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機械手的,特別是涉及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
背景技術:
1、隨著制造業自動化、智能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工業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應用日益廣泛,而作為其關鍵組成部分的機械手,其性能優劣直接影響到機器人作業的效率、精度及適應性。現有的機械手在取物間距調節、夾持穩定性以及適應不同尺寸、形狀物品等方面仍存在取物間距調節不便、夾持穩定性欠佳和適應性有限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間距便于調節,夾持穩定性高和適應性強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
2、作為優選,包括:
3、傳動件和安裝組件,傳動件兩端分別設置為多棱型結構,傳動件多棱型結構處滑動設置有多組擺動件,擺動件至少設置有兩組,擺動件螺紋通孔處設置有螺栓,螺栓與傳動件連接,擺動件內孔處轉動設置有連接件,連接件上設置有固定件,固定件上設置有夾持件,擺動件內孔處設置有卷簧,卷簧另一端設置于連接件上,安裝組件上設置有兩組傳動件;
4、驅動組件,驅動組件用于帶動兩組傳動件1轉動。
5、進一步地,安裝組件包括固定件和調節組件,固定件上設置有定位件,定位件上設置有移動件,傳動件設置于移動件通孔處,固定件設置于機器人臂上;
6、調節組件用于對兩組移動件間距進行調節。
7、作為優選,調節組件包括設置于固定件兩端的輔助件,兩組輔助件內孔處分別設置有兩組螺紋桿,移動件上設置有延伸件,兩組輔助件分別設置于不同的延伸件螺紋孔內部。
8、進一步地,驅動組件包括設置于移動件上的支撐件,支撐件孔槽處設置有蝸桿,傳動件上同軸設置有蝸輪,蝸桿與蝸輪嚙合連接。
9、作為優選,驅動組件還包括設置于兩組輔助件上的動力件,動力件與兩組蝸桿多棱型內孔配合連接。
10、進一步地,固定件軸孔處設置有驅動件,驅動件上同軸設置有第一錐齒輪,動力件上同軸設置有第二錐齒輪,第二錐齒輪與第一錐齒輪嚙合連接,第二錐齒輪外界機器人臂驅動源。
11、作為優選,螺紋桿上同軸設置有傳動齒輪,兩組傳動齒輪嚙合傳動連接。
12、進一步地,夾持件上設置有防滑件。
13、作為優選,傳動件上設置有保護件,兩組傳動齒輪位于保護件內部。
14、進一步地,固定件上設置有穩固件,穩固件孔槽處設置有動力件。
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傳動件采用多棱型結構設計,與擺動件滑動配合,通過調整螺栓在傳動件上的連接位置,可以輕松改變兩組擺動件之間的相對距離,從而實現取物間距的精確、快速調節,這種設計極大地方便了機械手適應不同尺寸、形狀物品的抓取需求,提高了作業適應性;
16、夾持件通過固定件安裝于連接件上,連接件與擺動件內孔轉動連接,確保了夾持件在抓取物品時能夠進行適當的旋轉微調,適應物品表面形狀變化,提高夾持穩定性,同時,卷簧的設置為夾持件提供了恒定的回復力,確保夾持力度適宜且持久,有效防止物品在搬運過程中滑落;
17、驅動組件負責帶動兩組傳動件同步轉動,實現了對兩組擺動件及夾持件的集中控制,簡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系統復雜度,便于用戶快速、準確地調整取物間距,適應不同的作業任務。
1.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組件包括固定件和調節組件,所述固定件上設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上設置有移動件,所述傳動件設置于移動件通孔處,所述固定件設置于機器人臂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組件包括設置于固定件兩端的輔助件,兩組所述輔助件內孔處分別設置有兩組螺紋桿,所述移動件上設置有延伸件,兩組所述輔助件分別設置于不同的延伸件螺紋孔內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設置于移動件上的支撐件,所述支撐件孔槽處設置有蝸桿,所述傳動件上同軸設置有蝸輪,所述蝸桿與蝸輪嚙合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還包括設置于兩組輔助件上的動力件,所述動力件與兩組蝸桿多棱型內孔配合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軸孔處設置有驅動件,所述驅動件上同軸設置有第一錐齒輪,所述動力件上同軸設置有第二錐齒輪,所述第二錐齒輪與第一錐齒輪嚙合連接,所述第二錐齒輪外界機器人臂驅動源。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桿上同軸設置有傳動齒輪,兩組所述傳動齒輪嚙合傳動連接。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件上設置有防滑件。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件上設置有保護件,兩組所述傳動齒輪位于保護件內部。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調節取物間距的機械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設置有穩固件,所述穩固件孔槽處設置有動力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