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柔性罩殼及呼吸界面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572838閱讀:268來源:國知局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與空氣輸送系統配合使用的柔性罩殼及呼吸界面裝置。



背景技術:

在針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睡眠呼吸類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一般采用正壓通氣療法,即通過呼吸設備將正壓氣體輸送至患者呼吸氣道內。這種呼吸設備通常包括正壓通氣裝置即持續正壓通氣裝置(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或雙水平正壓通氣裝置(Bi-PAP,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空氣輸送管以及患者呼吸界面裝置,其中患者呼吸界面裝置一般為鼻罩、口鼻罩或面罩。使用時,通過綁帶將柔性罩殼固定罩設在患者鼻部及附近區域,柔性罩殼接觸患者自鼻梁以下、口部以上的三角區域的皮膚,在綁帶及鼻罩內外壓差的作用下柔性罩殼與接觸區域的皮膚之間貼合形成氣密,使正壓氣體輸送至患者呼吸氣道內。在使用過程中,患者呼吸界面裝置和皮膚接觸的舒適度、穩定度、密封效果是三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將直接影響患者使用體驗和治療效果。

呼吸界面裝置的柔性罩殼與人的口、鼻部位接觸時,柔性罩殼上的鼻梁部襯墊的變形最大,應力也在此處集中,在長時間地佩戴下會導致患者鼻梁部舒適性降低,并形成紅印甚至皮膚損傷,會降低患者配合治療的順應性;而且,現有的柔性罩殼不能很好地與大多數患者的鼻部輪廓相匹配,例如同一款鼻罩不能同時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低鼻梁患者和高鼻梁患者的使用需求,其通用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通用性好且佩戴舒適的柔性罩殼及呼吸界面裝置。

一種柔性罩殼,所述柔性罩殼具有彈性且兩側分別具有第一開口和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的邊緣區域設置有與人體鼻部或口鼻部皮膚緊貼的密封襯墊,所述密封襯墊包括用于密封鼻梁部的鼻梁區襯墊、用于密封鼻翼及上唇部或下唇部的第一區襯墊及用于密封鼻部左右兩側的第二區襯墊,所述柔性罩殼于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密封襯墊之間的罩殼包括靠近鼻梁部且與所述鼻梁區襯墊連接的第一罩殼、連接于所述第一罩殼左右兩側的側面罩殼、連接于所述側面罩殼的第二罩殼;

所述柔性罩殼上設置有一柔性緩沖帶,所述柔性緩沖帶為連續的帶狀結構,所述柔性緩沖帶的兩側關于所述柔性罩殼的中軸面對稱,所述柔性緩沖帶的寬度從中間向兩側逐漸減小,所述密封襯墊受壓后,所述柔性緩沖帶的局部或全部區域產生彈性彎折變形,以分散壓力并使所述密封襯墊動態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輪廓,形成有效密封。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罩殼具有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所述柔性緩沖帶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部與第二支撐部之間,所述第一支撐部位于所述柔性緩沖帶的上方且靠近所述第一開口,所述第一支撐部沿所述柔性緩沖帶的上輪廓延伸至兩側的末端,所述第二支撐部位于所述柔性緩沖帶的下方且沿所述柔性緩沖帶的下輪廓延伸至兩側的末端;

所述柔性緩沖帶的兩側從所述第一罩殼的頂端分別朝向兩側的所述側面罩殼且逐漸遠離所述第一開口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的厚度皆大于所述柔性緩沖帶的厚度,所述柔性緩沖帶的柔性皆大于兩側的所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的柔性,所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及柔性緩沖帶形成柔性緩沖結構;

