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市政公用設施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城市管廊構建方法。
背景技術:
城市綜合管廊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綜合管廊即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它是實施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鋪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市政公用設施。
綜合管廊屬于海榆東線改造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道g223改造范圍龍海路(即樁號k1+755)至本工程修筑終點海岸大道(即樁號k9+424.4)敷設綜合管廊,總長度為7669.4米,標準段寬5.45m,高5m(凈寬4.55m,凈高4.0m),鋼筋混凝土結構。綜合管廊采取分段施工,分段長度不大于30m,綜合管廊的結構組成形式包括:標準段,端頭井,投料口,排風井,纜線接出口,下沉段等斷面,其中大部分為標準段,結構尺寸完全一致。傳統施工工藝工期長,且人工和材料成本隨著施工工期不斷增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城市管廊構建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城市管廊構建方法一種城市管廊構建方法,采用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所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包括移動模架行走部分、受力支撐結構以及模板;所述移動模架行走部分包括行走桁架和行走電機;所述受力支撐結構固定于所述行走桁架上;所述模板包括內模板和外模板,所述內模板由上部的內模頂模、兩側的內模側模以及連接所述內模頂模和所述內模側模的內模轉角模構成,所述內模側模通過連接件與所述行走桁架相連,兩側所述內模側模的表面均設置有背楞;所述內模板通過頂絲架設在所述受力支撐結構上;所述內模板的側面與所述外模板的側面通過對拉螺栓連接固定;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綜合管廊混凝土分兩次澆筑,先澆筑管廊底板和50±10cm側墻;
(2)、第一次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5%,在管廊底板上鋪設綜合管廊移動模架軌道;
(3)、在上述步驟(2)綜合管廊移動模架軌道上架設綜合管廊主體:采用上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
(4)、在上述步驟(3)綜合管廊主體上,澆筑側墻剩余部分和管廊頂板混凝土;
(5)、第二次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5%,調低頂絲,拆除對拉螺栓;
(6)、在重力下內模側模板自然下垂時,通過行走系統,驅動上述步驟(3)綜合管廊主體,移動模架結構行至下一個工位,實現同步前移;
(7)、采用吊車懸吊外模板,沿下方滑軌移至下一工位;
(8)、重復上述步驟(1)至(7),完成整個綜合管廊構建。
所述步驟(3)綜合管廊移動模架長30m,縱向分節6m一整節,一整節采用3×2m一小節,在標準段施工時,采用整體縱移至下一工位;通過非標準段時,采用分節拆裝方式,每6m一節縱移至下一工位。
所述模板由不銹鋼復合板材質構成。
有益效果
1、本發明提供一種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可重復利用及自動行走的模架構架綜合管廊的方法,減少標準段重復性架體及模板施工,加快了施工進度,與傳統的滿堂紅施工工藝相比,每一段(約30m)施工工期節約2天,節約材料及人工費用10000元。
2、本發明采用的結構用鋼量輕,節約物料成本,快拆支撐可反復循環利用,方便易操作,節省人力、物力,節約工時,混凝土成型良好,屬于高能環保建材,適合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的正視圖。
圖2為本發明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的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快插盤扣腳手架結構示意圖:
(a)立桿與連接盤連接圖;(b)水平桿與插銷連接圖;(c)連接盤連接圖;(d)斜桿與插銷連接圖。
圖4為本發明拆模后的結構示意圖:
(a)移動模架結構示意圖;(b)為內模頂模與內模轉角模連接處的局部放大圖;(c)內模側模與行走桁架連接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本發明的行走系統前移后的外模板懸吊前狀態示意圖。
附圖標記:1-行走桁架,2-行走電機,3-內模板,4-外模板,5-三段止水螺栓,6-對拉桿,7-快插盤扣腳手架,8-連接盤,9-立桿,10-水平桿,11-斜桿,12-插銷,13-背楞,14-內模頂模,15-內模側模,16-內模轉角模,17-頂絲,18-可變化角度的接頭,19-旋轉軸,20-支腿,21-滑輪,22-槽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并不對本發明作任何的限制。
實施例:本發明一種城市管廊構建方法,采用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來構建,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設置于管廊底板上的軌道,包括移動模架行走部分、受力支撐結構以及模板;所述移動模架行走部分包括行走桁架1和行走電機2;所述受力支撐結構采用螺栓固定于所述行走桁架1上;所述模板包括內模板3和外模板4,所述模板由不銹鋼復合板材質構成,所述內模板3和外模板4均由不銹鋼復合板材質構成,所述內模板3由上部的內模頂模14、兩側的內模側模15以及連接所述內模頂模14和所述內模側模15的內模轉角模16構成,所述內模頂模14與所述內模轉角模16通過旋轉軸19連接,所述內模側模15與所述行走桁架2通過支腿20連接;所述內模板3通過頂絲17架設在所述受力支撐結構上,所述內模板3的側面與所述外模板4的側面通過對拉螺栓連接固定,本實施例所述內模板3的側面與所述外模板4的側面采用三段止水螺栓5連接,所述外模板4的頂部兩側采用對拉桿6支撐;兩側所述內模側模15的表面均設置有背楞13,由背楞13壓住內側側模15背部,三段止水螺桿5從背楞12內穿過,對拉時候的力作用在背楞13上,穩定兩個止水螺桿5之間的模板,防止漲模;如圖5所示所述外模板4的底部設置有滑輪21,與軌道上的槽道22配合實現滑行,便于牽引吊車懸吊,本實施例滑輪21設置于所述外模板4的右側底部,也可采用兩側底部設置滑輪方式;本實施例所述受力支撐結構采用快插盤扣腳手架7,如圖3所示所述快插盤扣腳手架7通過連接盤8、立桿9、水平桿10、斜桿11以及插銷12、可變化角度的接頭18組合安裝而成,立桿9、水平桿10和斜桿11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安裝快捷、簡單、效率高實現穩定支撐。本實施例所述行走電機2采用三相異步電動機,功率3kw,電流6.8a,轉速1420r/min,電壓380v。
本發明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分兩次澆筑綜合管廊混凝土:先澆筑管廊底板和50±10cm側墻;第一次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5%,在管廊底板上鋪設綜合管廊移動模架軌道;然后、在上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軌道上架設綜合管廊主體:采用上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結構架設;在上述綜合管廊主體上,澆筑側墻剩余部分和管廊頂板混凝土;第二次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5%,調低頂絲,拆除對拉螺栓;如圖4所示內模側模在重力下自然下垂,通過行走系統驅動上述綜合管廊主體,移動模架結構行至下一個工位,實現同步前移;最后采用吊車懸吊外模板,沿下方滑軌移至下一工位;重復上述步驟,完成城市綜合管廊的構建。
本實施例所述綜合管廊移動模架長30m,縱向分節6m一整節,一整節采用3×2m一小節,在標準段施工時,采用整體縱移至下一工位;通過非標準段時,采用分節拆裝方式,每6m一節縱移至下一工位。
應當理解的是,這里所討論的實施方案及實例只是為了說明,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以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