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機械設備技術領域,設計攪拌裝置,尤其是一種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混凝土攪拌機是把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機械。主要由拌筒、加料和卸料機構、供水系統、原動機、傳動機構、機架和支承裝置等組成。目前使用較多的是圓盤立軸式強制混凝土攪拌機和圓槽臥軸式強制攪拌機,強制式混凝土攪拌機拌筒內的轉軸臂架上裝有攪拌葉片,加入拌筒內的物料,在攪拌葉片的強力攪動下,形成交叉的物流。這種攪拌方式遠比自落攪拌方式作用強烈,主要適于攪拌干硬性混凝土。
上述目前使用較多的混凝土攪拌機多為開放式結構,對于封閉式結構的混凝土攪拌機需要滿足長時間攪拌,同時較少攪拌阻力、降低攪拌磨損。因此,需改善目前攪拌機的內部攪拌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三軸交叉安裝,兩軸在下,一軸在上,通過合理布局,提高混凝土攪拌裝置的工作穩定性和工作效率,同時改善混凝土的攪拌質量,降低攪拌裝置工作過程中的磨損程度。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由攪拌艙、上攪拌器、左攪拌器、右攪拌器和出料口組成。
上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的頂部中心位置,左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底部左側位置,右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底部右側位置,出料口位于攪拌艙的底部中心位置處。
上攪拌器包括上攪拌軸和上攪拌電機,上攪拌電機安裝在攪拌艙的外部,上攪拌軸安裝在攪拌艙內朝下,且與上攪拌電機連接。
左攪拌器包括左攪拌軸和左攪拌電機,左攪拌電機安裝在攪拌艙的外部,左攪拌軸安裝在攪拌艙內朝上,且與左攪拌電機連接。
右攪拌器包括右攪拌軸和右攪拌電機,右攪拌電機安裝在攪拌艙的外部,右攪拌軸安裝在攪拌艙內朝上,且與右攪拌電機連接。
進一步,上攪拌軸、左攪拌軸和右攪拌軸均采用螺旋葉片結構,上攪拌軸螺旋葉片采用下旋結構,左攪拌軸和右攪拌軸螺旋葉片采用上旋結構。
作為優選,根據攪拌艙空間尺寸限制,上攪拌軸、左攪拌軸和右攪拌軸可設計成懸臂結構或者兩端固定式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和益處是:
(1)該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三軸交叉安裝,兩軸在下,一軸在上,通過合理布局,提高混凝土攪拌裝置的工作穩定性和工作效率,同時改善混凝土的攪拌質量,降低攪拌裝置工作過程中的磨損程度;
(2)上攪拌軸、左攪拌軸和右攪拌軸均采用螺旋葉片結構,左攪拌軸和右攪拌軸轉動帶動混凝土向上移動,上攪拌軸轉動帶動混凝土向下運動,從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攪拌均勻性。
附圖說明
圖1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 攪拌艙;5 出料口;21 上攪拌軸;22 上攪拌電機;31 左攪拌電機;32 左攪拌軸;41 右攪拌電機;42 右攪拌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一種三軸混凝土攪拌裝置,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由攪拌艙1、上攪拌器、左攪拌器、右攪拌器和出料口5組成。上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1的頂部中心位置,左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1底部左側位置,右攪拌器安裝在攪拌艙1底部右側位置,出料口5位于攪拌艙1的底部中心位置處。
上攪拌器包括上攪拌軸21和上攪拌電機22,上攪拌電機22安裝在攪拌艙1的外部,上攪拌軸21安裝在攪拌艙1內朝下,且與上攪拌電機22連接。左攪拌器包括左攪拌軸32和左攪拌電機31,左攪拌電機31安裝在攪拌艙1的外部,左攪拌軸32安裝在攪拌艙1內朝上,且與左攪拌電機31連接。右攪拌器包括右攪拌軸42和右攪拌電機41,右攪拌電機41安裝在攪拌艙1的外部,右攪拌軸42安裝在攪拌艙1內朝上,且與右攪拌電機41連接。
實施例
上攪拌軸21、左攪拌軸32和右攪拌軸42均采用螺旋葉片結構,上攪拌軸21螺旋葉片采用下旋結構,左攪拌軸32和右攪拌軸42螺旋葉片采用上旋結構。左攪拌軸32和右攪拌軸41轉動帶動混凝土向上移動,上攪拌軸21轉動帶動混凝土向下運動,從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攪拌均勻性。并且,上攪拌軸21帶動混凝土向下運動,并通過出料口5實現混凝土的排除。
為提高攪拌裝置內各轉動軸的工作穩定性,根據攪拌艙1空間尺寸限制,上攪拌軸21、左攪拌軸32和右攪拌軸42可設計成懸臂結構或者兩端固定式結構。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