所述密封襯墊為單層硅膠襯墊或具有支撐襯墊的多層硅膠襯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緩沖帶包括位于中心區域且靠近鼻梁部的鼻梁部緩沖帶、位于所述鼻梁部緩沖帶兩側的側面緩沖帶,所述鼻梁部緩沖帶的厚度小于所述側面緩沖帶的厚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緩沖帶的厚度從四周向中心逐漸變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柔性緩沖帶的表面突出設置有至少一個導向筋,所述導向筋關于所述柔性罩殼的中軸面對稱。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向筋為一中心導向筋,所述中心導向筋包括與所述第一支撐部連接的上段、與所述第二支撐部連接的下段、連接于所述上段和下段之間的中間段,所述中心導向筋的寬度從兩端向中心逐漸變小,所述中心導向筋的厚度由兩端向中心逐漸變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緩沖帶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導向筋,兩側的所述輔助導向筋關于所述中心導向筋對稱。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助導向筋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部連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支撐部且與所述第二支撐部間隔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助導向筋與所述中心導向筋的距離從所述第一開口至第二開口的方向逐漸變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中間段包括與所述上段連接的上連接段、與所述下段連接的下連接段,所述上連接段與所述下連接段間隔設置。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鼻梁部緩沖帶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至少一組輔助導向筋,每組導向筋皆包括與所述第一支撐部連接的第一輔助導向筋、與所述第二支撐部連接的第二輔助導向筋,所述第一輔助導向筋與所述第二輔助導向筋兩者間隔設置并形成一開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輔助導向筋與所述中心導向筋的距離從所述第一開口至第二開口的方向皆逐漸變大,第二輔助導向筋與所述中心導向筋的距離從所述第一開口至第二開口的方向皆逐漸變小,每組輔助導向筋中的第一輔助導向筋、第二輔助導向筋共同形成中間斷開的類“C”字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部的內表面和/或外表面突出設置有支撐加強筋,所述支撐加強筋位于所述鼻梁部緩沖帶的下方。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加強筋近似呈矩形,所述支撐加強筋靠近所述第二開口的一側與所述鼻梁區襯墊連接,所述支撐加強筋靠近所述第一開口的一側與所述鼻梁部緩沖帶連接,所述支撐加強筋的厚度皆大于所述鼻梁區襯墊及鼻梁部緩沖帶的厚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加強筋的兩側設置有輔助導向筋,每個所述輔助導向筋包括一體設置的根部和呈鉤狀的鉤部,所述根部靠近所述第二開口的一端與所述支撐加強筋的一個側邊連接,所述根部與所述柔性罩殼的中軸面的距離從所述第一開口至第二開口的方向逐漸變大,所述鉤部的內凹面朝向所述柔性罩殼的中軸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輔助導向筋的厚度從所述根部靠近所述第二開口的一端至所述鉤部的末端逐漸變小。

一種呼吸界面裝置,包括:

綁帶;

連接組件,所述連接組件的一端用于與空氣輸送管連接;

中間連接殼,連接于所述連接組件的另一端,所述連接組件相對于所述中間連接殼可旋轉,所述中間連接殼上設置有用于與所述綁帶連接的連接部,以協助所述呼吸界面裝置的佩戴;

上述柔性罩殼,連接設置在所述中間連接殼遠離所述連接組件的一端。

一種呼吸界面裝置,包括:

綁帶;

連接組件,所述連接組件的一端用于與空氣輸送管連接;

中間連接殼,連接于所述連接組件的另一端,所述連接組件相對于所述中間連接殼可旋轉;

上述柔性罩殼,連接設置在所述中間連接殼遠離所述連接組件的一端;

支架,可拆卸連接于所述中間連接殼上,用于與綁帶連接,以協助所述呼吸界面裝置的佩戴。

上述柔性罩殼,在柔性罩殼的開口設置有佩戴時與人體皮膚緊貼的密封襯墊,柔性罩殼設置有柔性緩沖帶,佩戴時柔性緩沖帶產生形變,以分散壓力并使密封襯墊動態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輪廓,使密封襯墊與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長時間佩戴下的舒適性高,并且能很好地與人體鼻部輪廓相匹配,適于不同年齡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附圖說明

