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具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
背景技術:
扳手是一種工具,用于轉動螺栓、螺帽及其他難以用手轉動的物件,隨著技術的進步,各行各業的產品生產日趨自動化,傳統技術中對活扳手扳口進行再加工,多是采用人工上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存在操作安全隱患,同時人工上料的低效性會制約后續工序的效率,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低,不符合當今科技的發展步伐,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提出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能夠將扳口按照固定的方向進行排列,實現自動排列輸送,并依次安裝到夾具上,夠實現自動上料,結構合理動作穩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包括底座、推送裝置、第一夾具、第二夾具、上料裝置、紅外測距傳感器、液壓缸、排列裝置、控制處理器和伺服電機,所述底座上設有第一夾具,所述第二夾具嵌裝在第一夾具上,所述液壓缸與第一夾具、第二夾具相配合,所述第一夾具的前側設有滑軌,所述上料裝置在滑軌上水平移動,所述上料裝置的上方設有紅外測距傳感器,所述紅外測距傳感器與控制處理器相連接,所述控制處理器與伺服電機相連接,所述上料裝置的前側設有排列裝置,所述排列裝置上設有排列支架,所述排列支架與上料裝置相配合,所述底座上還設有推送裝置,所述推送裝置上設有推送塊,所述推送塊連接在第二電動液壓推桿上,所述推送 裝置位于第二夾具的正前方。
作為優選,所述排列裝置包括機箱、電機、旋轉儲料臺、送料軌道、排列軌道、回收軌道、上料裝置、和支撐架,所述機箱內設有電機,所述電機驅動旋轉儲料臺順時針圓周運動,所述旋轉儲料臺左側設有送料軌道,所述送料軌道為弧形,所述送料軌道與排列軌道相連,所述排列軌道的上方設有第一滑軌和第二滑軌,所述第一滑軌與排列軌道的內壁之間形成滑腔,所述扳口的圓柱肩部在滑腔上滑動,所述排列軌道與回收軌道相連,所述回收軌道與旋轉儲料臺相連通,所述排列支架通過支撐架安裝在回收軌道的內壁,所述排列支架上設有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位于第一滑軌末端的延長線上,所述左支架位于第一滑軌之間形成旋轉腔,所述排列支架上設有隔板,所述隔板通過安裝框固定在第一滑軌的上方。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滑軌和第二滑軌的下方設有若干個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所述第一滑軌高于第二滑軌的位置,所述第二滑軌上設有分選槽,所述分選槽與扳口的扳唇弧形面的形狀相同。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夾具的左側設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夾具的右端設有第一活動部,所述第一活動部通過第一伸縮桿與液壓缸相連接,所述第二夾具的左側設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夾具的右側設有第二活動部,所述第二活動部通過第二伸縮桿與液壓缸相連,所述液壓缸和伺服電機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上料裝置包括滑塊、第一電動液壓推桿、擋板和夾塊,所述夾塊與滑塊相連,所述滑塊在第一電動液壓推桿的驅動下沿滑軌水平移動,所述擋板的長度大于第一電動液壓推桿的行程。
作為優選,所述推送塊的下方設有凸體,所述凸體的寬度小于第二固定部與第二活動部之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推送裝置、第一夾具、第二夾具、 上料裝置、紅外測距傳感器、液壓缸、排列裝置、控制處理器和伺服電機的相互配合,可以將扳口按照固定的方向進行排列,實現自動排列輸送,并依次安裝到夾具上,夠實現自動上料,結構合理動作穩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的排列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的排列裝置的主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的上料裝置的俯視圖。
