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高效生態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稻田的淺水環境可為魚、鱉、鴨等生物提供棲息地,利用稻田養殖生物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具有1200年歷史的稻田養魚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水稻和水生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生態過程的優化,水稻和水生生物之間的互補利用資源,使得水稻生產系統變得更加“干凈”,農業生產面臨污染的風險和壓力得到不斷緩解,農業生產過程中能量消耗,也因降低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大大減少。由于農業生態系統中多種生物組分的保留,稻田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少。因此,稻田養殖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
“稻田養鱉”是利用鱉的雜食性及晝夜不息的活動習性,為稻田除草、治蟲、驅蟲、肥田,同時稻田為鱉提供活動、休息、避暑場所和充足的水與豐富的食物,稻、鱉兩者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是一項種養復合生態型的綜合農業技術。養鱉可以增加水田肥力,種稻可以改良鱉池底質,共生后鱉、稻的病蟲害減少,生態效益十分明顯;稻田養鱉,鱉池種稻,不施肥、不用藥,既降低生產成本,又使稻谷產量增加,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稻田養鴨”作為傳統的生態農業類型,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歷史悠久,有史可載,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間。大概在六百年前,“稻田養鴨”就作為一種有效的生物防治技術,被運用到稻田治理上,以克蟛蜞、蝗蟲等有害生物。據《廣東新語》所載,稻田有蟛蜞之害,鴨可治之。稻田養鴨就是利用鴨喜歡在水里活動的生理特性,將鴨放入稻田養殖。方法簡單,容易掌握,既可避免稻田施用農藥,減少稻田農藥污染,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節省了成本,生產出的糧食屬無公害食品,同時又育肥了鴨子,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極顯著。
上述三種稻田共生方法雖然具有諸多優點,但相較于本發明存在共生對象單一,稻田生態空間利用率低,綜合經濟效益不高等缺點,且難以形成真正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成產模式。例如,鱉、魚、鴨均可捕食田間有害生物,但由于它們各自食性的生物學差異,必然造成單一共生模式下部分田間有害生物由于不屬于某一共生對象的攝食范圍而存留在田內危害水稻生長。且目前我國水稻種植存在農藥、化肥使用量大,農田生態環境受破壞嚴重且經濟效益普遍偏低的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長此以往必將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探索一種節能高效、生態環保、效益顯著的稻田生產方式便顯得十分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涉及的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由于共生對象多樣,對于田間有害生物的防控具有更大的廣譜性,且最大化地利用稻田生態空間,在不影響水稻種植的情況下,能夠充分利用寶貴的土地與淡水資源。上述單一共生生產方法多針對一季稻區設計而來,而本發明專門為南方雙季稻區量身定制,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針對性,且在系統結構與實施管理等方面與其它稻田養殖模式具有明顯區別。
本發明的技術目標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生產方法包括1)基地選擇和共生田構建;2)共生田消毒;3)水稻種植;4)共生對象:鱉-魚-鴨-的飼養;5)病蟲害防控;6)適時收獲,六個部分;每部分具體為,
1.基地選擇和共生田構建
選擇水源條件好、水質清新、水流通暢、無污染、排灌方便、土質良好、土地平整的水稻田面積為5-10畝作為一個稻-鱉-魚-鴨共生田。然后在選好的田地四周用磚塊或石棉瓦建造地基50±5cm、高出地面50±5cm的圍墻,并建好進水閘口和排水閘口及防逃設施。在稻田四周開設上邊3.0±0.5m、下邊2.0±0.5m、深1.0~1.5m的倒梯形養殖溝(養殖溝水面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5±3%),作為共生對象(鱉、魚、鴨)生活與休息的場所。最后利用開設養殖溝挖出的土方在稻田四周壘設高30±5cm、下邊80±5cm、上邊50±5cm的梯形小田埂便于工作人員投放餌料及檢查田間情況亦便于分別控制稻田與養殖溝內的水位,在稻田中間位置壘設高50±5cm、下邊3±0.5m、上邊2±0.5m的梯形大田埂便于修建鴨舍,供共生鴨育雛以及半成鴨的遮陽避雨。
2.共生田消毒
在年底利用空閑時間進行整個共養田消毒處理,施用生石灰1500±100kg·hm-2,殺滅共養田內有害病源菌。
3.水稻種植
⑴品種選擇
以選擇高產、優質、抗病的當地主栽品種為宜。特別要注意抗倒性,以抗倒性好、分蘗力強、熟期適中的品種為佳。