圖1a、圖1b、圖1c分別為鼻罩的組裝、分解、佩戴的示意圖;

圖2a、圖2b分別為面罩組裝、佩戴的示意圖;

圖3為殼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a、圖4b、圖4c分別為呼吸界面裝置的前視、后視、側視示意圖;

圖5a、5b分別為柔性罩殼的立體、仰視示意圖;

圖6為柔性罩殼與殼體的剖視圖;

圖7為一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橫向剖視圖;

圖8為一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縱向剖視圖;

圖9為呼吸界面裝置佩戴時鼻梁部緩沖帶形成內凹結構的示意圖;

圖10為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橫向剖視圖;

圖11為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橫向剖視圖;

圖12為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側視示意圖;

圖13為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橫向剖視圖;

圖14為圖12中的B-B方向剖視示意圖;

圖15為圖12中的C-C方向剖視示意圖;

圖16為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橫向剖視示意圖;

圖17為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的剖視示意圖;

圖18為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縱向剖視示意圖;

圖19為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側視示意圖;

圖20為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俯視示意圖;

圖21為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柔性罩殼與殼體的縱向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4a至圖5b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柔性罩殼40,柔性罩殼40為中空的具有彈性,且兩側分別具有第一開口401和第二開口403,第二開口403的邊緣區域設置有與人體鼻部或口鼻部皮膚緊貼的密封襯墊410,密封襯墊410包括用于密封鼻梁部的鼻梁區襯墊411、第一區襯墊413以及第二區襯墊412,第一區襯墊413用于佩戴時密封鼻翼及上唇部或下唇部,第二區襯墊412用于密封鼻部兩側。第二區襯墊412關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柔性罩殼40設置有柔性緩沖帶441,該柔性緩沖帶441受壓后產生變形,可調整第一開口401與密封襯墊410之間的距離;柔性罩殼40于第一開口401與密封襯墊410之間的罩殼包括第一罩殼420、側面罩殼430及第二罩殼431,第一罩殼420、側面罩殼430及第二罩殼431形成罩殼壁402,第一罩殼420靠近鼻梁部且與鼻梁區襯墊411連接,側面罩殼430為連接于第一罩殼420左右兩側的罩殼,第二罩殼431連接于側面罩殼430且靠近第一區襯墊413,第一罩殼420、側面罩殼430及第二罩殼431皆關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柔性緩沖帶441呈連續的帶狀結構,柔性緩沖帶441的兩側關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且向密封襯墊410的方向延伸,柔性緩沖帶441的寬度從中間向兩側逐漸減小,兩側的末端可設置為弧形。設置的密封襯墊410能增加佩戴時的舒適感,設置柔性緩沖帶441的結構,佩戴時柔性緩沖帶441產生形變和回復,使得位于柔性緩沖帶441上下兩側的柔性罩殼40之間的距離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整。

請參閱圖1a至圖1c,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呼吸界面裝置,包括綁帶60、連接組件10、中間連接殼30、支架20及上述柔性罩殼40;連接組件10的一端用于與空氣輸送管連接,中間連接殼30連接于連接組件10的另一端,并且連接組件10相對于中間連接殼30可旋轉,支架20可拆卸連接于中間連接殼30上,用于與綁帶60連接,協助呼吸界面裝置佩戴人體頭部;柔性罩殼40連接設置在中間連接殼30遠離連接組件10的一端。

當然的,也可以不使用支架20,而是在中間連接殼30上設置有用于與綁帶60連接的連接部,該連接部用以協助呼吸界面裝置的佩戴。

如圖1a、圖1b所示,連接組件10包括彎管110和接頭120,接頭120和彎管110都是中空的管狀部件,橫截面可以都設為圓環形;接頭120用于與空氣輸送管連接(圖未示);彎管110與接頭120連接且呈彎折狀,彎管110相對于接頭120可轉動;當然的,彎管110與接頭120之間也可以采用扣接的結構;中間連接殼30卡扣于彎管110上且可相對彎管110旋轉。

