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培育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
背景技術:
香樟樹是一種重要的多種用途生態和經濟樹種,其木材致密美觀,具有芳香味,防蟲擊蚊之用;香樟樹樹姿秀麗,四季常青且枝葉茂密,具有很強吸塵能力和抗霧霾能力;香樟樹的木材、根、葉及果實皆含精油,是天然樟腦,芳香油和芳香醇的重要來源,其精油和芳香醇價格每噸18-32萬之間,其精加工產品涉及眾多領域和行業。
在培育過程中,香樟樹通常以種子進行繁殖,后代變異極大,扦插繁殖和分蘗繁殖等能最大限度保持母本優良特性,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隨著香樟樹特色資源利用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產業脫貧項目上,扦插繁殖難于在短時間內滿足規模化生產的需求,還具有根系不發達,浪費枝條等缺點,因此,研究出一種縮短其育苗時間、提高出芽存活率,滿足規模化生產的香樟組培技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本發明的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在含有不同激素配比的wpm培養基上誘導香樟的愈傷組織,通過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以及生根培養基的培養,獲得香樟的再生苗,其培養方法取材方便,材料來源、數量充足,容易獲得無菌材料,能夠用較少的優良母本,繁殖出大批量的種苗,適用于規?;a。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一)外植體的預處理:剪取經過挖根處理后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將外植體剪成4-6cm的條狀物,然后用大蒜汁將外植體浸泡15-30min(浸泡時間長短視材料木質化程度而定),浸泡過程不斷進行振蕩,浸泡完成后用無菌水將外植體沖洗4-6次,然后放置于無菌接種盤吹干其表面水分,切去葉片以及舊的切口,切成2-2.5cm帶3個芽的莖段,將帶芽莖段置于自來水下沖洗30min,用濾紙吸干帶芽莖段備用;
(二)培養基的培養:
(1)誘導培養:將上述步驟獲得的帶芽莖段先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上,黑暗條件下培養5-10天,然后按光照和黑暗時間比為2:1交替進行誘導培養,誘導新芽長高至4-5cm后,將新芽的葉片切去,切成2-3cm的莖段;
所述誘導培養基含有wpm培養基+2.5mg/l6-ba+0.25mg/lnaa+4.5g/l瓊脂+30g/l蔗糖;
(2)增殖培養:將步驟(1)培養后處理得到的莖段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上培養35-40天后,將新芽轉到新的增殖培養基培養,增殖倍數達到3-4倍;
所述增殖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6-ba+0.5mg/lnaa+3.5g/l瓊脂+25g/l蔗糖;
(3)生根培養:將經步驟(2)增殖培養得到的叢芽切除其多余的側面芽或不定芽,按照高度為1.5-3cm將具有單芽的小枝剪切下來,然后將剪切后的小枝放到生根培養基進行生根培養,培養24-26天后即可出瓶煉苗;
所述生根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生根粉+4.5g/l瓊脂+30g/l蔗糖;
上述三種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組成培養基的原料混合攪拌均勻后,將其煮沸至ph值調節至5.6-6.0,然后裝入培養器皿中,在120-123℃高溫下蒸汽滅菌15-20min后進行冷卻,得到培養基備用;
(三)大棚煉苗:用鑷子將小苗從培養器皿中取出,用自來水將小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然后種植到培養土苗盤里并噴淋定根水,待葉面干后,噴施800-1000倍液的農用鏈霉毒,7-15天后噴施20-30倍的沼氣液,在大棚內培育3-5個月后進行移栽。
優選地,所述組織培養方法還包括外植體準備的步驟,具體為:通過檢測取含精油量和芳香醇高的香樟樹作為母體,將母體進行挖根處理,經過挖根處理待斷根處長出嫩芽后,取斷根位置新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
優選地,步驟(1)所述誘導培養是在溫度為26-28℃,濕度為65-80%,ph值為5.6-6.0的條件下進行的,誘導培養中的光照為自然光照2000-2500lux。
優選地,步驟(2)所述增殖培養是在溫度為26-28℃,濕度為50-75%,ph值為5.6-6.0的條件下進行的,所述增殖培養光照強度為2000-3000lux,光照時度為12-14h/天。
優選地,步驟(3)所述生根培養是在溫度為24-27℃,濕度為40-60%,ph值為5.6-6.0,光照強度為2000-3000lux,光照時度為12-14h/天的條件下進行的。
優選地,步驟(3)所述生根粉為abt1號生根粉。
優選地,所述作為外植體的嫩芽為4-6月份非下雨天期間長出的嫩芽。
本發明經大棚煉苗得到的香樟苗從大棚內取出,放入清水盆中,洗去根部瓊脂,然后撈出,用多菌靈處理后移栽至營養土中,營養土上層為2cm河沙,下層為4cm珍珠巖、蛭石及腐殖質混合物,待有新葉長出后按常規苗圃育苗措施管理。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的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在選擇外植體時,選擇通過檢測取含精油量和芳香醇高的香樟樹作為母體,將母體進行挖根處理,經過挖根處理待斷根處長出嫩芽后,取斷根位置新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外植體可以有效的保持了優良母本的穩定性狀,通過組織培養對外植體進行處理,與常規的扦插和壓條繁殖相比,組織培養能夠用較少的優良母本,繁殖出大批量的種苗,適用于規?;a。
