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
背景技術:
茶葉機械為加工茶葉所用的機械設備,包括采茶機、包揉機、松包機、篩沫機、搖青機、除鐵機、抖篩機、揀梗機、圓篩機、滾切機、磨光機、解塊機、理條機、曲毫機、分級機、炒茶機、烘培機、提香機、篩選機、殺青機、熱風爐、炒干機、揉捻機、分裝機、內膜機、茶葉挑梗機及真空包裝機等等。炒干機是茶葉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機械之一。
傳統的茶葉炒干裝置中,炒干過程慢,效率低,炒干效果差,不能有效的節約能源。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炒干過程慢,效率低,炒干效果差,不能有效的節約能源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包括裝置主體、烘干桶、控制面板、出料斗、出料濾網、進料斗、固定座、頂板、攪拌電機、吸風機、送風管道、電加熱器、小型除濕風扇、熱風管道、回風管道和攪拌軸,所述烘干桶固定安裝在裝置主體的頂部,所述控制面板鑲嵌在裝置主體的外壁上,且控制面板與攪拌電機、吸風機、電加熱器、小型除濕風扇均電性連接,所述出料斗固定安裝在烘干桶的外側底部,且出料斗的內側設有出料濾網,所述進料斗固定安裝在烘干桶外側頂部,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裝在裝置主體的內腔頂部,且固定座的頂部連接有頂板,所述攪拌電機安裝在頂部的上側,且攪拌電機與兩組攪拌軸之間均通過齒輪相連接,所述吸風機設在裝置主體的一側,且吸風機與電加熱器之間通過送風管道相連接,所述電加熱器鑲嵌在頂板上側,且電加熱器的兩側分別連接有送風管道與熱風管道,所述攪拌軸內部為中空結構且在攪拌軸四周設備散熱孔,該熱風管道與攪拌軸連通,所述兩組小型除濕風扇均固定安裝在烘干桶的底部,所述回風管道的一端連接在送風管道上,且回風管道的另一端連接在熱風管道上。
優選的,所述出料斗為向下傾斜狀結構,且進料斗為向上傾斜狀結構。
優選的,所述攪拌軸為螺旋狀結構,且出料濾網為可推拉狀結構。
優選的,所述烘干桶內部的熱風管道與回風管道均為螺旋狀結構,且熱風管道與回風管道均緊貼在烘干桶的內壁上。
優選的,所述烘干桶的底部設有通多組風孔,且多組通風孔的直徑均小于烘干后茶葉的直徑。
優選的,所述烘干桶的底部為傾斜狀結構,且烘干桶的前端低于烘干桶的后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設有螺旋狀的熱風管,可使烘干桶內部的茶葉均勻受熱,設有兩組螺旋狀的攪拌軸,對茶葉進行烘干攪拌,防止茶葉受熱不均,安裝有小型除濕風扇,增加烘干桶內部的空氣流通率,可使茶葉加速烘干,回風管道連接在送風管道上,可對余熱進行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烘干筒內部熱風管道布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3,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包括裝置主體1、烘干桶2、控制面板3、出料斗4、出料濾網5、進料斗6、固定座7、頂板8、攪拌電機9、吸風機10、送風管道11、電加熱器12、小型除濕風扇13、熱風管道14、回風管道15和攪拌軸16,所述烘干桶2固定安裝在裝置主體1的頂部,所述控制面板3鑲嵌在裝置主體1的外壁上,且控制面板3與攪拌電機9、吸風機10、電加熱器12、小型除濕風扇13均電性連接,所述出料斗4固定安裝在烘干桶2的外側底部,且出料斗4的內側設有出料濾網5,所述進料斗6固定安裝在烘干桶外側頂部,所述固定座7固定安裝在裝置主體1的內腔頂部,且固定座7的頂部連接有頂板8,所述攪拌電機9安裝在頂部8的上側,且攪拌電機9與兩組攪拌軸16之間均通過齒輪相連接,所述吸風機10設在裝置主體1的一側,且吸風機10與電加熱器12之間通過送風管道11相連接,所述電加熱器12鑲嵌在頂板8上側,且電加熱器12的兩側分別連接有送風管道11與熱風管道14,所述攪拌軸16內部為中空結構且在攪拌軸16四周設備散熱孔17,該熱風管道14與攪拌軸16連通,所述兩組小型除濕風扇13均固定安裝在烘干桶2的底部,所述回風管道15的一端連接在送風管道11上,且回風管道15的另一端連接在熱風管道14上。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出料斗4為向下傾斜狀結構,且進料斗6為向上傾斜狀結構,更有利于未烘干的茶葉進入到烘干桶2內部,同時防止在攪拌烘干過程中茶葉通過出料斗4濺出,進料斗6傾斜狀結構有利于烘干后的茶葉流出。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攪拌軸16為螺旋狀結構,且出料濾網5為可推拉狀結構,有利于在烘干過程中對茶葉進行攪拌,加速烘干,同時防止將烘干后的茶葉攪碎,出料濾網5防止在烘干過程過中茶葉流出。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烘干桶2內部的熱風管道14與回風管道15均為螺旋狀結構,且熱風管道14與回風管道15均緊貼在烘干桶2的內壁上,使烘干桶2內部的茶葉均勻受熱,防止茶葉受熱不均勻而影響茶葉烘干的質量。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烘干桶2的底部設有通多組風孔,且多組通風孔的直徑均小于烘干后茶葉的直徑,通風孔可使小型除濕風扇13吹出的風進入到烘干桶2中,增加烘干桶2內部的空氣流通率,可使茶葉加速烘干,同時防止茶葉落入到底部損壞小型除濕風扇13,同時防止風量過大將烘干后的茶葉從烘干桶2中吹出。
上述實施例中,具體的,烘干桶2的底部為傾斜狀結構,且烘干桶2的前端低于烘干桶2的后端,有利于烘干后的茶葉全部通過出料斗4流出。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時,首先需對整個改進后用于茶葉炒干裝置有一個結構上的了解,能夠更加便捷的進行使用,將未烘干的茶葉通過進料斗6放入到烘干桶2內部,然后通過控制面板3依次開啟攪拌電機9、吸風機10、電加熱器12與小型除濕風扇13,吸風機10將吸入的風源通過送風管道11輸送到電加熱器12內部,電加熱器12對風源進行加熱,并通過熱風管道14進入到烘干桶2內部對未烘干的茶葉進行加熱,由于熱風管道14為螺旋狀結構且與攪拌軸16連通,在攪拌軸16的攪動下使茶葉在烘干桶2內部均勻受熱,熱風帶著剩余的熱量通過回風管道15回到送風管道11內部,并再次進入到電加熱器12內部,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同時安裝在烘干桶2底部的小型除濕風扇13通過風孔將風送入到烘干桶2內部,增加內部的空氣流通率,加速茶葉的烘干速度。
綜上所述,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