當呼吸界面裝置為鼻罩時,可以在彎管110上設置有多個排氣孔111,從而保證一定的漏氣率,有效地將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如圖2a所示,當呼吸界面裝置為面罩時,可以在中間連接殼30上開設多個排氣孔112,接頭120可套設有防窒息閥,彎管110卡扣于防窒息閥上。

如圖3所示,中間連接殼30的前視輪廓近似為等腰三角形,中間連接殼30包括依次連接的接頭120部、中間連接殼30部以及接口部,中間連接殼30從接頭部310向接口部330逐漸增大,中間連接殼30的接頭部310、殼體部320和接口部330也可以是一體設置,中間連接殼30部的截面尺寸從接頭部310向接口部330逐漸增大,中間連接殼30部的外側可設置有多個突出的卡位和凹陷的扣位,用于與支架20連接并固定支架20。

柔性罩殼40可以是通過二次注塑加工一體成型的。具體的,可以一體形成于中間連接殼30的接口部330上,柔性罩殼40具有一定的柔性,可采用邵氏硬度約40度的硅膠材質制成。柔性罩殼40和密封襯墊410的形狀按人體工程學設計,可匹配大部分患者不同的口部、鼻部輪廓。所述密封襯墊410可設計成薄的單層硅膠結構,也可設計成含支撐襯墊的多層硅膠結構,即包括外層襯墊和位于內側的用于支撐外層襯墊的支撐襯墊,例如設計成兩層的硅膠結構。

如圖1a至圖1c所示,支架20可以是整體呈長條狀,支架20的長度方向垂直于中間連接殼30的中軸面,支架20兩側分別具有連接部210,用于與綁帶60連接,協助呼吸界面裝置的佩戴。

如圖1c所示,呼吸界面裝置為鼻罩時,第一區襯墊413用于密封鼻翼及上唇部,第一區襯墊413的厚度可以設置為0.3mm~0.5mm,佩戴時,第二開口403朝向使用者的鼻部,鼻部位于通過第二開口403進入鼻罩的收容內腔中。

如圖2a、圖2b所示,呼吸界面裝置為面罩時,第一區襯墊413用于密封鼻翼及下唇部,佩戴時,第二開口403朝向使用者的鼻部及口部,鼻部及口部通過第二開口403進入面罩的收容內腔中。

如圖7所示,側面罩殼430包括左側罩殼430a及右側罩殼430b,左側罩殼430a內側鄰近密封襯墊410上左側密封區域的一側設置有加厚的加強筋4301a,該加強筋4301a自第一罩殼420先后延伸至第二罩殼431與左側罩殼430a的結合部。同時,右側罩殼430b內側鄰近密封襯墊410上右側密封區的一側也設置有加厚的加強筋4301b,兩側的加強筋關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

如圖3至圖6所示,柔性罩殼40具有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柔性緩沖帶441連接于第一支撐部4401與第二支撐部4402之間,第一支撐部4401位于柔性緩沖帶441的上方且靠近第一開口401,第一支撐部4401沿所述柔性緩沖帶441的上輪廓延伸至兩側的末端,第二支撐部4402位于柔性緩沖帶441的下方且沿柔性緩沖帶441的下輪廓延伸至兩側的末端。

如圖6所示,柔性緩沖帶441的兩側從第一罩殼420的頂端分別朝向兩側的側面罩殼430且逐漸遠離第一開口401的方向延伸,受壓后以使柔性緩沖帶441沿應力方向發生形變,當然的,柔性緩沖帶441的兩側也可以是朝逐漸遠離第二開口403的方向延伸。第一支撐部4401、第二支撐部4402的厚度皆大于柔性緩沖帶441的厚度,柔性緩沖帶441的厚度可以設置為小于柔性罩殼40其它區域的厚度,柔性緩沖帶441的柔性皆大于兩側的第一支撐部4401、第二支撐部4402的柔性,第一支撐部4401、第二支撐部4402及柔性緩沖帶441形成柔性緩沖結構440,也就是說,位于中間的柔性緩沖帶441在受壓后會發生一定的形變,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之間的距離變小,柔性緩沖帶441向柔性罩殼40內腔凹陷彎曲。

