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沖開口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側沖開口模具。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提高,感煙探測器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感煙探測器的外殼需要切口,但是由于外殼比較薄,在對其開口時,容易將開口處周邊的外殼切壞,加工非常的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沖開口模具。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沖開口模具,所述側沖開口模具包括沖桿、固定件、擠壓塊,切刀、以及底座;
[0005]所述固定件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固定件包括用于供所述擠壓塊滑動的滑槽,所述擠壓塊設置于所述滑槽中;
[0006]所述擠壓塊包括主動側和被動側,所述主動側與所述固定件之間形成沖擊口,所述沖擊口的形狀與所述沖桿一端的形狀適配;
[0007]所述被動側與所述固定件之間形成剪切口,所述切刀設置于所述剪切口中;
[0008]當待開口工件設置于所述剪切口中時,所述沖桿擠入所述沖擊口中,所述擠壓塊朝所述剪切口一端滑動,使待開口工件與所述切刀擠壓而形成開口。
[0009]優選地,所述側沖開口模具還包括用于使所述擠壓塊復位的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一端與所述固定件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擠壓塊固定連接。
[0010]優選地,在所述擠壓塊的所述被動側,開設有形狀和尺寸與所述彈性件適配的第一收容孔,所述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一收容孔中。
[0011]優選地,在所述擠壓塊的所述主動側,開設有形狀和尺寸與所述彈性件適配的第二收容孔,所述彈性件設置于所述第二收容孔中,所述彈性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收容孔的底部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固定件固定連接。
[0012]優選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
[0013]優選地,在所述擠壓塊的主動側設置有第二收容孔,所述被動側設置有第一收容孔,在所述第一收容孔和所述第二收容孔中都設置有彈性件。
[0014]優選地,所述切刀與所述固定件固定連接,所述切刀的刀鋒朝向所述剪切口 ;
[0015]在所述被動側對應所述切刀的位置,設置有與所述切刀形狀適配的缺口。
[0016]優選地,所述沖擊口遠離所述底座一端的開口形狀尺寸,大于所述沖擊口靠近所述底座一端的開口形狀尺寸。
[0017]優選地,所述側沖開口模具包括兩件所述固定件和兩件所述擠壓塊。
[0018]本實用新型,通過固定件和擠壓塊的配合,將沖桿的上下運動轉化為擠壓塊的水平移動,使得對感煙探測器的外殼進行切口時,穩定、準確;通過彈性件的設置,使得擠壓塊在完成擠壓工作后,在彈性件回復力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有利于側沖開口模具的連續作業,從而有利于提高開口的效率。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沖開口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圖1的上側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圖1中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圖3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3]圖5為圖3中另一實施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4]圖6為圖3中第三實施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25]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6]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沖開口模具I。
[0028]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參照圖1至圖4,該側沖開口模具I包括沖桿10、固定件20、擠壓塊40,切刀70、以及底座30。固定件20固定于底座30上,固定件20包括用于供擠壓塊40滑動的滑槽24,擠壓塊40設置于滑槽24中。擠壓塊40包括主動側和被動側,主動側與固定件20之間形成沖擊口 50,沖擊口 50的形狀與沖桿10 —端的形狀適配;被動側與固定件20之間形成剪切口 60,切刀70設置于剪切口 60中。當待開口工件80設置于剪切口 60中時,沖桿10擠入沖擊口 50中,擠壓塊40朝剪切口 60 —端滑動,使待開口工件80與切刀70擠壓而形成開口。此外,該側沖開口模具I還包括用于使擠壓塊40復位的彈性件100,彈性件100的一端與固定件20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擠壓塊40固定連接。下面的實施例中,待開口工件80以感煙探測器的外殼為例。
[0029]下面介紹各部件的具體結構。
[0030]沖桿10,用于移動至沖擊口 50中,以驅動擠壓塊40朝待開口工件80的方向滑動。沖桿10為長條形方桿或圓桿,沖桿10的一端與模具的上夾板90固定連接,一端朝向沖擊口 50。上夾板90的一板面上固定連接有沖桿10,相反一側的板面與沖床連接,沖床控制上夾板90的下行與上行。上夾板90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待開口工件80位置的限位板140,限位板140與沖桿10設置在上夾板90的同一側。沖桿10朝向沖擊口 50的一端為錐形,遠離沖擊口 50 —端尺寸,大于靠近沖擊口 50 —端的尺寸。
[0031]固定件20的底部與底座30固定連接,固定件20背離底座30的一側開設有供擠壓塊40滑動的滑槽24,滑槽24呈長條形設置,在滑槽2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第一凸塊21和第二凸塊22。第一凸塊21和第二凸塊22都朝遠離固定件20底部的方向延伸。第一凸塊21朝向第二凸塊22的方向,開設有第一避讓缺口 23,第一避讓缺口 23的形狀與沖桿10上的錐形端對應。第二凸塊22上設置有切刀70,切刀70的刀鋒朝向第一凸塊21的方向。
[0032]擠壓塊40用于在沖桿10的驅動下去擠壓待開口工件80。擠壓塊40設置于固定件20的滑槽24中,沿滑槽24的長度反向來回滑動。擠壓塊40可以為矩形塊,包括主動側和被動側,當擠壓塊40設置于滑槽24中時,主動側與第一凸塊21對應,主動側的上部設置有與第一避讓缺口 23對應的第二避讓缺口 41。第一凸塊21和主動側之間形成供沖桿10擠壓的沖擊口 50,第一避讓缺口 23和第二避讓缺口 41的設置,使得沖擊口 50遠離底座30一端的開口尺寸,大于沖擊口 50靠近底座30—端的開口尺寸,從而使得沖桿10在進入沖擊口 50時,更加準確穩定。擠壓塊40的被動側與第二凸塊22對應,第二凸塊22和被動側之間形成一個供待開口工件80進入的剪切口 60,切刀70位于剪切口 60中,且刀鋒朝向被動側。在被動側上,對應切刀70刀鋒的位置,設置有供刀鋒進入的凹坑120,凹坑120朝主動側的方向凹陷。被動側剪切口 60的邊緣還設置有第三凸塊42,在切口過程中,第三凸塊42與工件貼合,用于增加擠壓塊40與工件的接觸面積,以增加工件在切口過程中的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