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冠簧安裝,涉及一種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
背景技術:
1、冠簧是常見的電信號傳輸接觸體,其安裝結構穩定性決定了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2、以其在軌道交通技術領域的應用為例,鐵路貨運車輛對電氣信號傳輸的需求越來越多。電氣車鉤采用冠簧接觸器傳輸信號,且隨著控制需求的增加,信號種類的增多,用于傳輸信號的接觸體數量大量增加。接觸體自身尺寸越來越精細,常用插針插孔式接觸體主要通過插孔內部冠簧保持與插針的緊密貼合,從而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性。冠簧雖具有一定的彈性變形能力,但由于尺寸較小,加之傳統安裝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手動壓裝,壓裝力道與變形量不可控,造成壓裝過程損耗量高,且壓裝后插孔連接件質量不穩定。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提出一種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方便接觸體冠簧壓接的安裝,降低壓裝損耗,保證冠簧接觸體信號傳輸的穩定性。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包括:
4、第一套筒:沿其軸向方向具有第一套筒貫通孔,所述第一套筒貫通孔至少包括第一孔徑段和與第一孔徑段相鄰的第二孔徑段;所述第一孔徑段用于容納冠簧;所述第二孔徑段由靠近第一孔徑段的一側向遠離第一孔徑段的一側呈縮徑結構;
5、推桿:能夠插入第一孔徑段,與冠簧接觸,并向第二孔徑段的一端推送冠簧。
6、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孔徑段具有均勻的內徑。
7、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筒還包括與第二孔徑段相鄰、與第一孔徑段間隔的第三孔徑段,所述第三孔徑段的內徑大于第二孔徑段與其相鄰一端的內徑。
8、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推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為與冠簧的配合端;所述第二端設置有彈性推爪,所述彈性推爪的外徑小于第一孔徑段的外徑,以使其能夠插入第一孔徑段,所述彈性推爪能夠在徑向方向上收縮。
9、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形成有延伸桿部,使用狀態下,所述延伸桿部能夠延伸至冠簧內部。
10、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第二套筒,沿其軸向方向具有第二套筒貫通孔,所述第二套筒套裝在第一套筒的第一孔徑段的一側,第二套筒貫通孔與第一套筒貫通孔相對;所述推桿經第二套筒貫通孔穿入第一套筒貫通孔,與冠簧接觸。
11、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套筒包括第一孔徑段和第二孔徑段,所述第一孔徑段的孔徑小于第二孔徑段的孔徑,所述第二孔徑段的孔徑與第一套筒外徑匹配。
12、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頂蓋,安裝在推桿位于第一套筒外側的部分。
13、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頂蓋與推桿螺紋連接。
14、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推桿進一步包括彈性件,設置在頂蓋與第二套筒之間。
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通過機械機構將冠簧壓入插孔連接件中,且保證了冠簧的變形量與壓入力值的恒定,可以提升冠簧壓裝的穩定性,提高了壓裝效率,大大降低了壓裝過程的損耗,節約成本,提升了良品率。
17、2、壓裝過程變形量與力值可控,壓裝推桿帶有自動復位功能和壓裝限位功能,可以提升壓裝效率以及保證壓裝質量。
1.一種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徑段具有均勻的內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還包括與第二孔徑段相鄰、與第一孔徑段間隔的第三孔徑段,所述第三孔徑段的內徑大于第二孔徑段與其相鄰一端的內徑。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為與冠簧的配合端;所述第二端設置有彈性推爪,所述彈性推爪的外徑小于第一孔徑段的外徑,以使其能夠插入第一孔徑段,所述彈性推爪能夠在徑向方向上收縮。
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包括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為與冠簧的配合端;所述第二端形成有延伸桿部,使用狀態下,所述延伸桿部能夠延伸至冠簧內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第二套筒,沿其軸向方向具有第二套筒貫通孔,所述第二套筒套裝在第一套筒的第一孔徑段的一側,第二套筒貫通孔與第一套筒貫通孔相對;所述推桿經第二套筒貫通孔穿入第一套筒貫通孔,與冠簧接觸。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包括第一孔徑段和第二孔徑段,所述第一孔徑段的孔徑小于第二孔徑段的孔徑,所述第二孔徑段的孔徑與第一套筒外徑匹配。
8.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頂蓋,安裝在推桿位于第一套筒外側的部分。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與推桿螺紋連接。
10.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觸體冠簧壓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進一步包括彈性件,設置在頂蓋與第二套筒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