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茶葉的加工方式多種多樣。茶葉的鮮葉經采用不同的機械設備和不
同的加工工藝制成的干茶種類也不相同。例如,經萎凋、揉捻、發酵、烘干制
成的是紅茶;例如,經殺青、揉捻、炒干(烘干)制成的是綠茶。
申請號為201410726035.3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茶葉制備工藝,該制備方
法為:步驟一:挑選鮮葉:色澤:選擇深綠色;葉型大小:中小葉為宜;步驟
二:初制:(A)、殺青;(B)、揉捻;(C)、干燥。該制備工藝簡單,操作簡便,
提高茶葉的質量,節省時間,效率高。
申請號為201410669911.3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茶葉加工工藝,該加工工
藝包括下述步驟:選葉、萎凋、初揉捻、發酵、二次揉捻、殺青、二次殺青、
三次殺青、拋光、烘干、包裝成品。該加工工藝出的茶葉克服了傳統方式加工
出的茶葉發酵不均勻、發酵過度、光澤度不夠等問題。具有清澈明亮、無苦澀
味等有益效果。
然而,上述兩公開發明專利的工藝及設備制成的產品的扁、平、直等指標
達不到高品級茶葉外觀的要求,并且,制成的產品的色、香、味差異大,價值
高低懸殊,原料浪費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鮮葉在20-22℃溫度下萎凋16-20h,空氣相對濕度為65-70%,萎凋后茶葉含水量62-65%,將萎凋葉降溫至-20℃,保持2h;
(2)揉捻:室內溫度20-24℃,相對濕度85-95%,不加壓揉捻20min,輕壓10min,輕壓10min,重壓10min,松壓5min,較粗老鮮葉或嫩度不均的鮮葉進行篩分復揉;
(3)發酵:發酵室相對濕度為95-98%,攤葉厚度8-10cm,發酵溫度為25-28℃,發酵時間1.5-2.5h,檸檬酸調節去離子水pH為4.5,用檸檬酸水溶液噴灑茶葉;
(4)初烘:將發酵后茶葉從25-28℃升溫至125-130℃,攤葉厚度5cm,初烘40-60min,攤涼回軟30min;
(5)干燥:分毛火、足火兩次干燥,中間攤涼,毛火溫度為108-115℃,攤涼30min,足火溫度80-85℃,烘至茶葉含水率6-7%。
進一步,所述步驟(1)降溫速率為1-2℃/min。
進一步,所述步驟(3)噴灑的檸檬酸水溶液與葉重量比為1:12-15。
進一步,所述步驟(4)升溫速率為1-2℃/min。
進一步,所述步驟(5)毛火干燥60-90min。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對萎凋后的茶葉進行冷凍干燥處理,可以增加細胞膜透性,促進多酚類物質的酶促氧化,使得揉捻后的茶葉PPO活性迅速上升,從而使多酚類物質迅速氧化,縮短發酵時間的同時降低了茶黃素的消耗,提高茶葉品質;
2、本發明發酵工藝中加入檸檬酸溶液,不僅可以縮短發酵時間,還可以提高茶葉的茶黃素、茶綠素、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含量,增進茶湯滋味鮮爽度;
3、本發明發酵后茶葉先125-130℃高溫初烘滅酶,再干燥,不僅能改善茶葉的色澤和滋味,還能有效地提高茶葉香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鮮葉在22℃溫度下萎凋16h,空氣相對濕度為70%,萎凋后茶葉含水量65%,將萎凋葉以2℃/min的降溫速率降溫至-20℃,保持2h;
(2)揉捻:室內溫度24℃,相對濕度95%,不加壓揉捻20min,輕壓10min,輕壓10min,重壓10min,松壓5min,較粗老鮮葉或嫩度不均的鮮葉進行篩分復揉;
揉捻的目的一是使茶葉細胞通過揉捻后破壞,茶汁外溢,多酚類物質和其他成分產生化學變化,為形成茶葉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卷成直條索;三是茶汁溢出聚于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于水形成外形光澤,增加茶湯濃度,以茶萎凋葉細胞破壞率達到85%以上,葉片90%以上成條,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葉表面,局部揉捻葉泛綠為度。
(3)發酵:發酵室相對濕度為95%,攤葉厚度8cm,發酵溫度為28℃,發酵時間2.5h,檸檬酸調節去離子水pH為4.5,用檸檬酸水溶液噴灑茶葉,噴灑的檸檬酸水溶液與葉重量比為1:12;發酵至茶葉原有的青草氣息消失,轉化為醇厚的茶香,茶葉的色澤,香氣完全形成;