⑵播期選擇
早稻應在清明前后育秧,4月底移栽。待早稻收獲后,于7月初播種晚稻,7月下旬移栽,移栽后15-20天內將田內水位保持2-3cm的較低程度,利用高溫迫使共生鱉轉入養殖溝生活,保證稻秧剛移栽時少受共生鱉爬行的影響。
⑶種植密度
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技術,大壟間隔40±2cm、小壟間隔20±2cm、株距16±2cm、一穴2本(單次插秧插2株),保證農田基本苗在20±1萬株·hm-2。
4.共生對象(鱉、魚、鴨)的飼養
⑴共生鱉的飼養
ⅰ放養品種為中華鱉;
ⅱ放養時機選擇為早稻移栽后的15-20天;
ⅲ放養密度為300-500只/畝,放養規格為平均體重200-300g,注意雌雄分開飼養,避免共生鱉性成熟后,雄鱉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傷感染從而影響銷售品質;
ⅳ放入幼鱉后每天投喂2次飼料9:00-11:00投喂飼料量為鱉體重的0.5%-1.0%,17:00-18:00投飼料量為鱉體重的0.5%-1.0%,同時應結合當天溫度情況適當增減餌料飼喂量,以投放的飼料在1.5小時內吃完為宜。
⑵共生魚的飼養
ⅰ放養品種為草魚、鳙魚或鯽魚;
ⅱ放養時機選擇為第一批魚苗在2月初投放,第二批魚苗在6-7月也就是第一批成魚收獲后投放;
ⅲ放養密度為50-100尾/畝,放養規格為平均體長3-5寸;
ⅳ投喂飼料與共生鱉相同。
⑵共生鴨的飼養
ⅰ放養品種為瘤頭鴨或麻鴨;
ⅱ第一批鴨苗于3月底育雛,待鴨苗長至25-30日齡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第二批鴨苗于7月初育雛,待鴨苗長至25-30日齡早稻移栽后放入大田飼養;
ⅲ放養密度為15-20只/畝;
ⅳ鴨苗1-30日齡采取自由采食的方式充分供給全價飼料,31-6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30-50g,61-9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80-100g。
5.病蟲害防控
由于稻-鱉-魚-鴨共生模式的水稻種植密度較小,水稻稻瘟病以及紋枯病發生很輕,加之共生鱉、魚、鴨能大量攝食田間稻蝽、稻螟、稻飛虱,因此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對水稻病蟲害進行特別防治。養殖溝內或田間一旦發現死鱉或死魚要及時清理,平時養殖溝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在高溫季節,針對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藥,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共生鱉與共生魚的疾病發生,定期潑灑15-20mg·L-1的生石灰或2mg·L-1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每月消毒1次,5-6月和8-9月雨水多、突變天氣情況多,適當增加消毒次數保證水質的透明度在0.2-0.3m,溶氧量在4mg·L-1以上,化學需氧量在10-20mg·L-1,氨氮不超過5mg·L-1。
6.適時收獲
ⅰ第一批共生鴨與第一批共生魚于6月中下旬收獲;
ⅱ早稻于6月底或7月初收獲,收獲前15-20天將田內水排干烤田促進水稻籽粒灌漿及加速成熟,與此同時養殖溝內保持0.9-1.3米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質,田內的共生鱉這時由于干熱會紛紛轉入養殖溝內生活,待水稻成熟時,使用收割機快速收割而不會傷及共生鱉;
ⅲ第二批共生鴨于10月初收獲;
ⅳ晚稻于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方式與早稻相同;
ⅴ第二批共生魚與共生鱉于11-12月根據市場需求捕獲上市。
本發明的重點在于該復合共生高效生產系統的構建方式以及各共生對象的投放時機、密度與處理方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就是將原有單一的稻田種養結合模式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空間,將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率開發至極限。在本模式下水稻為鱉、魚、鴨提供活動、休息等場所并利用根系吸收水體內過剩的營養物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鱉、魚、鴨捕食農田害蟲使水稻全生育期不用噴施任何農藥,鱉、魚、鴨的糞便可為水稻提供有機肥料;魚可取食鱉、鴨殘餌及糞便保證農田環境質量;魚、鴨可取食稻田雜草,鱉在稻田內爬行對稻田雜草亦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這樣看似擁擠的生存環境,因各共生對象間存在相互依存、共生互利的關系而充滿了和諧氣氛。本模式是一種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新模式,具有較好的經濟、生態效益,特別適合當下國家對于農業發展的需要。
為了解決目前稻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利用各共生對象間的互利共生關系防控田間雜草、害蟲,提高稻田土地資源利用率與綜合經濟效益。采用本發明在我國南方一年兩造水田實施,可做到水稻全生育期不施用任何農藥、化肥,減少了稻作生產成本、維護了農田生態環境,且生產的稻米、中華鱉、鴨、魚等可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與時下公眾注重食品安全、健康飲食的消費心理相吻合。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系統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中標號為:1.圍墻、2.進水閘口、3.排水閘口、4.稻田、5.養殖溝、6.小田埂、7.大田埂、8.鴨舍。
