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拆裝裝置,特別是一種自動拆裝裝置。
背景技術:
氣動扳手的工作原理是壓縮空氣通過調速機構進入氣缸,推動葉片旋轉,從而帶動轉子通過打擊結構產生瞬間高能量的交變沖擊載荷,因其扭矩輸出大,使用安全性好,被廣泛用于裝配生產線及維修裝拆螺母或螺栓。然而,對于不同型號的螺母或螺栓進行裝拆時需更換不同的套筒,操作繁瑣,效率低,通用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不需更換套筒的自動拆裝裝置。
一種自動拆裝裝置,用于對零件進行鎖附或拆卸,該自動拆裝裝置包括驅動機構及拆裝機構,該驅動機構用于驅動該拆裝機構轉動,該拆裝機構包括套筒、支撐塊、及多個卡固件,該套筒包括筒體及設置于筒體內的連接座,該筒體為中空的柱體,該連接座將該筒體分為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該驅動機構能夠部分深入該第一收容腔內與該連接座相連接,該支撐塊設置于該第二收容腔內且靠近該連接座,該支撐塊上貫穿開設有多個穿設孔,該多個卡固件設置于該第二收容腔內,每個卡固件包括卡固桿及設置于該卡固桿一端的彈性件,該彈性件收容于相應的該穿設孔內且該彈性件遠離該卡固桿的一端與該連接座相連接,該卡固桿部分收容于相應的該穿設孔內,部分該卡固桿能夠在該零件的抵壓下彈性縮回收容于相應的該穿設孔內,其它未縮回的該卡固桿位于該零件的周圍以對該零件進行卡固,該驅動機構驅動該套筒進行轉動帶動該零件轉動而對該零件進行鎖附或拆卸。
進一步地,該連接座具有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上開設有多個固定孔,該多個固定孔在該第二表面上呈陣列分布,每個該固定孔內設有固定銷,該彈性件遠離該卡固桿的一端收容于相應的該固定孔內且套設于該固定銷上。
進一步地,每個該卡固桿包括桿體、卡固部及限位部,該卡固部靠近該桿體遠離該彈性件的一端,該多個卡固桿的卡固部能夠抵持該零件以卡固該零件,該限位部位于該桿體靠近該彈性件的一端且滑動收容于相應的該穿設孔內,該拆裝機構還包括限位板,該限位板設置于該第二收容腔內,該限位板上貫穿開設有多個限位孔,該多個限位孔在該限位板上呈陣列分布且與該多個穿設孔一一對應,該限位板通過該多個限位孔套設于相應的該卡固桿的卡固部上,該限位板與每個該卡固桿的限位部相抵持以防止該卡固桿脫離該套筒。
進一步地,該驅動機構包括缸體、前蓋、后蓋、轉子、至少一個葉片、及輸出軸,該缸體開設有收容孔,該收容孔沿該缸體的軸向貫穿該缸體的相對兩端,該前蓋和該后蓋分別蓋設于該缸體的相對兩端且收容于該收容孔內,該轉子轉動收容于該收容孔內,且該轉子轉動地穿設于該前蓋和該后蓋上并位于該前蓋和該后蓋之間,該轉子轉動收容于該收容孔內,該至少一個葉片設置于該轉子上且與該轉子的軸向平行,該至少一個葉片能夠在氣流的沖擊下帶動該轉子轉動,該輸出軸與該轉子位于該前蓋上的一端相連接且凸出于該前蓋,該輸出軸與該連接座相連接。
進一步地,該自動拆裝裝置還包括沖擊機構,該沖擊機構包括殼體、轉動件、至少一個偏心件、及連接軸,該殼體的一端與該缸體相連接,該轉動件轉動設置于該殼體內,該至少一個偏心件轉動設置于該轉動件上以使該轉動件轉動的過程中產生瞬間沖擊扭力,該連接軸設置于該轉動件上,該連接軸靠近該轉動件的一端與該驅動機構的輸出軸相連接,該連接軸與該套筒的連接座相連接以帶動該套筒轉動。
進一步地,該殼體遠離該缸體的一端設有連接部,該連接部上貫穿設有穿設孔,該穿設孔與該殼體相連通,該連接軸穿設于該穿設孔內,該拆裝機構還包括軸承,該軸承設置于該第一收容腔內,該軸承具有軸承孔,該殼體的連接部穿設于該軸承孔內。
進一步地,該連接部上設有至少一個卡合件,該至少一個卡合件沿該連接部的圓周方向分布,該軸承孔的周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個卡合槽,該至少一個卡合槽收容卡合相應的該卡合件。