在一實施例中,柔性緩沖帶441的表面突出設置有至少一個導向筋,導向筋關于柔性罩殼的中軸面對稱,導向筋可以是但不限于呈矩形、直條型、弧形。該導向筋使得柔性緩沖帶441被擠壓變形后能使變形的部分向兩側拉伸,具有一定張力,可以分散鼻梁部施加給密封襯墊410的壓力,使得密封襯墊410對鼻梁部的反作用力不易導致長時間佩戴后在鼻梁部形成紅印,提高了佩戴的舒適度。

如圖7所示,柔性緩沖帶441包括鼻梁部緩沖帶4410和側面緩沖帶4411,鼻梁部緩沖帶4410位于中心區域且靠近鼻梁部的鼻梁部緩沖帶4410、位于鼻梁部緩沖帶4410兩側的側面緩沖帶4411,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厚度小于側面緩沖帶4411的厚度,使得更易于變形。

如圖7所示,在一實施例中,導向筋為突出設置于柔性緩沖帶441表面的一中心導向筋510,該中心導向筋510包括上段5101、下段5103、中間段5102,上段5101與第一支撐部4401連接,下段5103與第二支撐部4402連接,中間段5102連接于上段5101和下段5103之間,中心導向筋510整體位于柔性緩沖帶441的對稱中心處,即中心導向筋510的走向為從上至下且左右兩側關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中心導向筋510的寬度從兩端向中心逐漸變小,中心導向筋510的厚度由兩端向中心逐漸變大,也就是說,中心導向筋510在其中心處的厚度最大、寬度最小。中心段的寬度范圍為:0.5~1.2mm,中心段的厚度范圍是:1.2~2mm。

如圖8所示,佩戴呼吸界面裝置時,在綁帶60的拉力作用下,柔性罩殼40的密封襯墊410與使用者鼻部的皮膚接觸,密封襯墊410受壓后變形,鼻梁部皮膚作用在呼吸界面裝置的壓力經密封襯墊410向上傳遞至第二支撐部4402,而佩戴時經中間連接殼30向柔性罩殼40傳遞的壓力將向下傳遞至第一支撐部4401,柔性緩沖帶441設置的中心導向筋510承受上、下兩端向中心的壓力,同時還受到呼吸界面裝置內腔中氣體的壓力。中心導向筋510上、下段5103朝向中心的壓應力集中在中間段5102,使該中心導向筋510以中間段5102為軸心向其凸起方向彎折變形,誘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區域的材料向內側彎折變形。

為增強柔性緩沖帶441的適配調節功能,可以在鼻梁部緩沖帶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至少一個輔助導向筋520,兩側的輔助導向筋520關于中心導向筋510對稱。

如圖9所示,輔助導向筋520可以引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受壓發生彎折變形時向兩側延伸,形成內凹的凹槽結構,使得鼻梁部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的距離縮短,能有效分散自中間連接殼30向鼻梁部施加的壓應力,提升了佩戴的舒適性;同時,在輸送相同氣壓下,鼻梁部緩沖帶4410受壓形成的凹槽結構內凹的深度與使用者鼻梁部的高度有關,當鼻梁較高的使用者佩戴此呼吸界面裝置時,密封襯墊410在鼻梁處的壓縮變形量較大,相應地,在鼻梁部緩沖帶4410區域形成的凹槽的內凹深度也越深,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之間的距離就越短。對同一佩戴者而言,在不同的輸送氣壓下,凹槽結構內凹的深度也會相應的變化,隨著正壓氣流壓力增加,凹槽結構內凹的深度將變淺,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之間的距離將變大,將適當增加鼻梁區襯墊411與鼻梁部皮膚接觸面的壓力,以降低在高輸送壓力下鼻梁部漏氣的風險。鼻梁部緩沖帶4410設置有中心導向筋510及輔助導向筋520的結構,使呼吸界面裝置具備動態適配調節功能;同時,可匹配大部分不同鼻梁高度的患者鼻部輪廓,且能夠在不同輸送氣壓下動態調整鼻梁區襯墊411與鼻梁部接觸的壓力,保證在不同輸送氣壓下與佩戴者面部皮膚接觸的氣密性。

