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向沖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側向沖孔結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沖壓模具結構,具體涉及一種側向沖孔結構。背景技術:
對于沖壓件上直角成型后側面需沖孔的產品,請參閱圖1所示,其繪示需側向沖孔的產品示意圖。通常需要對產品1側沖孔部位側向沖壓,然后成型側向沖孔2。完成側向沖壓加工的機構,主要是靠驅動塊帶動入子側向運動來實現。在現有沖壓件側沖中,側沖部位采用兩個驅動塊帶動入子側向運動對產品壓料,防止側沖產品變形。請參閱圖2所示,其繪示現有側向沖孔結構的示意圖。現有側向沖孔結構,其包括第一驅動塊10、第二驅動塊11、側推塊20、小夾板21、小脫板22及沖頭23、刀口入子30, 現有側向沖孔結構中,在第二驅動塊11的作用下刀口入子30在模具合模前先接觸產品1。 因為一般沖壓件中不會有大的內孔,第二驅動塊11只能做到產品1外面驅動刀口入子30, 刀口入子30就需加長引到產品1外面,為了使刀口入子30受力平衡,運動順暢,需兩端受力,這樣產品1兩端的模板就需加寬,模具尺寸相應的變大,材料費用相應增加,且刀口入子30引到產品1外面,占用了產品1其他部位,使得本可在此工序完成沖切或成型的,因位置不夠,而移到后工序中完成,使得工序增加,從而增加模具成本。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側向沖孔結構,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刀口入子需加長到產品外面,占用了產品其他部位的缺陷及不足。本實用新型的側向沖孔結構,其應用于沖壓模具中,該沖壓模具自上而下包括上模座、上夾板、止擋板、刮料板及下模板、下墊板、下模座,該側向沖孔結構包括驅動塊,其一端設于上述上夾板上,另一端伸出上述刮料板,且伸出刮料板的該端設有兩斜面;第一側推塊,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第一側推塊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上述驅動塊的一斜面配合,且該第一側推塊上設有凹槽;刀口入子,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刀口入子上設有凹槽;連接塊,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連接塊兩端分別設有凸塊,該凸塊分別設于上述第一側推塊及刀口入子的凹槽中;第二側推塊,其設于上述連接塊上,該第二側推塊的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上述驅動塊的另一斜面配合,該第二側推塊與小夾板及小脫板連接,且沖頭一端設于該小夾板中。特別地,上述凹槽為燕尾型凹槽。特別地,上述凸塊為燕尾型凸塊,該凸塊與上述凹槽配合。特別地,該第一側推塊通過等高螺絲與上述第二側推塊連接,該等高螺絲外部設有彈性元件。[0014]特別地,上述第一側推塊與上述下模板間設有彈性元件。特別地,上述第二側推塊與下夾板及小脫板間設有彈性元件。特別地,上述彈性元件為彈簧。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側向沖孔結構,第一側推塊帶動刀口入子運動,使刀口入子對產品壓料,不存在刀口入子需被驅動而刀口入子伸長到產品外面的現象,從而減小了模具尺寸,降低成本。
圖1繪示需側向沖孔的產品示意圖。圖2繪示現有側向沖孔結構的示意圖。圖3繪示本實用新型側向沖孔結構的開模狀態示意圖。圖4繪示本實用新型側向沖孔結構的第一合模狀態示意圖。圖5繪示本實用新型側向沖孔結構的第二合模狀態示意圖。圖6繪示本實用新型側向沖孔結構的第三合模狀態示意圖。圖7繪示本實用新型側向沖孔結構的第四合模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側向沖孔結構,其應用于沖壓模具中,該沖壓模具自上而下包括上模座500、上夾板510、止擋板520、刮料板530及下模板M0、下墊板陽0、下模座560,于本實施例中該沖壓模具開模狀態時,該側向沖孔結構包括驅動塊100,其一端設于上述上夾板510上,另一端伸出上述刮料板530,且伸出刮料板530的該端設有第一斜面101及第二斜面102 ;第一側推塊200,其設于上述下墊板550上,該第一側推塊200 —端設有第三斜面 201,該第三斜面201與上述驅動塊100的第一斜面101配合,且該第一側推塊200上設有第一凹槽202,該第一凹槽202為燕尾型凹槽,該第一側推塊200與上述下模板MO間設有第一彈性元件203,該第一彈性元件203為彈簧;刀口入子300,其設于上述下墊板550上,該刀口入子300上設有第二凹槽301,該第二凹槽301為燕尾型凹槽;連接塊400,其設于上述下墊板550上,該連接塊400兩端設有兩凸塊401,該兩凸塊401為燕尾型凸塊,該兩凸塊401分別設于上述第一側推塊200的第一凹槽202及刀口入子300的第二凹槽301中;第二側推塊210,其設于上述連接塊400上,該第二側推塊210的一端設有第四斜面211,該第四斜面211與上述驅動塊100的第二斜面102配合,該第二側推塊210分別與小夾板212及小脫板213連接,且沖頭214 —端設于該小夾板212中,上述第一側推塊200 通過等高螺絲204與該第二側推塊210連接,該等高螺絲204外部設有第二彈性元件205, 且該第二側推塊210與小夾板212及小脫板213間設有第三彈性元件215,該第二彈性元件 205及第三彈性元件215均為彈簧。