2、本發明的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在含有不同激素配比的wpm培養基上誘導愈傷組織,通過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以及生根培養基的培養,獲得香樟的再生苗,其培養方法取材方便,材料來源、數量充足,容易獲得無菌材料;篩選獲得植株再生的香樟無性系,可大大提高農桿菌介導遺傳轉化的轉基因獲得率,有效縮短香樟的遺傳轉化周期,是一套易于掌握、簡便節約、快速高效的再生體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的實施例可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但不可以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一)外植體的準備:通過檢測取含精油量和芳香醇高的香樟樹作為母體,將母體進行挖根處理,經過挖根處理待斷根處長出嫩芽后,取斷根位置新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其中,嫩芽為4-6月份非下雨天期間長出的嫩芽;
(二)外植體的預處理:剪取經過挖根處理后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將外植體剪成4cm的條狀物,然后用大蒜汁將外植體浸泡15min,浸泡過程不斷進行振蕩,浸泡完成后用無菌水將外植體沖洗4次,然后放置于無菌接種盤吹干其表面水分,切去葉片以及舊的切口,切成2cm帶3個芽的莖段,將帶芽莖段置于自來水下沖洗30min,用濾紙吸干帶芽莖段備用;
(三)培養基的培養:
(1)誘導培養:將上述步驟獲得的帶芽莖段先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上,黑暗條件下培養5天,然后按光照和黑暗時間比為2:1交替進行誘導培養,誘導新芽長高至4cm后,將新芽的葉片切去,切成2cm的莖段;誘導培養是在溫度為26℃,濕度為65%,ph值為5.6的條件下進行的,誘導培養中的光照為自然光照2000lux;其中,誘導培養基含有wpm培養基+2.5mg/l6-ba+0.25mg/lnaa+4.5g/l瓊脂+30g/l蔗糖;
(2)增殖培養:將步驟(1)培養后處理得到的莖段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上培養35天后,將新芽轉到新的增殖培養基培養,增殖倍數達到3倍;增殖培養是在溫度為26℃,濕度為50%,ph值為5.6的條件下進行的,所述增殖培養光照強度為2000lux,光照時度為12h/天;其中,增殖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6-ba+0.5mg/lnaa+3.5g/l瓊脂+25g/l蔗糖;
(3)生根培養:將經步驟(2)增殖培養得到的叢芽切除其多余的側面芽或不定芽,按照高度為1.5cm將具有單芽的小枝剪切下來,然后將剪切后的小枝放到生根培養基進行生根培養,培養24天后即可出瓶煉苗;生根培養是在溫度為24℃,濕度為40%,ph值為5.6,光照強度為2000lux,光照時度為12h/天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中,生根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abt1號生根粉+4.5g/l瓊脂+30g/l蔗糖;
上述三種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組成培養基的原料混合攪拌均勻后,將其煮沸至ph值調節至5.6,然后裝入培養器皿中,在120℃高溫下蒸汽滅菌15min后進行冷卻,得到培養基備用;
(四)大棚煉苗:用鑷子將小苗從培養器皿中取出,用自來水將小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然后種植到培養土苗盤里并噴淋定根水,待葉面干后,噴施800倍液的農用鏈霉毒,7天后噴施20倍的沼氣液,在大棚內培育3個月后進行移栽。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一)外植體的準備:通過檢測取含精油量和芳香醇高的香樟樹作為母體,將母體進行挖根處理,經過挖根處理待斷根處長出嫩芽后,取斷根位置新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其中,嫩芽為4-6月份非下雨天期間長出的嫩芽;
(二)外植體的預處理:剪取經過挖根處理后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將外植體剪成5cm的條狀物,然后用大蒜汁將外植體浸泡22min,浸泡過程不斷進行振蕩,浸泡完成后用無菌水將外植體沖洗5次,然后放置于無菌接種盤吹干其表面水分,切去葉片以及舊的切口,切成2.2cm帶3個芽的莖段,將帶芽莖段置于自來水下沖洗30min,用濾紙吸干帶芽莖段備用;
(三)培養基的培養:
(1)誘導培養:將上述步驟獲得的帶芽莖段先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上,黑暗條件下培養7天,然后按光照和黑暗時間比為2:1交替進行誘導培養,誘導新芽長高至4cm后,將新芽的葉片切去,切成2cm的莖段;誘導培養是在溫度為27℃,濕度為75%,ph值為5.8的條件下進行的,誘導培養中的光照為自然光照2250lux;其中,誘導培養基含有wpm培養基+2.5mg/l6-ba+0.25mg/lnaa+4.5g/l瓊脂+30g/l蔗糖;