圖2為一種適于南方一年兩造水田的稻-鱉-魚-鴨四位一體生態共生生產方法技術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1.如圖1所示按照上述發明內容中的技術要求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共養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地點為廣東省湛江市湖光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綜合實驗基地內),包括①在選好的田地四周用磚塊或石棉瓦建造地基50cm、高出地面50cm的圍墻1,并建好進水閘口2和排水閘口3等防逃設施;②在稻田4四周開設上邊3.0m、下邊2.0m、深1.0~1.5m的倒梯形養殖溝5(養殖溝水面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5%),作為共生對象(鱉、魚、鴨)生活與休息的場所;③利用開設養殖溝挖出的土方在稻田4四周壘設高30cm、下邊80cm、上邊50cm的梯形小田埂6便于工作人員投放餌料及檢查田間情況亦便于分別控制稻田與養殖溝內的水位;④在稻田4中間位置壘設高50cm、下邊3m、上邊2cm的梯形大田埂7便于修建鴨舍8用于共生鴨育雛以及半成鴨的遮陽避雨等用途。
2. 2月初施用生石灰1500kg·hm-2對整個共養田(圖1)消毒處理殺滅共養田內有害病源菌,一周后在養殖溝5內放養第一批共生魚苗。放養品種選擇草魚、鳙魚或鯽魚,放養密度為50-100尾/畝,放養規格為平均體長3-5寸,日常飼養與甲魚基本相同。
3. 3月底在鴨舍8內對第一批放養的鴨苗進行育雛,育雛過程中注意保持鴨舍8內的溫度及環境衛生。
4. 4月初選擇高產、優質、抗病的當地主栽早稻品種進行播種育秧,20-25日后采用“大壟雙行”的形式移栽稻田4,移栽前3-5日每畝施用有機肥300-500公斤后深翻打田。移栽3-5日后將第一批雛鴨放入稻田4內飼養,放養密度為15-20只/畝,共養鴨31-6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30-50g、61-90日齡每天每只補喂飼料80-100g。
5. 5月中旬在養殖溝5內投放共生鱉苗,放養密度為300-500只/畝,放養規格為平均體重200-300g,注意雌雄分開飼養,避免共生鱉性成熟后雄鱉因求偶打斗而造成受傷感染從而影響銷售品質,放入幼鱉后每天投喂2次飼料9:00-11:00投喂飼料量為鱉體重的0.5%-1.0%,17:00-18:00投飼料量為鱉體重的0.5%-1.0%,同時應結合當天溫度等情況適當增減餌料飼喂量,以投放的飼料在1.5小時內吃完為宜。日常飼養過程中一旦發現養殖溝5內或田間有死鱉或死魚時要及時清理,平時養殖溝5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高溫季節針對性地添加高效低毒的中草藥,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共生鱉與共生魚的疾病發生,定期潑灑15-20mg·L-1的生石灰以及2mg·L-1的漂白粉,注意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使用,適當增加消毒次數保證水質的透明度在0.2-0.3m,溶氧量在4mg·L-1以上,化學需氧量在10-20mg·L-1,氨氮不超過5mg·L-1,在養殖溝5內放養適量的水草、浮萍等水生植物(不超過養殖溝水面面積的30%),這些水生植物為共生魚、鴨提供新鮮餌料,也為共生魚、鱉遮陽避暑提供休息場所,還能凈化水質、減少水體內的氨氮富集。
6. 6月下旬收獲第一批共生鴨與第一批共生魚。
7. 6月底或7月初收獲早稻,收獲前15-20天將稻田4內水排干烤田,促進水稻籽粒灌漿及加速成熟,與此同時養殖溝5內保持0.9-1.3米的高水位并控制水質,田內的共生鱉這時由于干熱會紛紛轉入養殖溝5內生活,待水稻成熟時使用收割機快速收割而不會傷及共生鱉。
8. 7月初投放第二批魚苗并播種晚稻,晚稻播種后15-20天移栽大田,移栽后15-20天內將田內水位保持在2-3cm的較低程度,利用高溫迫使共生鱉轉入養殖溝5生活,保證稻秧剛移栽時少受共生鱉爬行的影響。
9. 7月初育雛第二批鴨苗,25-30日齡放入稻田4飼養,投放密度與飼養與第一批鴨相同。
10. 10月初收獲第二批共生鴨。
11. 10月底至11月初收割晚稻,方式與早稻相同。
12. 11-12月根據市場需求捕獲第二批共生魚與共生鱉上市銷售。
在本發明的生產系統內共生鱉與共生鴨在稻田4、養殖溝5、小田埂6以及大田埂7之間自由活動,稻田4為共生鱉與共生鴨提高覓食、遮陰避暑的棲息場所,小田埂6、大田埂7以及其上的鴨舍8為共生鴨提供休息場所,小田埂6、大田埂7亦為共生鱉提供曬甲場所,養殖溝5為所有共生對象(鱉、與、鴨)提供生存、投喂餌料、運動場所,本發明通過上述生產技術流程(圖2)構成了一個循環利用、高效節能、生態環保的復合生產系統。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僅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或實現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近似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對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