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輪發電機組安裝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防護定子線圈的鋼平臺。
背景技術:
目前,水電站轉子是水輪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由轉子支架、磁軛沖片、磁極等組成,是水輪發電機組中重量最大的部件。受運輸條件限制,水電站轉子往往在安裝間現場組裝,主要包括中心體調整、磁軛疊裝、磁極掛裝、磁極繞組安裝、制動環板安裝、整體耐壓等工序。轉子現場組裝并驗收合格后,采用廠房兩臺橋機加平衡梁方式將轉子整體吊入機坑。
為避免吊裝過程中轉子中心偏移與定子相撞,在轉子即將進入定子時,必須安排一定數量的監測人員,將提前準備好的防撞木條均勻地布置在定、轉子之間,并不斷地將防撞木條上下抽動,根據其單側木條的松緊度或卡阻情況,及時調整轉子的中心位置,確保轉子與定子不發生碰撞。一定數量的監測人員從定子機座外側通過爬梯爬到3米左右高度的定子上端,須踩踏經過定子匯流環,均勻地布置在定子上端線圈處。這樣,監測人員存在高空危險作業,踩踏定子匯流環、線圈容易對其絕緣造成損傷,從而影響了設備安裝質量,施工操作極其不方便,不利于安全文明施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防護定子線圈的鋼平臺,可以解決水輪發電機轉子吊裝時轉子中心監測人員高空危險作業、定子線圈上端部踩踏易損傷的問題,既保護了設備又安全可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防護定子線圈的鋼平臺,包括中間開孔的防護平臺,防護平臺由若干段平臺板拼接組成,平臺板為弧形段平臺板或梯形段平臺板,每兩段平臺板拼接于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的支撐板處,防護平臺中間的孔與水輪發電機的轉子相配合,防護平臺外側兩端與各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的支撐板固定連接,防護平臺內外兩側設置有可拆卸踢腳板,防護平臺外側安裝有可拆卸平臺防護欄桿,爬梯一端安裝于廠房發電機層上,爬梯另一端與防護平臺連接,爬梯兩側設置有可拆卸安全防護欄桿。
若干段平臺板通過螺栓拼接組成一個整體平臺。
平臺板為由花紋鋼板或角鋼制成的平臺板體。
防護平臺外側兩端底部設置有側立布置的多塊連接板,各連接板底端處開設有圓孔,通過圓孔采用螺栓、螺母、墊片與各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的支撐板緊固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防護定子線圈的鋼平臺,其中間孔能使轉子安全順利的穿過,防護平臺由若干段平臺板拼接組成并與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的支撐板固定連接,給施工人員創造了一個安全、寬敞的操作平臺;踢腳板和安全防護欄桿起到了更好的保護作用,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整體穩定性較好,制造成本低,操作容易,可以解決水輪發電機轉子吊裝時轉子中心監測人員高空危險作業、定子線圈上端部踩踏易損傷的問題,滿足了水輪發電機轉子吊裝時定子線圈上端部成品保護的需要,既保護了設備又安全可靠。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2所示,一種用于防護定子線圈的鋼平臺,包括中間開孔的防護平臺1,防護平臺1由若干段平臺板拼接組成,平臺板為弧形段平臺板或梯形段平臺板,每兩段平臺板拼接于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5的支撐板6處,防護平臺1中間的孔與水輪發電機的轉子7相配合,防護平臺1外側兩端與各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5的支撐板6固定連接,防護平臺1內外兩側設置有可拆卸踢腳板3,防護平臺1外側安裝有可拆卸平臺防護欄桿,爬梯2一端安裝于廠房發電機層8上,爬梯2另一端與防護平臺1連接,爬梯2兩側設置有可拆卸安全防護欄桿4。
若干段平臺板通過螺栓拼接組成一個整體平臺。
平臺板為由花紋鋼板或角鋼制成的平臺板體。
防護平臺1外側兩端底部設置有側立布置的多塊連接板,各連接板底端處開設有圓孔,通過圓孔采用螺栓、螺母、墊片與各水輪發電機定子機座5的支撐板6緊固連接;連接板優選為采用槽鋼制成的連接板。
可拆卸踢腳板3中,踢腳板體通過合頁設置于防護平臺1內外兩側。
可拆卸平臺防護欄桿中,欄桿體的下部桿體插接于防護平臺1上的鋼管制成的筒體內;
可拆卸安全防護欄桿4中,欄桿體的下部桿體插接于防護平臺1上的鋼管制成的筒體內。
可拆卸平臺防護欄桿和可拆卸安全防護欄桿4采用鋼管制作而成,高度1.2米;
踢腳板3采用鋼板制作而成,高度200毫米。
可拆卸平臺防護欄桿和可拆卸安全防護欄桿4上涂覆有紅白相間的防銹漆層,踢腳板3上涂覆有黃黑相間的防銹漆層,其余鋼構件上涂覆有杏黃色防銹漆層。
本實用新型在水輪發電機轉子吊裝時還能對定子線圈9上端部、定子匯流環10起到成品保護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安裝過程如下:
在制作廠內提前完成本實用新型各構件的制作和涂裝,運輸至施工現場,在轉子吊裝前采用螺栓將若干段平臺板組裝成整體平臺,并用螺栓與定子機座5的上支撐板6連接固定。防護平臺1搭設完畢,再安裝爬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