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針織機,尤其涉及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
背景技術:
1、針織機:編織“針織物”的機器。19世紀70年代隨著電動機的發明,手搖針織機進而被高速運轉的電動針織機所取代。
2、現有技術中,現有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在使用的過程中,提花機構在進行安裝的時候大多都是采用螺釘固定的方式,且螺釘較小,導致在進行較多個提花機構安裝時費時費力,且工作效率較低,不方便使用,另外由于提花機構的重量不輕,使用者不便對其進行移動安裝和調整角度。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種能夠快速安裝拆卸、拆卸時便于移出和能夠根據實際的安裝情況來調整其角度的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包括主板,所述主板的頂端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固定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頂端兩側均設有夾板,兩個所述夾板相對的一端均固定有卡柱,所述放置板內設有用于驅動兩個夾板相向移動的驅動結構,所述放置板的頂端內側設有多個帶動輥。
3、優選的,所述驅動結構包括設于放置板內的雙向螺桿,所述雙向螺桿的外壁兩端均螺紋連接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的兩側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柱,兩個所述移動板的頂端均固定有連接塊,兩個所述連接塊的頂端均貫穿放置板并分別與兩個夾板相固定,通過雙向螺桿的轉動,使兩個移動板再限位柱的限位相向移動,從而帶動倆個連接塊連接的兩個夾板相向移動,從而使兩夾板對提花機構進行夾持固定,達到對提花機構進行安裝的效果。
4、優選的,所述雙向螺桿的一端轉動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設于放置板內并與放置板轉動連接,所述雙向螺桿的另一端固定有連接柱,所述連接柱遠離雙向螺桿的一端貫穿放置板的外壁并固定有轉板,通過轉軸的設置,避免雙向螺桿之間與放置板發生摩擦,提高了雙向螺桿的使用壽命,通過轉板的設置,使用者可以通過轉動轉板,從而帶動雙向螺桿轉動。
5、優選的,所述限位柱的兩端均與放置板相固定,所述放置板的頂端開設有與連接塊相匹配的移動槽,通過移動槽的設置,能夠使連接塊穩定移動,避免出現原理出錯的現象。
6、優選的,所述主板的兩端外壁均固定有安裝板,兩個所述安裝板內均開設有安裝孔,通過安裝板和安裝孔的設置,使該裝置可以與外界的針織機進行安裝。
7、優選的,所述放置板的頂端開設有三個內腔,多個所述帶動輥分別設于三個內腔內,所述夾板與放置板之間的間隙大于帶動輥頂端與放置板之間的間隙,通過夾板與放置板之間的間隙大于帶動輥頂端與放置板之間的間隙,當夾板移動時,不會接觸到帶動輥,防止出現夾板擋住帶動輥,導致帶動輥不能夠進行轉動。
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在于:
9、本實用新型中,使用者可以通過轉動轉板,從而帶動雙向螺桿轉動,使兩個移動板再限位柱的限位相向移動,從而帶動倆個連接塊連接的兩個夾板相向移動,從而使兩夾板對提花機構進行夾持固定,再通過卡柱插接到提花機構兩側開設的卡槽內,達到對提花機構進行安裝的效果,拆卸時,只需反向轉動轉板,帶動兩個夾板反向移動,通過帶動輥的設置,可以輕松移出提花機構,便于對其進行維修更換,實用性更強。
1.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包括主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的頂端安裝有電機(2),所述電機(2)的輸出端固定有放置板(3),所述放置板(3)的頂端兩側均設有夾板(4),兩個所述夾板(4)相對的一端均固定有卡柱(5),所述放置板(3)內設有用于驅動兩個夾板(4)相向移動的驅動結構(6),所述放置板(3)的頂端內側設有多個帶動輥(1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結構(6)包括設于放置板(3)內的雙向螺桿(601),所述雙向螺桿(601)的外壁兩端均螺紋連接有移動板(602),所述移動板(602)的兩側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柱(603),兩個所述移動板(602)的頂端均固定有連接塊(604),兩個所述連接塊(604)的頂端均貫穿放置板(3)并分別與兩個夾板(4)相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向螺桿(601)的一端轉動連接有轉軸(9),所述轉軸(9)設于放置板(3)內并與放置板(3)轉動連接,所述雙向螺桿(601)的另一端固定有連接柱(10),所述連接柱(10)遠離雙向螺桿(601)的一端貫穿放置板(3)的外壁并固定有轉板(11)。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603)的兩端均與放置板(3)相固定,所述放置板(3)的頂端開設有與連接塊(604)相匹配的移動槽(7)。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1)的兩端外壁均固定有安裝板(13),兩個所述安裝板(13)內均開設有安裝孔(14)。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提花機構快拆式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3)的頂端開設有三個內腔(15),多個所述帶動輥(16)分別設于三個內腔(15)內,所述夾板(4)與放置板(3)之間的間隙大于帶動輥(16)頂端與放置板(3)之間的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