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電機轉子壓裝工裝。
背景技術:
電機轉子壓裝是電機生產組裝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傳統的壓裝方法是將電機轉子待壓裝部件人工放置在液壓機的操作臺面并調整定位,再利用液壓機的壓力部將轉子的轉軸貫穿電機轉子的各部件。如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電機轉子壓裝工裝[專利申請號為201510639076.3],包括模架,具有上壓板和底座,上壓板上具有用于與壓力機連接的模柄;設置于底座上的定位裝置,與上壓板聯動的換向器座,換向器座用于定位電機轉子的換向器,換向器開設有與電機轉子的轉子軸同軸的換向器壓裝孔。本壓裝工裝是將轉軸壓入到轉子內,由于工裝制造精度存在誤差,以及機床本身垂直度、平行度等幾何精度誤差,引起壓裝誤差,壓裝后轉軸變形大,不能有效的保證轉子兩軸承端的幾何精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壓裝變形小、壓裝簡單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本電機轉子壓裝工裝,包括底板、設于底板上的下模座和設于下模座上方的上模座,所述的上模座與下模座同軸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座上固連有用于定位轉軸的下模套,所述的下模套上具有與下模座同軸設置的定位孔,轉軸穿設在定位孔內實現軸向和徑向定位,所述的上模座上固連有用于將轉子套入到轉軸上的上模套,所述的上模套上具有與定位孔同軸設置的讓位孔,所述的下模座與底板之間設有可消除變形的緩沖結構。
將底板安裝到液壓機的工作臺面上,將上模座與液壓機的液壓柱連接,工作時將轉軸放入到下模套的定位孔內實現徑向定位和軸向定位,從轉軸最上端套入轉子,隨后啟動液壓機,帶動上模座與上模套下行,轉軸逐漸伸入到上模套的讓位孔內,上模套與轉子的上鐵芯面接觸,機械下行至下模套與轉子的下鐵芯面接觸,完成壓裝過程。由于壓裝過程中未直接對轉軸施加軸向力,僅是轉子的上鐵芯面和下鐵芯面受力,壓裝后轉軸不變形,轉子上鐵芯面與下鐵芯面平整,不會出現單邊凸出等缺陷。其中定位孔與轉軸的下端為緊配合,便于轉軸的定位,讓位孔與轉軸的上端具有較大間隙。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的緩沖結構包括位于底板與下模座之間的緩沖墊,所述緩沖墊的下表面貼靠在底板上且與底板固連,所述的下模座作用在緩沖墊上且緩沖墊與下模座同軸設置,所述的底板與下模座之間還設有當擠壓緩沖墊的下模座向下運動時用于使下模座保持平衡的平衡結構。其中,緩沖墊由橡膠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可對下模座、下模套和轉子起到緩沖作用,防止轉子鋼性壓壞。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的平衡結構包括若干垂直且均勻固定在底板上的導柱和設于下模座上的若干與導柱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套,所述的導柱穿設在與其對應的導套內,所述導柱的軸線與下模座的軸線平行。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的平衡結構包括若干垂直且均勻固定在下模座上的導柱和設于底板上的若干與導柱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套,所述的導柱穿設在與其對應的導套內,所述導柱的軸線與下模座的軸線平行。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下模座的下方設有用于支撐下模座的墊板,所述的墊板與下模座同軸設置,所述緩沖墊的上表面貼靠墊板設置,上述的定位孔為階梯孔,所述下模座的中部具有與定位孔同軸的圓孔,轉軸的下端穿過圓孔并抵靠在墊板上實現軸向下定位。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的導套設于墊板上。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的墊板上設有排屑孔。該處設置的排屑孔與設于下模座上的圓孔連通,方便排屑。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下模套的底部具有軸向延伸的定位凸起,上述的定位孔穿設在該定位凸起上,所述下模座的上部具有與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臺階,所述的定位凸起抵靠在該定位臺階上實現軸向與徑向定位。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下模套的上端具有軸向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一,所述延伸部一與轉軸同軸設置且延伸部一的外徑小于轉子下端環的內徑。其中定位孔穿設在延伸部一上,這樣設置在擠壓時,延伸部一與轉子下鐵芯面接觸,下模套不會對轉子下端環造成影響。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上模套的下端具有軸向向下延伸的延伸部二,所述的延伸部二與轉軸同軸設置且延伸部二的外徑小于轉子上端環的內徑。同理,由于設置了延伸部二,上模套不會對轉子上端環造成影響。
