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公開涉及打捆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逐漸往機械自動化形態過渡,各種各樣的農業機械應運而生,而打捆機就是其中之一,主要用于實現機械自動捆草的功能。
打捆機包括進料裝置以及與進料裝置連接的打捆機構。目前,進料裝置的進料口大小固定,不可調節,如果打捆機遇到秸稈密度不均勻的情況,會出現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不均勻的問題,例如,打捆機從秸稈密度高的區域駛入秸稈密度低的區域時,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就會出現由多變少的情況,導致打捆機構打捆后的草捆變形。
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以至少解決以往打捆機存在的進料裝置喂入量不均勻,導致草捆變形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具體為,一種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料料斗1、調整板2以及升降桿3;
其中,
所述進料料斗1包括蓋板11以及底板12,且沿著進料方向,所述底板12的長度大于所述蓋板11的長度;
所述調整板2包括固定端21和自由端22,所述固定端21與所述底板12轉動連接,所述自由端22與所述蓋板11之間形成進料口;
所述升降桿3設置于所述調整板2和所述底板12之間,且所述升降桿3可驅動所述調整板2進行升降運動。
優選,所述固定端21與所述底板12之間通過合頁4轉動連接。
進一步優選,所述升降桿3為螺桿,且所述升降桿3與所述底板12之間螺紋連接。
進一步優選,所述升降桿3為液壓升降桿。
進一步優選,所述調整板2的下表面間隔設置有2個軸套23;
所述升降桿3的端部設置有1個軸套23;
且所述升降桿3上的軸套23插設于所述調整板2上的2個軸套23之間后,通過插銷5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在底板上設置有調整板,該調整板設置有固定端和自由端,且固定端與底板轉動連接,而自由端與蓋板之間形成進料口,在調整板與底板之間設置有升降桿,當升降桿進行升降調節時,可驅動調整板進行升降運動,而由于調整板的固定端與底板轉動連接不可實現升降,因此只可帶動調整板的自由端進行升降運動,改變調整板自由端與蓋板之間的距離,實現進料口的大小調整,改變進料裝置的可進料量。例如:當遇到秸稈不均勻區域時,如果不進行進料口的大小調整,高密度秸稈區域,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大,而低密度秸稈區域,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小,導致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不均勻,而本實用新型中的進料裝置,可按照該秸稈區域的最小密度,調節升降桿的升降高度,使進料口在秸稈最小密度區時,能夠滿口喂料,因此,在整個秸稈區域,進料裝置均為滿口喂料,實現秸稈喂入量均勻的目的,保持草捆形狀一致,不變形。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實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實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的例子。
為了解決現有的打捆機在遇到秸稈密度不均勻的區域時,會出現進料裝置的秸稈喂入量不均勻,導致草捆變形的問題,本實施方案提供了一種用于打捆機的進料裝置,參見圖1,該進料裝置包括:進料料斗1、調整板2以及升降桿3,其中,該進料料斗1包括蓋板11以及底板12,在蓋板11和底板12的一側設置有敞口,且沿著進料方向,底板12的長度大于蓋板11的長度,調整板2包括固定端21和自由端22,且固定端21與 底板12轉動連接,自由端22與蓋板11之間形成進料口,在調整板2個底板12之間設置有升降桿3,該升降桿3可驅動調整板2進行升降運動,實現進料口大小的調整。
參見圖1,為了簡化進料裝置的結構,降低生產成本,固定端21與底板12之間通過合頁4轉動連接,合頁4的一個合頁片與固定端21固定連接,另一個合頁片與底板12固定連接。
本實施方案中升降桿13為螺桿,該升降桿與底板12之間螺紋連接,參見圖1,具體為:在底板12上設置有螺孔121,在底板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別固定焊接有螺母122,且螺母122的位置與螺孔121的位置相對應,升降桿13與底板12上的螺母122以及螺孔121螺紋連接。當需要進行升降桿的升降調整時,可以通過旋擰升降桿與螺紋孔和螺母的螺紋配合實現。
此外,升降桿3還可以選用液壓升降桿,通過液壓控制升降桿的升降調節。
其中,升降桿3和調整板2之間的連接為固定連接,其中,優選的方案,可參見圖1,在調整板2的下表面間隔設置有2個軸套23,在升降桿13與調整板2連接的一端設置有1個軸套23,且升降桿13上的軸套23插設于調整板2上的2個軸套23之間后,并通過插銷5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是按照遞進的方式進行撰寫,著重強調各個實施方案的不同之處,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參見。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實用新型后,將容易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實用新型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實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實用新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權利要求指出。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