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服裝加工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夾扣裝置及釘扣機。
背景技術:
釘扣機是專用的自動縫紉機型,完成有規則形狀鈕扣的縫釘。最常用的是圓盤形二孔或四孔(又稱平扣)鈕扣的縫釘。釘扣機的主要工作部件是夾扣裝置。
現有技術中,參照圖1,夾扣裝置包括左夾腿1和右夾腿2,所述左夾腿1和右夾腿2一端固定連接,另一端留有供紐扣水平進出的開口,所述左夾腿1和右夾腿2的相對一側均開設有供紐扣滑移的滑槽24,且所述滑槽24連通外界,使用時,工人先將紐扣通過滑槽24固定在夾扣裝置內,等到該紐扣縫釘在衣服上,在沿著滑槽24滑出交口裝置。這樣的設置雖然能夠實現夾扣的功能,但是工人需要從左夾腿1和右夾腿2的開口處通過滑槽24滑移進夾扣裝置內,當工人長時間工作后,眼睛極易疲勞,而供紐扣滑進的開口又很小,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難度,工人極難將紐扣滑移進滑槽24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夾扣裝置,能夠方便工人將紐扣放置進夾扣裝置,且工人眼睛疲勞的情況下也能夠準確將紐扣放置進去。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夾扣裝置,包括左夾腿和右夾腿,所述左夾腿和右夾腿的一端連接,另一端留有供紐扣水平進出的開口,所述左夾腿和右夾腿均包括本體、上夾片和下夾片,所述上夾片和下夾片之間形成滑槽,所述上夾片沿著平行于所述本體上表面所在平面活動套接于本體內,所述本體內設置有當上夾片縮于本體內時將上夾片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且所述上夾片朝上一側設置為坡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紐扣從上方扣下時,首先與上夾片接觸,由于上夾片的上側為坡面,所以紐扣給上夾片的力被分解后,給予上夾片一個水平的力,使上夾片縮于本體內,直到紐扣完全滑至滑槽內,上夾片在第一復位機構的作用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將紐扣固定于滑槽內,使得工人在裝扣的過程中更加方便,節省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裝扣的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本體靠近上表面的一側開設有平行于所述本體上表面所在平面的連接槽,所述上夾片的一端連接于連接槽內,所述連接槽的槽口處設置有用于防止上夾片脫離連接槽的限位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上夾片能夠水平伸縮與連接槽內,并利用限位機構把上夾片固定于連接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設置于槽口處的第一限位塊,以及設置于上夾片一端的與所述第一限位塊相適配的第二限位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限位塊和第一限位塊的配合將上夾片的一端限定在連接槽內,操作簡單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復位機構包括設置于第二限位塊與連接槽槽底之間的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一彈性件在自然狀態下將上夾片遠離連接槽槽底的一端推出連接槽外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上夾片縮于連接槽內時,第一彈性件被壓縮,產生一個水平向外的彈性恢復力;當紐扣完全進入滑槽內時,彈性恢復力將上夾片恢復原狀,從而將紐扣夾在滑槽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下夾片上與開口相對的一端設置有防止紐扣掉出滑槽的擋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擋塊設置于下夾片的后端,當紐扣夾于滑槽內時,紐扣不會從后方滑出。
進一步的,所述左夾腿和右夾腿一端鉸接,還設置有用于將左夾腿和右夾腿分開后復位的第二復位機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左夾腿和右夾腿鉸接時,相當于左夾腿和右夾腿上相對的兩個滑槽間的距離可調,即適用于各種大小的紐扣,并利用第二復位機構將紐扣夾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復位機構包括套設于鉸接軸上的扭簧,所述扭簧在自然狀態下將左夾腿和右夾腿閉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用簡單的扭簧實現復位功能,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復位機構包括連接左夾腿和右夾腿活動端的第二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在自然狀態下將左夾腿和右夾腿閉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用簡單的第二彈性件實現復位功能,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采用彈簧或彈性膠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或彈性膠塊均是生活中較為常見彈性件,可節約制作成本。