輔助導向筋520的一端與第一支撐部4401連接、另一端朝向第二支撐部4402且與第二支撐部4402間隔設置。較好的,輔助導向筋520與中心導向筋510的距離從上端至下端逐漸變大,即從第一開口401至第二開口403的方向逐漸變大。

如圖10所示,上述中心導向筋510中的中間段5102設置為分隔的兩段,即中間段5102包括與上段5101連接的上連接段、與下段5103連接的下連接段,上連接段與下連接段是間隔設置的,以進一步降低柔性緩沖帶441向內彎折變形過程的阻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兩側各設置有至少一對輔助導向筋,且兩側的輔助導向筋相對于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對稱,如圖10所示,在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對輔助導向筋,每對輔助導向筋皆包括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和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其中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位于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的上方,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的上端與第一支撐部4401相連,而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的下端與第二支撐部4402相連,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的靠近第一開口401的一端位于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的靠近第二開口403的一端的延伸線上,兩者間距設置,相距約1~2mm,兩者形成一開口。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和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的輪廓為直線型,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與中心導向筋520的距離從從第一開口401至第二開口403的方向皆逐漸變大,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的長度大于第二輔助導向筋的長度,例如,可以將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和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的長度之比設置為2:1。

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和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可以設置呈直線型的,也可以是其它形狀的,例如,如圖11所示,設置成弧形的第一輔助導向筋522a和弧形的第二輔助導向筋522b,兩者的輪廓組合形成中間斷開的類“C”字型,第一輔助導向筋521a與中心導向筋520的距離從從第一開口401至第二開口403的方向皆逐漸變大,第二輔助導向筋521b與中心導向筋520的距離從從第一開口401至第二開口403的方向皆逐漸變小。柔性緩沖帶上下兩側的輔助導向筋設置為中間斷開的結構,有利于輔助引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內凹變形后向兩側輔助導向筋的開口處擴展。

在一實施例中,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厚度從四周向中心逐漸變小,也就是說,中心處是最薄的,使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中心位置的可變形程度最大,以使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縱向(從第一支撐部指向第二支撐部的方向)截面的外表面輪廓線帶有一定的內凹弧度,即向柔性罩殼40內腔凹設,內凹曲率半徑可以設置為大于35mm。當佩戴鼻罩時,鼻梁部緩沖帶4410受到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朝向中心的壓力,由于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中心處柔性最大,且該中心處外表面輪廓相對于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向柔性罩殼40內腔方向凹設,上、下受力時鼻梁部緩沖帶4410將向內彎折變形并向兩側延伸,形成凹槽結構,形成的凹槽結構有利于分散使用者鼻梁部所受的應力,降低產生紅印的風險,提升舒適感,另外,也可以提升其佩戴的適配性。

如圖12至圖15所示,同樣的,可以在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至少一對輔助導向筋531,可以起到引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內凹變形向其兩側延伸的作用。

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6至圖18所示,在第二支撐部4402的內表面和/或外表面凸設有一支撐加強筋541,支撐加強筋541處于加強筋4301a和4301b二者之間,且位于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下方。支撐加強筋541的形狀包括但不限于矩形、直條型、弧形等。