(2)增殖培養:將步驟(1)培養后處理得到的莖段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上培養38天后,將新芽轉到新的增殖培養基培養,增殖倍數達到3倍;增殖培養是在溫度為27℃,濕度為65%,ph值為5.8的條件下進行的,所述增殖培養光照強度為2500lux,光照時度為13h/天;其中,增殖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6-ba+0.5mg/lnaa+3.5g/l瓊脂+25g/l蔗糖;
(3)生根培養:將經步驟(2)增殖培養得到的叢芽切除其多余的側面芽或不定芽,按照高度為1.9cm將具有單芽的小枝剪切下來,然后將剪切后的小枝放到生根培養基進行生根培養,培養25天后即可出瓶煉苗;生根培養是在溫度為25℃,濕度為50%,ph值為5.8,光照強度為2500lux,光照時度為13h/天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中,生根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abt1號生根粉+4.5g/l瓊脂+30g/l蔗糖;
上述三種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組成培養基的原料混合攪拌均勻后,將其煮沸至ph值調節至5.8,然后裝入培養器皿中,在122℃高溫下蒸汽滅菌17min后進行冷卻,得到培養基備用;
(四)大棚煉苗:用鑷子將小苗從培養器皿中取出,用自來水將小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然后種植到培養土苗盤里并噴淋定根水,待葉面干后,噴施900倍液的農用鏈霉毒,12天后噴施25倍的沼氣液,在大棚內培育4個月后進行移栽。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一)外植體的準備:通過檢測取含精油量和芳香醇高的香樟樹作為母體,將母體進行挖根處理,經過挖根處理待斷根處長出嫩芽后,取斷根位置新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其中,嫩芽為4-6月份非下雨天期間長出的嫩芽;
(二)外植體的預處理:剪取經過挖根處理后長出的嫩芽作為外植體,將外植體剪成6cm的條狀物,然后用大蒜汁將外植體浸泡30min,浸泡過程不斷進行振蕩,浸泡完成后用無菌水將外植體沖洗6次,然后放置于無菌接種盤吹干其表面水分,切去葉片以及舊的切口,切成2.5cm帶3個芽的莖段,將帶芽莖段置于自來水下沖洗30min,用濾紙吸干帶芽莖段備用;
(三)培養基的培養:
(1)誘導培養:將上述步驟獲得的帶芽莖段先接種到誘導培養基上,黑暗條件下培養10天,然后按光照和黑暗時間比為2:1交替進行誘導培養,誘導新芽長高至5cm后,將新芽的葉片切去,切成3cm的莖段;誘導培養是在溫度為28℃,濕度為80%,ph值為6.0的條件下進行的,誘導培養中的光照為自然光照2500lux;其中,誘導培養基含有wpm培養基+2.5mg/l6-ba+0.25mg/lnaa+4.5g/l瓊脂+30g/l蔗糖;
(2)增殖培養:將步驟(1)培養后處理得到的莖段接種到增殖培養基上培養40天后,將新芽轉到新的增殖培養基培養,增殖倍數達到4倍;增殖培養是在溫度為28℃,濕度為75%,ph值為6.0的條件下進行的,所述增殖培養光照強度為3000lux,光照時度為12-14h/天;其中,增殖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6-ba+0.5mg/lnaa+3.5g/l瓊脂+25g/l蔗糖;
(3)生根培養:將經步驟(2)增殖培養得到的叢芽切除其多余的側面芽或不定芽,按照高度為3cm將具有單芽的小枝剪切下來,然后將剪切后的小枝放到生根培養基進行生根培養,培養26天后即可出瓶煉苗;生根培養是在溫度為27℃,濕度為60%,ph值為6.0,光照強度為3000lux,光照時度為14h/天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中,生根培養基的成分為:wpm+2.0mg/labt1號生根粉+4.5g/l瓊脂+30g/l蔗糖;
上述三種培養基的制備方法是將組成培養基的原料混合攪拌均勻后,將其煮沸至ph值調節至6.0,然后裝入培養器皿中,在123℃高溫下蒸汽滅菌20min后進行冷卻,得到培養基備用;
(四)大棚煉苗:用鑷子將小苗從培養器皿中取出,用自來水將小苗根部的培養基洗凈,然后種植到培養土苗盤里并噴淋定根水,待葉面干后,噴施1000倍液的農用鏈霉毒,15天后噴施30倍的沼氣液,在大棚內培育5個月后進行移栽。
效果驗證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香樟的組織培養方法的應用價值,實施人分為以下四組做對比試驗:
第一組:實施例1所述的組織培養方法;
第二組:實施例2所述的組織培養方法;
第三組:實施例3所述的組織培養方法;
第四組:培養基配方更換為wpm培養基+2.5mg/l6-ba+0.5mg/liba-d+30g/l蔗糖,其他方式嚴格按照實施例2進行。
s1:觀察上述四組在組培苗情況,記錄各組的生根苗數、生根率和多根率,結果見表1;
表1四組香樟組培苗情況表
根據上表可知:采用本發明的組織培養方法培育得到的香樟種苗,生根苗數多,生根率以及多根率高,適用于大規模種植,值得推廣。
雖然,上文中已經用一般性說明及具體實施方案對本發明作了詳盡的描述,但在本發明基礎上,可以對之作一些修改或改進,這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不偏離本發明精神的基礎上所做的這些修改或改進,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