能安全,從而延長電梯的使用壽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一種電梯智能控制系統,包括動力承載模塊、電源模塊、控制處理模塊、數據交互模塊、通訊模塊、顯示模塊,所述電源模塊與動力承載模塊、控制處理模塊連接,所述通訊模塊與數據交互模塊連接,所述顯示模塊通過數據交互模塊與電源模塊連接。
所述動力承載模塊包括電梯廂裝置、信號控制模塊和驅動控制模塊,其中電梯廂裝置與信號控制模塊、驅動控制模塊相連,其中信號控制模塊上還設有故障檢測模塊和應急斷電模塊。
所述電源模塊采用UPS不間斷電源,并設置有PWM控制芯片和喚醒芯片。
所述控制處理模塊采用PLC控制器和IC識別芯片,其中PLC控制器設有自定義編程單元,PLC控制器使用西門子S7-200和Win CE監控軟件,S7-200采用CPU 224XP型,內置的DI/DO點數為14/10,其中IC卡芯片包含可追溯識別單元,IC卡芯片頁編程總容量為526kB,并設置靜態隨機存儲器。
所述數據交互模塊具體為數據交互節點配備基礎數據傳輸設備,將交互的數據加密后進行傳輸,所對應的服務端中采用了異步響應技術。
所述通訊模塊包括無線通信芯片和定位芯片,其中無線通信芯片含有4G通訊模塊和音頻通道,其中定位芯片采用北斗導航芯片,芯片中加入三維定位傳感器。
所述顯示模塊包含人機互動、人臉識別和錄像裝置,其中人機互動設有操作鍵盤和應急報警單元,其中人臉識別采用生物識別芯片,其中錄像裝置還設有夜視攝像頭。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