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脊柱外科矯正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脊柱偏彎問題成為青少年的一種易發病癥,在早期不易發現。脊椎偏彎會影響體型外貌、心肺功能、正常發育,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壽命。目前公認的較好的矯正方法就是二十四小時穿戴矯正背心或者馬甲,但是這種方法影響美觀且二十四小時穿戴十分不便,脫下后容易復發。因此需要一種可以單獨治療且不需要穿戴的設備來幫助患者治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脊柱外科矯正裝置,幫助患者進行外科矯正治療。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發明目的:
一種脊柱外科矯正裝置,包括座椅,其特征是:所述座椅上固定連接有伸縮套,所述伸縮套上安裝有伸縮臂,所述伸縮臂后側固定連接有齒條,所述伸縮臂前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通過第一電機軸與凸輪連接,所述凸輪右側與推桿接觸,所述推桿穿過支撐架和凹槽連接有按摩球,所述支撐架下方連接在所述伸縮臂上,所述按摩球通過彈簧連接在支撐架上,所述伸縮臂的上部環套有橫臂,所述橫臂的左右兩端通過螺栓連接有對稱的氣缸,所述氣缸的活塞桿連接有肩部固定架,所述伸縮臂的上方設有枕塊,所述座椅上固定連接有外殼,所述凹槽設置在所述外殼上,所述外殼的右側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通過第二電機軸與齒輪連接,所述齒輪嚙合有所述齒條。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橫臂上有兩列貫穿橫臂的水平孔,所述螺栓穿過所述水平孔后與螺母連接。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橫臂上設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穿過所述橫臂與所述伸縮臂接觸。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外殼的底部安裝有腹部固定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該設備采用了齒輪齒條的運動來控制伸縮臂的上下運動,可以方便的將伸縮臂調整到合適的位置,采用了凸輪和連桿的運動來帶動按摩球運動達到按摩的效果,方便有效,采用了定位螺栓來固定橫臂,方式便捷,肩部固定架通過氣缸控制,可以向后拉伸肩部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對脊柱的康復治療能起到很大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左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主視圖。
圖3為圖1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結構圖。
圖4為圖2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結構圖。
圖5為氣缸及肩部固定架結構示意圖。
圖中,1-伸縮臂,2-枕塊,3-橫臂,4-氣缸,401-活塞桿,5-外殼,501-凹槽,6-齒條,7-伸縮套,8-座椅,9-齒輪,10-定位螺栓,11-支撐架,12-推桿,13-按摩球,1301-彈簧,14-凸輪,15-第一電機,16-水平孔,17-豎直孔,18-腹部固定帶,19-第一電機軸,20-第二電機軸,21-第二電機,22-肩部固定架,23-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座椅8,所述座椅8上固定連接有伸縮套7,所述伸縮套7安裝有伸縮臂1,所述伸縮臂1后側固定連接有齒條6,所述伸縮臂1前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電機15,所述第一電機15通過第一電機軸19與凸輪14連接,所述凸輪14右側與推桿12接觸,所述推桿12穿過支撐架11和凹槽501連接有按摩球13,所述支撐架11下方連接在所述伸縮臂1上,所述按摩球13通過彈簧1301連接在支撐架11上,所述伸縮臂1的上部環套有橫臂3,所述橫臂3的左右兩端通過螺栓23連接有對稱的氣缸4,所述氣缸4的活塞桿401連接有肩部固定架22,所述伸縮臂1的上方設有枕塊2,所述座椅8上固定連接有外殼5,所述凹槽501設置在所述外殼5上,所述外殼5的右側固定連接有第二電機21,所述第二電機21通過第二電機軸20與齒輪9連接,所述齒輪9嚙合有所述齒條6。
所述橫臂3上有兩列貫穿橫臂3的水平孔16,所述螺栓23穿過所述水平孔16后與螺母(圖中未示出)連接。
所述橫臂3上設有定位螺栓10,所述定位螺栓10穿過所述橫臂3與所述伸縮臂1接觸。
所述外殼5的底部安裝有腹部固定帶18。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為:當患者坐到座椅8上面時,用腹部固定帶18來固定患者的腹部,接通電源使第二電機21轉動帶動齒輪9運動,齒輪嚙合來帶動齒條6上下運動,伸縮臂1上下運動,根據患者的患病脊椎位置不同來將按摩球13調整到合適的位置,根據患者身高將橫臂3上下移動至合適的位置,擰緊定位螺栓10,將橫臂3固定在伸縮臂1上,根據患者肩膀的寬度,將氣缸4通過螺栓23對稱安裝在橫臂3的水平孔16中,患者背部靠著外殼5,肩部兩側分別放在肩部固定板22的內側,然后氣缸活塞桿401收縮帶動肩部固定架22向后拉動肩膀一段距離直至患者可以保持標準的坐姿。第一電機15接通電源后可以帶動凸輪14的旋轉,推桿12隨著凸輪14的轉動和彈簧1301的作用可以左右水平往復運動,按摩球8隨著推桿的運動不斷地對患者的患病脊柱進行擠壓和按摩。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