進一步地,該連接軸遠離該轉動件的一端上設有至少一個定位件,該至少一個定位件沿該連接軸的圓周方向分布,該第一表面上開設有連接槽,該連接槽用于收容連接該連接軸遠離轉動件的一端,該連接槽的內周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條形定位槽,該至少一個定位槽沿該連接槽的內周壁的圓周方向分布,該至少一個定位槽卡合收容相應的定位件以防止該連接軸相對于該套筒轉動。
進一步地,該殼體靠近該連接部的周壁上開設有環形凹槽,該筒體上貫穿開設有多個容納孔,該拆裝機構包括多個緩沖組件,每個該緩沖組件收容于相應的容納孔內,每個該緩沖組件包括固定件、彈性件、及滾動件,該固定件開設有收容腔,該固定件設置于該容納孔內,該彈性件收容于該收容腔內,該彈性件的一端抵持于該固定件,該滾動件滑動收容于該收容腔內且與該彈性件的遠離該固定件的一端相抵持,該滾動件能夠抵持于該殼體的環形凹槽內以避免該筒體相對于該殼體轉動過程中產生晃動。
進一步地,該自動拆裝裝置還包括供氣機構,該供氣機構包括進氣端蓋、控制閥、及進氣管,該進氣端蓋蓋設于該缸體具有該后蓋的一端且與該后蓋相連通,該控制閥與該進氣管設置于該進氣端蓋上,該控制閥控制該進氣管內的氣體由該進氣端蓋進入該缸體的收容孔內,該進氣管用于外接高壓氣泵。
上述自動拆裝裝置通過在套筒內設置多個卡固件,且由每個卡固件的彈性件使部分卡固件的卡固桿在零件的抵壓下能夠彈性縮回收容于支撐塊的相應穿設孔內,而其它未縮回的卡固桿位于零件的周圍以對零件進行卡固,并通過驅動機構驅動套筒進行轉動帶動零件轉動而對零件進行鎖附或拆卸,實現了對不同尺寸零件的拆裝,提高了自動拆裝裝置的通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自動拆裝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部分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連接法蘭及驅動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連接法蘭及驅動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是圖1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沖擊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6是圖1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拆裝機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是圖6所示拆裝機構的套筒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圖1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沿VIII-V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9是圖8所示自動拆裝裝置的局部IX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使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可能同時存在居中設置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在”另一個組件,它可以使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可能同時存在居中設置的組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拆裝裝置100。