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攪拌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升降移動的混凝土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自落式攪拌機有較長的歷史,早在20世紀初,由蒸汽機驅動的鼓筒式混凝土攪拌機已開始出現。50年代后,反轉出料式和傾翻出料式的雙錐形攪拌機以及裂筒式攪拌機等相繼問世并獲得發展。自落式混凝土攪拌機的拌筒內壁上有徑向布置的攪拌葉片。工作時,拌筒繞其水平軸線回轉,加入拌筒內的物料,被葉片提升至一定高度后,借自重下落,這樣周而復始的運動,達到攪拌的效果?;炷翑嚢枵局饕蓴嚢柚鳈C、物料稱量系統、物料輸送系統、物料貯存系統和控制系統等5 大系統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市場上的混凝土攪拌機,多為大型的設備,車載式的或者地面固定式的,這種攪拌機工作效率高,適合樓群建筑、修路和修橋梁等大型的工程使用。然而,現有部分的混凝土攪拌機上的攪拌葉不能改變位置,不能充分使混凝土混合均勻,有的混凝圖還需要多個人工的進行混凝土的攪拌,即費時又費力,效率很低。還有就是現有的攪拌機體積大、重量大,難移動,在使用時需要多個人相互配合才能抬起或移動,既要浪費大量的人力,在移動過程中,由于相互牽絆,很容易發生誤撞、誤傷現象,工人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升降移動的混凝土攪拌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升降移動的混凝土攪拌裝置,包括水箱和攪拌箱本體,所述水箱的下方設有液壓缸,所述液壓缸通過活塞桿連接下方的電動機,所述水箱的兩側下方均設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出口連通攪拌箱本體頂部的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上均勻設有噴頭,所述攪拌箱本體的左側上方設有于水平面角為三十度的進料口,所述電動機上設有攪拌軸,且攪拌軸延伸至攪拌箱本體的內部,所述攪拌軸上設有螺旋攪拌葉片,所述攪拌箱本體的左右兩側內壁均設有加熱元件,所述攪拌箱本體的左側下方設有出料口,所述攪拌箱本體下方設有小推車本體,所述小推車本體的右側設有扶手,所述小推車本體的底部設有滾輪,所述攪拌箱本體右側下方設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和加熱元件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扶手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
優選的,所述扶手上設有軟套。
優選的,所述噴頭的數量不少于6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可升降移動的混凝土攪拌裝置,可以通過液壓缸上的活塞桿帶動攪拌軸進行上移動,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攪拌效果,有助于混凝土混合的均勻性,還調高制造混凝土的效率,還有就是攪拌箱本體下方的小推車的設置可以實現在不同位置進行攪拌,不需要人工抬起,從而保證了人工的安全。另外該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攪拌箱本體、2進料口、3活塞桿、4液壓缸、5水箱、6第一水管、7電動機、8第二水管、9噴頭、10加熱元件、11攪拌軸、12出料口、13小推車本體、14螺旋攪拌葉片、15蓄電池、16扶手、17軟套、18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可升降移動的混凝土攪拌裝置,包括水箱5和攪拌箱本體1,所述水箱5的下方設有液壓缸4,所述液壓缸4通過活塞桿3連接下方的電動機7,所述水箱5的兩側下方均設有第一水管6,所述第一水管6的出口連通攪拌箱本體1頂部的第二水管8,所述第二水管8上均勻設有噴頭9,所述攪拌箱本體1的左側上方設有于水平面角為三十度的進料口2,所述電動機7上設有攪拌軸11,且攪拌軸11延伸至攪拌箱本體1的內部,所述攪拌軸11上設有螺旋攪拌葉片14,所述攪拌箱本體1的左右兩側內壁均設有加熱元件10,所述攪拌箱本體1的左側下方設有出料口12,所述攪拌箱本體1下方設有小推車本體13,所述小推車本體13的右側設有扶手16,所述小推車本體13的底部設有滾輪18,所述攪拌箱本體1右側下方設有蓄電池15,所述蓄電池15和加熱元件10電性連接,所述扶手16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所述扶手16上設有軟套17,所述噴頭9的數量不少于6個。
工作原理:該裝置通過啟動電動機7后,利用液壓缸4上的活塞桿3帶動電動機7上的攪拌軸11進行上移動,從而提高混凝土的攪拌效果,加熱元件10的設置可以給攪拌桶本體1進行加熱,從而提高了攪拌速度,小推車本體13的設置可以方便不同位置的攪拌。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