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無障礙環境改造,具體涉及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
背景技術:
1、目前城市更新老舊小區無障礙環境改造受制于周圍環境,改造困難點較突出,特別是山地城市,因地形特點導致梯坎多的情況下,改造難度更加艱巨,在有限空間將大高差梯坎進行無障礙改造,改造方案將擋住長時間處于關閉狀態的既有檢修門,而檢修門的狀態及位置均不可調整。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以加快山地城市的無障礙改造效率。
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包括坡道本體和坡度調節組件,坡度調節組件包括至少兩組調節桿,兩組調節桿分別固定在坡道本體兩端的底部,調節桿包括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上固定部與坡道本體固定連接,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之間設置有連接并調節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間距的調節件。
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為:1.將坡道設計為高度可調節的模塊,可靈活組裝拼接;2.具有角度可調性和高度可調性,可滿足坡道角度和高度的可調;3.無障標準模塊化可量產、可拆卸組裝重復使用減少材料的使用;4.當需要打開既有檢修門時,可將下固定部拆卸,隨后通過起吊設備將坡道吊離,以避免坡道影響檢修門的打開。
4、進一步,坡道本體包括支撐骨架、混凝土和本體支撐板,混凝土包裹支撐骨架形成混凝土板,本體支撐板固定在支撐骨架上并在暴露在混凝土板的底部混凝土外,上固定部與本體支撐板固定連接。
5、有益效果:面層材料為裝配式輕質混凝土,較金屬材質更安全耐久、防滑;同時,將本體支撐板與支撐骨架固定連接,上固定部與本體支撐板固定連接,提高調節組件與坡道本體之間的連接強度,避免因意外導致調節組件與坡道本體分離。
6、進一步,坡道本體還包括預留欄桿固定板,預留欄桿固定板設置混凝土板的頂部并在暴露在混凝土外。
7、有益效果:設置預留欄桿固定板,便于后續安裝欄桿。
8、進一步,上固定部包括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均焊接在本體支撐板上,固定支架套設在固定桿外并與上固定桿同軸,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之間設置有間隙,下固定部包括下固定桿,調節件螺紋連接上固定桿和下固定桿,調節件頂端可插入間隙。
9、有益效果:1、避免污水進入調節件與固定桿之間,影響調節件的轉動;2.提高調節件與坡道本體之間的連接強度,減少調節桿的變形。
10、進一步,下固定部還包括腳撐板,腳撐板焊接在下固定桿下端。
11、有益效果:提高坡道與安裝面的接觸面積,提高安裝穩定性。
12、進一步,坡道本體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措施,防滑措施包括礦料摻配、碎石嵌入、砂漿涂層、化學處理、防滑涂料和紋理處理中至少一種。
13、有益效果:提高坡道本體的摩擦系數,減少行人滑倒或車輛在坡道上溜車的可能。
14、進一步,坡道本體的長度為1.0m,寬度為1.2m;調節桿的長度可在0.35-0.60m范圍內調節。
15、有益效果:將這種無障礙坡道設置為長度1.0m,寬度1.2m,高度0.35~0.60m可調的單元模塊,可靈活組裝拼接,并實現坡道從平坡到1:4可調,全覆蓋無障礙1:8、1:10、1:12、1:20等不同坡度要求。
1.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坡道本體和坡度調節組件,坡度調節組件包括至少兩組調節桿,兩組調節桿分別固定在坡道本體兩端的底部,調節桿包括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上固定部與坡道本體固定連接,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之間設置有連接并調節上固定部和下固定部間距的調節件;上固定部包括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均焊接在本體支撐板上,固定支架套設在固定桿外并與上固定桿同軸,固定支架和上固定桿之間設置有間隙,下固定部包括下固定桿,調節件螺紋連接上固定桿和下固定桿,調節件頂端可插入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坡道本體包括支撐骨架、混凝土和本體支撐板,混凝土包裹支撐骨架形成混凝土板,本體支撐板固定在支撐骨架上并在暴露在混凝土板的底部混凝土外,上固定部與本體支撐板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坡道本體還包括預留欄桿固定板,預留欄桿固定板設置混凝土板的頂部并在暴露在混凝土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下固定部還包括腳撐板,腳撐板焊接在下固定桿下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坡道本體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措施,防滑措施包括礦料摻配、碎石嵌入、砂漿涂層、化學處理、防滑涂料和紋理處理中至少一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模塊化可調節式無障礙坡道,其特征在于:坡道本體的長度為1.0m,寬度為1.2m;調節桿的長度可在0.35-0.60m范圍內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