圖中:1-底座、2-推送裝置、3-第一夾具、4-第二夾具、5-上料裝置、6-紅外測距傳感器、7-液壓缸、8-排列裝置、9-控制處理器、10-伺服電機、11-扳口、21-推送塊、22-第二電動液壓推桿、211-凸體、31-第一固定部、32-第一活動部、33-第一伸縮桿、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活動部、43-第二伸縮桿、51-滑塊、52-第一電動液壓推桿、53-擋板、54-夾塊、55-滑軌、81-機箱、82-電機、83-旋轉儲料臺、84-送料軌道、85-排列軌道、86-回收軌道、87-排列裝置、88-支撐架、851-第一滑軌、852-第二滑軌、853-滑腔、854-保持架、8521-分選槽、871-左支架、872-右支架、873-旋轉腔、874-隔板、8741-安裝框。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2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包括底座1、推送裝置2、第一夾具3、第二夾具4、上料裝置5、紅外測距傳感器6、液壓缸7、排列裝置8、控制處理器9和伺服電機10,所述底座1上設有第一夾具3,所述第二夾具4嵌裝在第一夾具3上,所述液壓缸7與第一夾具3、第二夾具4相配合,所述第一夾具3的前側設有滑軌55,所述上料裝置5在滑軌55上水平移動,所述上料裝置5的上方設有紅外測距傳感器6,所述紅外測 距傳感器6與控制處理器9相連接,所述控制處理器9與伺服電機10相連接,所述上料裝置5的前側設有排列裝置8,所述排列裝置8上設有排列支架87,所述排列支架87與上料裝置5相配合,所述底座1上還設有推送裝置2,所述推送裝置2上設有推送塊21,所述推送塊21連接在第二電動液壓推桿22上,所述推送裝置2位于第二夾具4的正前方。
所述排列裝置8包括機箱81、電機82、旋轉儲料臺83、送料軌道84、排列軌道85、回收軌道86、上料裝置87、和支撐架88,所述機箱81內設有電機82,所述電機82驅動旋轉儲料臺83順時針圓周運動,所述旋轉儲料臺83左側設有送料軌道84,所述送料軌道84為弧形,所述送料軌道84與排列軌道85相連,所述排列軌道85的上方設有第一滑軌851和第二滑軌852,所述第一滑軌851與排列軌道85的內壁之間形成滑腔853,所述扳口11的圓柱肩部在滑腔853上滑動,所述排列軌道85與回收軌道86相連,所述回收軌道86與旋轉儲料臺83相連通,所述排列支架87通過支撐架88安裝在回收軌道86的內壁,所述排列支架87上設有左支架871和右支架872,所述左支架871位于第一滑軌851末端的延長線上,所述左支架871位于第一滑軌851之間形成旋轉腔873,所述排列支架87上設有隔板874,所述隔板874通過安裝框8741固定在第一滑軌851的上方。所述第一滑軌851和第二滑軌852的下方設有若干個保持架854,所述保持架854的截面形狀為三角形,所述第一滑軌851高于第二滑軌852的位置,所述第二滑軌852上設有分選槽8521,所述分選槽8521與扳口11的扳唇弧形面的形狀相同。所述第一夾具3的左側設有第一固定部31,所述第一夾具3的右端設有第一活動部32,所述第一活動部32通過第一伸縮桿33與液壓缸7相連接,所述第二夾具4的左側設有第二固定部41,所述第二夾具4的右側設有第二活動部42,所述第二活動部42通過第二伸縮桿43與液壓缸7相連,所述液壓缸7和伺服電機10相連。所述上料裝置5包括滑塊51、第一電動液壓 推桿52、擋板53和夾塊54,所述夾塊54與滑塊51相連,所述滑塊51在第一電動液壓推桿52的驅動下沿滑軌55水平移動,所述擋板53的長度大于第一電動液壓推桿52的行程。所述推送塊21的下方設有凸體211,所述凸體211的寬度小于第二固定部41與第二活動部42之間的距離。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
本實用新型一種銑床用扳口自動上料裝置在工作過程中,首先將扳口11放入旋轉儲料臺83中,在電機82的驅動下旋轉儲料臺83旋轉,扳口11沿著送料軌道84向上移動,扳口11移動到排列軌道85上方時,當扳口11的圓柱肩部落入滑腔853中,扳口11的扳唇位于第二滑軌852的上方時,扳口11能夠進入到分選槽8521,能夠否則扳口11落入排列軌道85的下方,進入回收軌道86中,當扳口11下落到分選槽8521上方時,當扳口11的弧形扳唇面與分選槽8521相配合,扳口11掉落到回收軌道86中,這樣就分選出同一方向的扳口11,隨后扳口11進入排列裝置87中,當扳口11進入旋轉腔873時,扳口11翻轉,在后面扳口11的推送下,位于前側的扳口11的圓柱肩部沿左支架71和右支架72向前移動,然后扳口11送入到夾塊54中,紅外測距傳感器6接收信號傳遞到控制處理器9,控制處理器9控制第一電動液壓推桿52向左收縮,此時滑塊51沿著滑軌55向左移動,此時擋板53防止扳口11繼續向前移動,當夾塊54移動到第二夾具的正前方時,第二電動液壓桿22將推送塊21向前移動,凸體211將扳口11的圓柱肩部推送到第二夾具4中,然后第二伸縮桿43向左伸長,將扳口11固定在第二夾具4中,第一伸縮桿33向左伸長,第一活動部32向左移動,將第二夾具4鎖緊,第二電動液壓桿22收縮,將推送塊22收回,第一電動液壓桿52向右伸長,夾塊54回到紅外測距傳感器6的上方,完成一次上料工作,扳口11再次進入到夾塊54中,可進行下一次的上料工作,能夠將扳口按照固定的方向進行排列,實現自動排列輸送,并依次安裝到夾具上,夠實 現自動上料,結構合理動作穩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述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