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工人只需把紐扣從上至下放置,接觸上夾片后,上夾片可伸縮于本體內,直到將紐扣完全滑至滑槽內,上夾片復位,將紐扣夾于滑槽內,而不需要從側面將紐扣滑進滑槽內,方便工人操作;另外,左夾腿和右夾腿鉸接,可調整兩個滑槽間的距離,即整個夾扣裝置適用于任何大小的紐扣,使其更具通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釘扣機,能夠方便工人將紐扣放置進夾扣裝置,然后進行紐扣的縫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釘扣機,包括如目的一中提出的夾扣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該釘扣機能夠定各種大小的紐扣,并在釘扣時,工人裝扣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背景技術中夾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釘扣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的放大圖;
圖4為左夾腿的剖視圖;
圖5為實施例二的夾扣裝置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三的夾扣裝置示意圖。
附圖標記:1、左夾腿;2、右夾腿;21、本體;211、連接槽;212、第一限位塊;22、上夾片;221、第二限位塊;222、坡面;23、下夾片;231、擋塊;24、滑槽;25、第一彈性件;31、扭簧;32、第二彈性件;33、鉸接軸;4、工作臺;5、操作臺;6、工作板;61、通孔;7、針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參照圖2,一種釘扣機,包括工作臺4,工作臺4上設置了操作臺5。參照圖3操作臺5的一端設置有用于縫釘紐扣的針尖7,針尖7下方設置有用于夾住紐扣的夾扣裝置,夾扣裝置下方設置有工作板6,待縫扣的衣服放置于工作板6上,并在工作板6上正對于針尖7的下方設置了供針尖7活動的通孔61。
其中,夾扣裝置包括左夾腿1和右夾腿2,左夾腿1和右夾腿2的一端均連接于操作臺5上,另一端留有供紐扣水平進出的開口,左夾腿1和右夾腿2均包括本體21、上夾片22和下夾片23,上夾片22和下夾片23之間形成滑槽24,上夾片22沿著水平方向活動套接于本體21,本體21內設置有當上夾片22縮于本體21內時將上夾片22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且上夾片22朝上一側設置為坡面222。在下夾片23的后端設置了擋塊231,紐扣放置于滑槽24內時,可防止其向后滑出,加強了紐扣放置于滑槽24時的穩定性。
參照圖4,在本體21的上端沿其長度方向設置有連接槽211,槽口處設置了第一限位塊212,上夾片22的一端連接于連接槽211內,并在該端設置有與第一限位塊212配合的第二限位塊221,這樣一來能夠防止上夾片22脫離連接槽211。并在第二限位塊221與連接槽211槽底之間設置了第一彈性件25,且第一彈性件25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二限位塊221和連接槽211槽底,該第一彈性件25可以為彈簧或彈性膠塊,優選的,本實施例選用第一彈簧,該第一彈簧在自然狀態下將上夾片22的一端頂出連接槽211內。
工作過程:
紐扣從上至下與上夾片22的坡面222接觸,給予坡面222一個向下的力,力在坡面222分解后,將上夾片22向連接槽211內收縮,直到紐扣完全放置在滑槽24內,上夾片22在彈簧的復位作用下復原,將紐扣夾在滑槽24內;直到將紐扣縫釘在衣服上,紐扣從開口處滑出。
實施例二
參照圖5,一種釘扣機,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釘扣機上的夾扣裝置的左夾腿1和右夾腿2一端鉸接,并在鉸接軸33上套設了的扭簧31,該扭簧31在自然狀態下將左夾腿1和右夾腿2閉合。且該扭簧31的扭力大于第一彈性件25的彈性,當紐扣滑進滑槽24內后,在扭簧31的作用下,能夠將紐扣夾緊,防止紐扣掉出。這樣的設置能夠適用于任何大小的紐扣,提高了釘扣機的通用性。
實施例三
參照圖6,一種釘扣機,與實施例二的區別在于,釘扣機上的夾扣裝置左夾腿1和右夾腿2活動端設置了第二彈性件32,該第二彈性件32可以為彈簧或彈性膠塊,本實施例中,選用彈簧,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左夾腿1的下夾片23和右夾腿2的下夾片23連接,不影響紐扣從開口處滑出。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