在上述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中,所述定位孔的上端具有由下往上向外傾斜的環形斜面,由所述的環形斜面構成一與定位孔同軸設置的喇叭孔,所述喇叭孔的外徑大于轉軸的直徑。設有喇叭孔,方便將轉軸裝入到定位孔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電機轉子壓裝工裝具有以下優點:
壓裝過程中未直接對轉軸施加軸向力,僅是轉子的上鐵芯面和下鐵芯面受力,壓裝后轉軸不變形,轉子上鐵芯面與下鐵芯面平整,不會出現單邊凸出等缺陷,壓裝變形小,壓裝簡單;有效的減少轉子壓裝后轉軸的變形,消除由于工裝制造精度誤差以及機床本身垂直度、平行度等幾何精度誤差所引起的壓裝誤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模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圖2中A處放大示意圖。
圖中,1、底板;2、下模座;21、圓孔;22、定位臺階;3、上模座;4、下模套;41、定位孔;42、定位凸起;43、延伸部一;44、環形斜面;5、上模套;51、讓位孔;52、延伸部二;6、緩沖墊;7、導柱;8、導套;9、墊板;91、排屑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的電機轉子壓裝工裝,包括底板1、設于底板1上的下模座2和設于下模座2上方的上模座3,上模座3與下模座2同軸設置,下模座2上固連有用于定位轉軸的下模套4,下模套4上具有與下模座2同軸設置的定位孔41,轉軸穿設在定位孔41內實現軸向和徑向定位,上模座3上固連有用于將轉子套入到轉軸上的上模套5,上模套5上具有與定位孔41同軸設置的讓位孔51,下模座2與底板1之間設有可消除變形的緩沖結構。
將底板1安裝到液壓機的工作臺面上,將上模座3與液壓機的液壓柱連接,工作時將轉軸放入到下模套4的定位孔41內實現徑向定位和軸向定位,從轉軸最上端套入轉子,隨后啟動液壓機,帶動上模座3與上模套5下行,轉軸逐漸伸入到上模套5的讓位孔51內,上模套5與轉子的上鐵芯面接觸,機械下行至下模套4與轉子的下鐵芯面接觸,完成壓裝過程。由于壓裝過程中未直接對轉軸施加軸向力,僅是轉子的上鐵芯面和下鐵芯面受力,壓裝后轉軸不變形,轉子上鐵芯面與下鐵芯面平整,不會出現單邊凸出等缺陷。其中定位孔41與轉軸的下端為緊配合,便于轉軸的定位,讓位孔51與轉軸的上端具有較大間隙。
如圖1所示,緩沖結構包括位于底板1與下模座2之間的緩沖墊6,緩沖墊6的下表面貼靠在底板1上且與底板1固連,下模座2作用在緩沖墊6上且緩沖墊6與下模座2同軸設置,底板1與下模座2之間還設有當擠壓緩沖墊6的下模座2向下運動時用于使下模座2保持平衡的平衡結構。其中,緩沖墊6由橡膠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可對下模座2、下模套4和轉子起到緩沖作用,防止轉子鋼性壓壞。
如圖1所示,平衡結構包括若干垂直且均勻固定在底板1上的導柱7和設于下模座2上的若干與導柱7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套8,導柱7穿設在與其對應的導套8內,導柱7的軸線與下模座2的軸線平行。
如圖1所示,下模座2的下方設有用于支撐下模座2的墊板9,墊板9與下模座2同軸設置,緩沖墊6的上表面貼靠墊板9設置,定位孔41為階梯孔,下模座2的中部具有與定位孔41同軸的圓孔21,轉軸的下端穿過圓孔21并抵靠在墊板9上實現軸向下定位。
如圖1所示,導套8設于墊板9上。
如圖1所示,墊板9上設有排屑孔91,排屑孔91與設于下模座2上的圓孔21連通,方便排屑。
如圖2所示,下模套4的底部具有軸向延伸的定位凸起42,定位孔41穿設在該定位凸起42上,下模座2的上部具有與定位凸起42配合的定位臺階22,定位凸起42抵靠在該定位臺階22上實現軸向與徑向定位。
如圖2所示,下模套4的上端具有軸向向上延伸的延伸部一43,延伸部一43與轉軸同軸設置且延伸部一43的外徑小于轉子下端環的內徑。其中定位孔41穿設在延伸部一43上,這樣設置在擠壓時,延伸部一43與轉子下鐵芯面接觸,下模套4不會對轉子下端環造成影響。
如圖1所示,上模套5的下端具有軸向向下延伸的延伸部二52,延伸部二52與轉軸同軸設置且延伸部二52的外徑小于轉子上端環的內徑。同理,由于設置了延伸部二52,上模套5不會對轉子上端環造成影響。
如圖3所示,定位孔41的上端具有由下往上向外傾斜的環形斜面44,由環形斜面44構成一與定位孔41同軸設置的喇叭孔,喇叭孔的外徑大于轉軸的直徑,方便將轉軸裝入到定位孔41內。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的結構原理同實施例一的結構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平衡結構包括若干垂直且均勻固定在下模座2上的導柱7和設于底板1上的若干與導柱7一一對應設置的導套8,導柱7穿設在與其對應的導套8內,導柱7的軸線與下模座2的軸線平行。當在下模座2與底板1之間設有墊板9時,導柱7固定在墊板9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