請參閱圖4,圖5所示,當沖壓模具合模時,沖壓模具上模部分向下運動,當刮料板 530與模具下模部分接觸后,驅動塊100首先接觸第一側推塊200,該驅動塊100的第一斜面101沿著該第一側推塊200的第三斜面201運動,第一側推塊200在驅動塊100的作用下水平向左運動(箭頭所示方向),上述第一彈性元件203及第二彈性元件205被壓縮,該第一驅動塊100通過連接塊400帶動刀口入子300水平向左運動,該刀口入子300接觸產品1并對產品1壓料;請參閱圖6及圖7所示,沖壓模具繼續合模,驅動塊100繼續運動并接觸第二側推塊210,該驅動塊100的第二斜面102沿著該第二側推塊210的第四斜面211運動,第二側推塊210在驅動塊100的作用下水平向右運動(箭頭所示相反方向),上述第三彈性元件 215被壓縮,該第二側推塊210同時帶動小夾板212和小脫板213向右運動,小脫板213對產品1進行壓料,然后在沖頭214作用下對產品1進行沖孔。產品1完成側向沖孔后,模具進行開模,驅動塊100開始向上運動,首先脫離第二側推塊210,在第三彈性元件215的彈力作用下,第二側推塊210、小夾板212水平向左運動,沖頭214脫離產品1,然后小脫板213脫離產品1 ;驅動塊100繼續向上運動并脫離第一側推塊100,在第一彈性元件203及第二彈性元件205的彈力作用下,第一側推塊100水平向右運動,并通過連接塊400帶動刀口入子300水平向右運動,刀口入子300脫離產品1 ; 上模部分繼續向上運動,刮料板530與產品1分離,直至模具完全開模。本實用新型的側向沖孔結構中,第一側推塊帶動刀口入子運動,使刀口入子對產品壓料,不存在刀口入子需被驅動而刀口入子伸長到產品外面的現象,從而減小了模具尺寸,降低成本。
權利要求1.一種側向沖孔結構,其應用于沖壓模具中,該沖壓模具自上而下包括上模座、上夾板、止擋板、刮料板及下模板、下墊板、下模座,其特征在于,該側向沖孔結構包括驅動塊,其一端設于上述上夾板上,另一端伸出上述刮料板,且伸出刮料板的該端設有兩斜面;第一側推塊,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第一側推塊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上述驅動塊的一斜面配合,且該第一側推塊上設有凹槽;刀口入子,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刀口入子上設有凹槽;連接塊,其設于上述下墊板上,該連接塊兩端分別設有凸塊,該凸塊分別設于上述第一側推塊及刀口入子的凹槽中;第二側推塊,其設于上述連接塊上,該第二側推塊的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上述驅動塊的另一斜面配合,該第二側推塊與小夾板及小脫板連接,且沖頭一端設于該小夾板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凹槽為燕尾型凹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凸塊為燕尾型凸塊,該凸塊與上述凹槽配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側推塊通過等高螺絲與第二側推塊連接,該等高螺絲外部設有彈性元件。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側推塊與上述下模板間設有彈性元件。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側推塊與下夾板及小脫板間設有彈性元件。
7.如權利要求4、5或6所述的側向沖孔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彈性元件為彈簧。
專利摘要一側向沖孔結構,其包括驅動塊,其一端設于上夾板上,另一端伸出該刮料板,且伸出刮料板的該端設有兩斜面;第一側推塊,設于下墊板上,該第一側推塊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驅動塊一斜面配合,且該第一側推塊上設有凹槽;刀口入子,設于下墊板上,該刀口入子上設有凹槽;連接塊,設于下墊板上,該連接塊兩端分別設有凸塊,該凸塊分別設于第一側推塊及刀口入子凹槽中;第二側推塊,設于連接塊上,該第二側推塊一端設有斜面,該斜面與驅動塊另一斜面配合,該第二側推塊分別與小夾板及小脫板連接,且沖頭一端設于該小夾板中。本實用新型的側向沖孔結構,不存在刀口入子需被驅動而刀口入子伸長到產品外面的現象,從而減小了模具尺寸,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B21D28/24GK202290964SQ20112032441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日
發明者付文歡, 宋麗云 申請人:蘇州漢揚精密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