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金屬板料沖壓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拉伸模延時脫模機構。
背景技術:
沖壓是塑性加工的基本方法之一。沖壓是在室溫下,利用安裝在壓力機上的模具對材料施力,使其產生分離或塑性變形,從而獲得所需零件的一種壓力加工方法。由于沖壓通常是在室溫下進行加工,所以常常稱為冷沖壓;又由于它的加工材料主要是板料,所以又稱為板料加工。在沖壓加工中,將材料加工成沖壓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種特殊工藝設備,稱為沖壓模具或冷沖模。沖壓模具在實際沖壓加工中是必不可少的工藝裝備,沒有符合要求的沖壓模具,沖壓加工無法實現;沒有先進的沖壓模具,先進的沖壓工藝就無法實現。在沖壓零件的生產中,合理的沖壓成形工藝、先進的模具、高效的沖壓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目前市面上冷沖拉伸模具很多,通常是壓料拉伸后開模時上下模同時脫料,這樣脫料產品會變形,加工成本高,生產效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拉伸模延時脫模機構,其加工成本低,生產效率高。
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拉伸膜延時脫模機構,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復位裝置、凸輪機構、A脫料板、B脫料板、A剝料鉤和B剝料鉤,所述上模座上設有復位裝置、A剝料鉤、B剝料鉤、A脫料板和B脫料板,所述復位裝置設在上模座上部,所述A剝料鉤設在上模座左側,所述B剝料鉤設在上模座右側,所述A脫料板設在上模座左下部,所述B脫料板設在上模座右下部,所述凸輪機構包括凸輪、凸輪滾軸、凸輪固定板、大頂桿和小頂桿,所述凸輪固定板安裝在A脫料板上,所述凸輪通過凸輪滾軸可轉動的安裝在凸輪固定板內,所述凸輪左上方設有大頂桿,所述凸輪右上方設有小頂桿。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氮氣彈簧、限位塊、頂高套筒、浮料板、浮料入塊和外定位塊,所述下模座上設有氮氣彈簧和限位塊,所述浮料板設置在氮氣彈簧上,所述頂高套筒安裝在浮料板上且與下模座相連接,所述浮料入塊安裝在浮料板上,所述外定位塊安裝在浮料入塊上。
所述大頂桿和小頂桿內設有彈簧。
所述復位裝置包括氮氣彈簧和氮氣彈簧座,所述氮氣彈簧設在氮氣彈簧座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過在脫料板上設置有凸輪延時脫模機構,解決了浮塊會將產品頂變形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加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閉合狀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打開狀態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到圖3所述的一種拉伸膜延時脫模機構,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1、復位裝置、凸輪機構、A脫料板4、B脫料板5、A剝料鉤6和B剝料鉤7,所述上模座1上設有復位裝置、A剝料鉤6、B剝料鉤7、A脫料板4和B脫料板5,所述復位裝置設在上模座1上部,所述A剝料鉤6設在上模座1左側,所述B剝料鉤7設在上模座1右側,所述A脫料板4設在上模座1左下部,所述B脫料板5設在上模座1右下部,所述凸輪機構包括凸輪31、凸輪滾軸32、凸輪固定板33、大頂桿34和小頂桿35,所述凸輪固定板33安裝在A脫料板4上,所述凸輪31通過凸輪滾軸32可轉動的安裝在凸輪固定板33內,所述凸輪31左上方設有大頂桿34,所述凸輪31右上方設有小頂桿35。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8、氮氣彈簧9、限位塊10、頂高套筒11、浮料板12、浮料入塊13和外定位塊14,所述下模座8上設有氮氣彈簧9和限位塊10,所述浮料板12設置在氮氣彈簧9上,所述頂高套筒11安裝在浮料板12上且與下模座8相連接,所述浮料入塊13安裝在浮料板12上,所述外定位塊14安裝在浮料入塊13上。
所述大頂桿34和小頂桿35內設有彈簧36。
所述復位裝置包括氮氣彈簧21和氮氣彈簧座22,所述氮氣彈簧21設在氮氣彈簧座22內。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上模隨壓力機向下運動,B脫料板5剛接觸產品上型面,上模B脫料板5靜止不動,下模的浮料板12靜止不動;當上模繼續下行,B脫料板5靜止,上模大頂桿34開始接觸凸輪31;當上模繼續下行時,上模B脫料板5與下模浮料板12同時下行,上模小頂桿35靜止;當上模繼續下行時,凸輪31與浮料板12接觸,大頂桿34隨上模下行使凸輪31往右轉動,使小頂桿35上行,當完成拉伸時,上模向上運動,首先上模座1先向上運動,浮料板12由于氮氣彈簧9復位,使浮料板12推動向上運動,由于凸輪31抵靠在浮料板12上,浮料板12上升會帶動脫料板的上升,當浮料板12完全復位了,上模座1上的剝料鉤,帶動脫料板繼續上升開模。通過上模的彈簧來控制凸輪31,然后在通過凸輪31來控制下模浮料板12的浮升,進而達到第二次成型時下模浮料板12需延遲浮升的效果。本實用新型解決了浮料板12會將產品頂變形的問題,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加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并非對本新型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凡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的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