在一具體的實施例中,支撐加強筋541的形狀設置呈近似為矩形。支撐加強筋541的靠近第二開口403的一側連接鼻梁區襯墊411所在密封襯墊,其靠近第一開口401的一側連接鼻梁部緩沖帶4410;該支撐加強筋541的厚度皆大于鼻梁區襯墊411、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厚度。具體地,支撐加強筋541的厚度可以設置為1~2mm。

在支撐加強筋541的兩側對稱設置有輔助導向筋,分別為輔助導向筋551a和輔助導向筋551b,如圖16所示,每個輔助導向筋皆包括一體設置的根部5510和鉤部5511,根部5510的靠近第二開口403的一端與支撐加強筋541的左側/或右側相連、靠近第一開口401的一端沿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內側表面向兩側上方延伸(逐漸遠離對稱中心),鉤部5511與根部5510的靠近第一開口401的一端相連,其鉤部5511彎曲靠近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中心線,鉤部5511的內凹面朝向柔性罩殼40的中軸面。兩側的輔助導向筋的厚度可以設置為0.8~1.5mm,優選的,其輔助導向筋的厚度自根部5510的靠近第二開口403的一端到鉤部5511的末端是漸變的,厚度可以是逐漸變小。

如圖18所示,佩戴時,鼻部區域皮膚作用在柔性罩殼40上的壓力經密封襯墊410向上傳遞至支撐加強筋541上,經中間連接殼30向柔性罩殼40傳遞的壓力將向下傳遞至第一支撐部4401,在這種情況下,鼻梁部緩沖帶4410承受第一緩沖部4402、支撐加強筋541兩端向中心的壓力,同時還受到鼻罩內腔氣體的壓力。佩戴時,柔性罩殼40受力變形,支撐加強筋541將朝向第一支撐部4401移動,支撐加強筋541所受的壓力經兩側的輔助導向筋分散傳導至鼻梁部緩沖帶4410的兩側;同時,支撐加強筋541向上的位移形變導致兩側的輔助導向筋的鉤部5511的末端向遠離鼻梁部緩沖帶4410對稱中心的方向變形,對鼻梁部緩沖帶4410形成兩側向外的拉應力,以誘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所在柔性罩殼向內側彎折變形;輔助導向筋551引導鼻梁部緩沖帶4410區域向內側的彎折變形的同時向兩側延伸,如圖9所示,使得第一支撐部4401和第二支撐部4402的距離縮短,此結構的形成有效分散了自殼體向鼻梁部施加的壓應力,提升了佩戴的舒適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設置的各種加強筋和輔助導向筋不限于突出設置在柔性罩殼40的內表面,可以突出設置在柔性罩殼40的外表面和\或內表面。支撐加強筋和對應的輔助導向筋可以同時設置在柔性罩殼40的內表面,如圖16-18所示;支撐加強筋541和對應的輔助導向筋也可以同時設置在柔性罩殼40的外表面,如圖19-21所示。

上述柔性罩殼,在柔性罩殼的開口設置有佩戴時與人體皮膚緊貼的密封襯墊,柔性罩殼設置有柔性緩沖帶,佩戴時柔性緩沖帶產生形變,以分散壓力并使密封襯墊動態匹配使用者面部的輪廓,使密封襯墊與使用者面部形成有效密封,長時間佩戴下的舒適性高,并且能很好地與人體鼻部輪廓相匹配,適于不同年齡段的使用需求,通用性高。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银川市| 湖州市| 龙岩市| 页游| 隆子县| 西乌| 大宁县| 会理县| 杭州市| 伊吾县| 西平县| 青河县| 武平县| 即墨市| 建水县| 二连浩特市| 高碑店市| 奇台县| 荣成市| 洪江市| 油尖旺区| 苏尼特右旗| 枣强县| 凤凰县| 普兰县| 迁安市| 杭州市| 台州市| 福清市| 万年县| 德兴市| 丹阳市| 南安市| 多伦县| 泰兴市| 长白| 江川县| 姚安县| 福贡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