自動拆裝裝置100能夠將零件(圖未示)自動鎖附至工件(圖未示) 上或者從工件上將零件拆卸下來。自動拆裝裝置100包括連接法蘭 10、驅動機構20、供氣機構30、沖擊機構40、及拆裝機構50。連接法蘭10能夠外接于一機械手臂(圖未示)以使自動拆裝裝置100 能夠自動化作業。驅動機構20設置于連接法蘭10上。供氣機構 30連接于驅動機構20的一端以對驅動機構20提供氣源。沖擊機構40連接于驅動機構20遠離供氣機構30的一端并在驅動機構20 的驅動下產生瞬間交變的高扭矩輸出。拆裝機構50在沖擊機構40 的驅動下轉動以對零件進行拆裝。本實施例中,零件為螺母(圖未示),但不限于此,零件也可為螺栓(圖未示)等。
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4,驅動機構20包括缸體21、前蓋22、后蓋23、轉子24、至少一個葉片25、及輸出軸26。缸體21設置于連接法蘭10上。缸體21大致呈中空的柱狀。缸體21開設有收容孔211。收容孔211沿缸體21的軸向貫穿缸體21的相對兩端。缸體21開設有至少一個通氣流道212。至少一個通氣流道212能夠將高壓氣流從缸體21的周壁上引入收容孔211內以沖擊至少一個葉片25。本實施例中,缸體21的周壁上還貫穿開設有多個出氣孔213。多個出氣孔213用于將收容孔211內的氣體排出。
前蓋22和后蓋23分別蓋設于缸體21的相對兩端且收容于收容孔211內。本實施例中,后蓋23上開設有至少一個連接通孔231。至少一個連接通孔231連通于相應的通氣流道212。
轉子24轉動收容于收容孔211內,且轉動地穿設于前蓋22和后蓋23上并位于前蓋22和后蓋23之間。至少一個葉片25設置于轉子24上且與轉子24的軸向平行。至少一個葉片25能夠在氣流的沖擊下帶動轉子24轉動。輸出軸26與轉子24位于前蓋22上的一端相連接且凸出于前蓋22。本實施例中,葉片25的數量為六個,六個葉片25沿轉子24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
請再次參閱圖2,供氣機構30包括進氣端蓋31、控制閥32、及進氣管33。進氣端蓋31蓋設于缸體21具有后蓋23的一端且與后蓋23的至少一個連接通孔231相連通。控制閥32與進氣管33 設置于進氣端蓋31上。控制閥32控制進氣管33內的氣體由進氣端蓋31進入缸體21的收容孔211內。進氣管33用于外接于高壓氣泵(圖未示)。
請參閱圖5,沖擊機構40包括殼體41、轉動件42、至少一個偏心件43、及連接軸44。殼體41大致為中空的柱體。殼體41的一端與缸體21遠離供氣機構30的一端相連接。本實施例中,殼體 41遠離缸體21的一端設有連接部411。連接部411上貫穿設有穿設孔4111(如圖8所示)。穿設孔4111與殼體41相連通。
本實施例中,連接部411上設有至少一個卡合件4112。至少一個卡合件4112沿連接部411的圓周方向分布。殼體41靠近連接部 411的周壁(未標示)上開設有環形凹槽412。
轉動件42大致為圓柱形的框架。轉動件42轉動設置于殼體 41內。至少一個偏心件43轉動設置于轉動件42上以使轉動件42 轉動的過程中產生瞬間沖擊扭力。連接軸44設置于轉動件42上且穿設于連接部411的穿設孔4111內。連接軸44靠近轉動件42的一端與驅動機構20的輸出軸26(如圖4所示)相連接。
本實施例中,連接軸44遠離轉動件42的一端上設有至少一個定位件441。至少一個定位件441沿連接軸44的圓周方向分布。