(4)初烘:將發酵后茶葉從25℃以2℃/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130℃,攤葉厚度5cm,初烘40min,攤涼回軟30min;
(5)干燥:分毛火、足火兩次干燥,中間攤涼,毛火溫度為115℃,毛火干燥60min,攤涼30min,足火溫度80℃,烘至茶葉含水率7%。
實施例2
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鮮葉在21℃溫度下萎凋18h,空氣相對濕度為65%,萎凋后茶葉含水量62%,將萎凋葉以1℃/min的降溫速率降溫至-20℃,保持2h;
(2)揉捻:室內溫度20℃,相對濕度85%,不加壓揉捻20min,輕壓10min,輕壓10min,重壓10min,松壓5min,較粗老鮮葉或嫩度不均的鮮葉進行篩分復揉;
揉捻的目的一是使茶葉細胞通過揉捻后破壞,茶汁外溢,多酚類物質和其他成分產生化學變化,為形成茶葉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卷成直條索;三是茶汁溢出聚于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于水形成外形光澤,增加茶湯濃度,以茶萎凋葉細胞破壞率達到85%以上,葉片90%以上成條,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葉表面,局部揉捻葉泛綠為度。
(3)發酵:發酵室相對濕度為98%,攤葉厚度10cm,發酵溫度為25℃,發酵時間1.5h,檸檬酸調節去離子水pH為4.5,用檸檬酸水溶液噴灑茶葉,噴灑的檸檬酸水溶液與葉重量比為1:13;發酵至茶葉原有的青草氣息消失,轉化為醇厚的茶香,茶葉的色澤,香氣完全形成;
(4)初烘:將發酵后茶葉從28℃以1.5℃/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125℃,攤葉厚度5cm,初烘50min,攤涼回軟30min;
(5)干燥:分毛火、足火兩次干燥,中間攤涼,毛火溫度為108℃,毛火干燥90min,攤涼30min,足火溫度82℃,烘至茶葉含水率6%。
實施例3
一種基于提高品質的茶葉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萎凋:將采摘鮮葉在20℃溫度下萎凋20h,空氣相對濕度為68%,萎凋后茶葉含水量63%,將萎凋葉以1.5℃/min的降溫速率降溫至-20℃,保持2h;
(2)揉捻:室內溫度22℃,相對濕度90%,不加壓揉捻20min,輕壓10min,輕壓10min,重壓10min,松壓5min,較粗老鮮葉或嫩度不均的鮮葉進行篩分復揉;
揉捻的目的一是使茶葉細胞通過揉捻后破壞,茶汁外溢,多酚類物質和其他成分產生化學變化,為形成茶葉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卷成直條索;三是茶汁溢出聚于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于水形成外形光澤,增加茶湯濃度,以茶萎凋葉細胞破壞率達到85%以上,葉片90%以上成條,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葉表面,局部揉捻葉泛綠為度。
(3)發酵:發酵室相對濕度為96%,攤葉厚度9cm,發酵溫度為27℃,發酵時間2h,檸檬酸調節去離子水pH為4.5,用檸檬酸水溶液噴灑茶葉,噴灑的檸檬酸水溶液與葉重量比為1:15;發酵至茶葉原有的青草氣息消失,轉化為醇厚的茶香,茶葉的色澤,香氣完全形成;
(4)初烘:將發酵后茶葉從26℃以1℃/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128℃,攤葉厚度5cm,初烘60min,攤涼回軟30min;
(5)干燥:分毛火、足火兩次干燥,中間攤涼,毛火溫度為112℃,毛火干燥80min,攤涼30min,足火溫度85℃,烘至茶葉含水率6%。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發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實施案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發明不限于這里的實施案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揭示,不脫離本發明范疇所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