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數控機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數控機床是精密加工機械,一般的,數控機床的電控箱都是封閉式的。然而封閉式的電控箱的散熱效果就不是很好,在夏天往往會因為溫度過高,而造成元器件損壞或不靈敏,給生產造成麻煩;而且現有電控箱的輔助熱交換器大多成本高昂,且散熱效果差,長時間工作時依然會有溫度過高的情況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一側設置為散熱連接板,所述散熱連接板上部的左側表面連接有進風口,所述進風口貫穿于殼體的外側,所述進風口內部安裝有風機,所述進風口的一端連通有散熱管,所述散熱管的上端內側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噴頭,所述散熱管的內部下表面側設置有凸起,所述殼體的內底部在散熱連接板的左側設置有水槽,所述殼體的外側在進風口的正下方開設有出風口,所述散熱管與出風口均連通于水槽的頂部,所述水槽的一側底部通過水管與小型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所述小型水泵的出水口通過水管與噴頭連通。
優選的,所述出風口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范圍為10~15°。
優選的,所述散熱管呈M形。
優選的,所述風機的風向為通向散熱管內。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能通過風機、水槽和噴頭的配合,增加了通過水流蒸發散熱的表面積,提高了散熱效率,同時結構簡單,成本低;通過設置的凸起和風機的配合,增加了散熱管的內部風冷表面積,增加了水流蒸發速度,且帶走了散熱管中的熱空氣,提升了風冷效率;同時可以通過出風口對水槽進行補水,十分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A-A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散熱管、3凸起、4噴頭、5風機、6進風口、7出風口、8水槽、9小型水泵、10散熱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的一側設置為散熱連接板10,所述散熱連接板10上部的左側表面連接有進風口6,所述進風口6貫穿于殼體1的外側,所述進風口6內部安裝有風機5,所述進風口6的一端連通有散熱管2,所述散熱管2的上端內側上表面固定連接有噴頭4,所述散熱管2的內部下表面側設置有凸起3,所述殼體1的內底部在散熱連接板10的左側設置有水槽8,所述殼體1的外側在進風口6的正下方開設有出風口7,所述散熱管2與出風口7均連通于水槽8的頂部,所述水槽8的一側底部通過水管與小型水泵9的進水口連通,所述小型水泵9的出水口通過水管與噴頭4連通,所述出風口7與水平方向的夾角范圍為10~15°,所述散熱管2呈M形,所述風機5的風向為通向散熱管2內。
該數控機床用散熱裝置,能通過風機5、水槽8和噴頭4的配合,增加了通過水流蒸發散熱的表面積,提高了散熱效率,同時結構簡單,成本低;通過設置的凸起3和風機5的配合,增加了散熱管2的內部風冷表面積,增加了水流蒸發速度,且帶走了散熱管2中的熱空氣,提升了風冷效率;同時可以通過出風口7對水槽8進行補水,十分方便。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