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橋梁應急修復,具體涉及到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
背景技術:
1、在遵循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走“集成—發展—創新”之路的基礎上,中國橋梁工程發展迅速。然而材料是橋梁工程的基礎,因此,特大橋梁的發展是以材料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實現能在國內生產混凝土、鋼材、電纜、復合材料和智能材料。但是目前橋梁的路面基本上都是分段單元,其中最小單元也有很大的尺寸及重量,一旦發生損毀,應急修復與更換便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經濟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設計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將通行路面劃分到最小更換單元,在短時間內鋪設完成一條應急通行路面,解決橋梁路面損毀后修復困難和經濟成本高的問題。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包括上面板與底板,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平行且重疊設置,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的兩側通過腹板封口,且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之間通過連接板分隔為若干腔室,所述腹板與所述連接板平行設置;
4、所述腔室的內部在位于兩端部的位置設置支座。
5、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的連接板與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形成工字型。
6、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上面板的上部平鋪一層鋼板,所述鋼板的厚度為3±0.2mm,并通過環氧樹脂粘接所述上面板。
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的支座設置為圓柱形鋼筒,且鋼筒的外部包括四個向外發散的加強鋼板,其中相對應的兩組加強鋼板支撐在所述連接板之間,另外相對應的兩組加強鋼板與所述連接板平行。
8、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所述鋼板,在對應鋼筒的位置處開設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
9、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所述腹板、所述連接板的成型方式為采用拉擠型材一體成型,且為格構形式。
10、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描述,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所述腹板、所述連接板采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
11、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為:
1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包括上面板、底板、腹板、連接板,上面板與底板平行且重疊設置,上面板與底板的兩側通過腹板封口,上面板與底板之間通過連接板分隔為若干腔室,連接板與上面板、底板形成工字型;腹板與連接板平行設置;上面板上部平鋪一層鋼板,并通過環氧樹脂粘接上面板,腔室的內部在位于兩端部的位置設置支座,該面板重量較輕、結構簡單可靠,不僅實現對通行路面劃分到最小可更換單元,在短時間內快速鋪設完成一條應急通行路面,還可以大幅降低橋面板自重和材料的用量,達到縮減成本的目的,使組合橋面板具有重量輕、現場安裝質量高、施工速度快和降低造價等優勢。
1.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板與底板,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平行且重疊設置,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的兩側通過腹板封口,且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之間通過連接板分隔為若干腔室,所述腹板與所述連接板平行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板與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形成工字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的上部平鋪一層鋼板,所述鋼板的厚度為3±0.2mm,并通過環氧樹脂粘接所述上面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設置為圓柱形鋼筒,且鋼筒的外部包括四個向外發散的加強鋼板,其中相對應的兩組加強鋼板支撐在所述連接板之間,另外相對應的兩組加強鋼板與所述連接板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與所述底板、所述鋼板,在對應鋼筒的位置處開設用于螺栓固定的通孔。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所述腹板、所述連接板的成型方式為采用拉擠型材一體成型,且為格構形式。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輕量化復合材料結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面板、所述底板、所述腹板、所述連接板采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