請同時參閱圖6和圖7,拆裝機構50包括套筒51、軸承52、支撐塊53、多個卡固件54、及限位板55。套筒51包括筒體511 及設置于筒體511內的連接座512。筒體511大致為中空的柱體。連接座512將筒體511分為第一收容腔5111和第二收容腔5112。本實施例中,筒體511的第一收容腔5111靠近開口的周壁(未標示)上貫穿開設有多個容納孔5113。容納孔5113的數量為三個,三個容納孔5113沿筒體511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但不限于此。
本實施例中,連接座512大致呈圓形塊體,其具有第一表面 5121及與第一表面5121相對的第二表面5122。第一表面5121上開設有連接槽5123。連接槽5123大致呈圓形以收容連接該連接軸 44遠離轉動件42的一端。連接槽5123的內周壁(未標示)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條形定位槽5124。至少一個定位槽5124沿連接槽 5123的內周壁的圓周方向分布。至少一個定位槽5124用于卡合收容相應的定位件441以防止連接軸44(如圖5所示)相對于套筒 51轉動。第二表面5122上開設有多個固定孔5125。多個固定孔 5125在第二表面5122上呈陣列分布。每個固定孔5125內設有固定銷5126。
軸承52設置于第一收容腔5111內。軸承52具有軸承孔521。軸承孔521用于穿設殼體41的連接部411。本實施例中,軸承孔521的周壁上開設有至少一個卡合槽522。至少一個卡合槽522用于收容卡合相應的卡合件4112。
支撐塊53大致為圓形塊體。支撐塊53設置于第二收容腔5112 內且位于連接座512的第二表面5122上。支撐塊53上貫穿開設有多個穿設孔531。多個穿設孔531在支撐塊53上呈陣列分布且與多個固定孔5125一一對應。本實施例中,每個穿設孔531的橫截面為多棱邊形,但不限于此。
多個卡固件54設置于第二收容腔5112內且呈陣列分布。每個卡固件54包括卡固桿541及設置于卡固桿541一端的彈性件542。卡固桿541滑動穿設于相應的穿設孔531內。彈性件542遠離卡固桿541的一端收容于相應的固定孔5125內且套設于固定銷5126 上。彈性件542遠離固定孔5125的一端滑動收容于相應的穿設孔 531內。本實施例中,每個卡固桿541大致為多棱柱體,其包括卡固部5411和限位部5412。卡固部5411位于卡固桿541遠離彈性件542的一端。多個卡固桿541的卡固部5411能夠分別抵持零件(圖未示)以卡固零件。限位部5412位于卡固桿541靠近彈性件542 的一端且滑動收容于相應的穿設孔531內。限位部5412的直徑大于卡固部5411的直徑。
限位板55大致呈圓形板狀。限位板55設置于第二收容腔5112 內。限位板55上貫穿開設有多個限位孔551。多個限位孔551在限位板55上呈陣列分布且與多個穿設孔531一一對應。限位板55 通過多個限位孔551套設于相應的卡固桿541的卡固部5411上且限位板55與每個卡固桿541的限位部5412相抵持以防止卡固桿 541脫離套筒51。本實施例中,每個限位孔551的橫截面為多棱邊形,但不限于此。
本實施例中,如圖6和圖9所示,拆裝機構50包括多個緩沖組件56。每個緩沖組件56收容于相應的容納孔5113內。每個緩沖組件56包括固定件561、彈性件562、及滾動件563。固定件561 大致呈柱狀,其開設有收容腔5611(如圖8所示)。固定件561設置于容納孔5113內。彈性件562收容于固定件561的收容腔5611 內。彈性件562的一端抵持于固定件561。滾動件563滑動收容于固定件561的收容腔5611內且與彈性件562的遠離固定件561的一端相抵持。滾動件563能夠抵持于殼體41的環形凹槽412內以避免筒體511相對于殼體41轉動過程中產生較大的晃動。本實施例中,彈性件562為彈簧,滾動件563為滾珠,但不限于此。
請同時參閱圖1至9,組裝時,將驅動機構20的缸體21、設置于連接法蘭10上,并將前蓋22和后蓋23分別蓋設于缸體21的相對兩端且收容于缸體21的收容孔211內。將轉子24轉動地穿設于前蓋22和后蓋23上且位于前蓋22和后蓋23之間,并將至少一個葉片25設置于轉子24上且與轉子24的軸向平行。將輸出軸26 與轉子24位于前蓋22上的一端相連接且凸出于前蓋22,并將進氣端蓋31蓋設于缸體21具有后蓋23的一端且與后蓋23的至少一個連接通孔231相連通。將控制閥32與進氣管33設置于進氣端蓋 31上。將殼體41的一端與缸體21遠離供氣機構30的一端相連接,并將轉動件42轉動設置于殼體41內。將至少一個偏心件43轉動設置于轉動件42上,并將連接軸44設置于轉動件42并穿設于連接部411的穿設孔4111內,且連接軸44靠近轉動件42的一端與驅動機構20的輸出軸26相連接。將殼體41的連接部411穿設于軸承52的軸承孔521內且連接部411上的至少一個卡合件4112卡合于相應的卡合槽522內,并將軸承52設置于第一收容腔5111內以使連接軸44遠離轉動件42的一端卡合于連接座512的連接槽 5123內。
接著,將多個緩沖組件56收容于相應的容納孔5113內,并將每個緩沖組件56的滾動件563抵持于殼體41的環形凹槽412內。將支撐塊53設置于第二收容腔5112內且位于連接座512的第二表面5122上,并將支撐塊53的多個穿設孔531與連接座512的多個固定孔5125一一對應。將每個卡固件54的彈性件542滑動穿設于相應的穿設孔531內且彈性件542遠離卡固桿541的一端收容于相應的固定孔5125內且套設于固定銷5126上,將每個卡固件54的卡固桿541部分滑動穿設于相應的穿設孔531內且與彈性件542遠離固定孔5125的一端相連接。將限位板55通過多個限位孔551套設于相應的每個卡固桿541的卡固部5411上且限位板55與每個卡固桿541的限位部5412相抵持,完成了對整個自動拆裝裝置100 的組裝。
使用時,將套筒51套設于需拆卸或鎖固的零件的一端,零件抵壓部分卡固桿541以使該部分卡固桿541彈性縮回收容于支撐塊53的穿設孔531,而其它未縮回的卡固桿541位于零件的周圍以對零件進行卡固。高壓氣源經供氣機構30的進氣管33及進氣端蓋 31進入缸體21的收容孔211內并對驅動機構20的至少一個葉片 25進行沖擊,從而帶動轉子24轉動。轉動的轉子24經輸出軸26 帶動沖擊機構40的連接軸44及轉動件42轉動。轉動的連接軸44 帶動套筒51轉動,同時,至少一個偏心件43使轉動的轉動件42 產生瞬間沖擊扭力從而使轉動的套筒51具有較大的扭力,進而帶動零件轉動而對零件進行鎖附或拆卸。
可以理解,連接法蘭10可以去除,并不影響自動拆裝裝置100 對零件進行拆裝。
可以理解,驅動機構20并不限于本實施式的氣動驅動機構,也可以為電動馬達等,并不影響驅動機構20驅動拆裝機構50轉動。
可以理解,供氣機構30可以去除,高壓氣泵直接與驅動機構 20的缸體相連通,并不影響高壓氣體沖擊至少一個葉片25而帶動轉子24轉動。
可以理解,沖擊機構40可以去除,驅動機構20的輸出軸26 直接與拆裝機構50的連接座512直接相連接,并不影響驅動機構 20驅動拆裝機構50轉動。
可以理解,軸承52可以去除,連接軸44遠離轉動件42的一端直接與套筒51的連接座512相連接,并不影響連接軸44帶動拆裝機構50轉動。
可以理解,限位板55可以去除,并不影響卡固桿541移動以卡固零件。
自動拆裝裝置100通過在套筒51內設置多個卡固件54,且由每個卡固件54的彈性件542使部分卡固件54的卡固桿541在零件的抵壓下能夠彈性縮回收容于支撐塊53的相應穿設孔531內,而其它未縮回的卡固桿541位于零件的周圍以對零件進行卡固,并通過驅動機構20驅動套筒51進行轉動帶動零件轉動而對零件進行鎖附或拆卸,實現了對不同尺寸零件的拆裝,提高了自動拆裝裝置 100的通用性。
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在本實用新型精神內做其它變化,當然,這些依據本實用新型精神所做的變化,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